论注意品质在高一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2018-05-14 10:51王新明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8期
关键词:高一学生英语教学

【摘要】注意是学习的重要认知基础,高一学生处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探索注意品质在高一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很必要。本文通过分析高一学生的心理,结合英语教学实践,把注意品质引入英语教学中,力求探寻一条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途径,以期望找到一条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之路。

【关键词】注意品质;高一学生;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与界定

(一)高一英语课情况与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阶段英语教学强调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即侧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高一年级英语课,尤其“必修1”[1]课程具有很强的过渡性,是义务教育到高中英语教学的过渡桥梁,同时又是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新起点。所以,高一英语教学承载着过渡性与新台阶的双重任务,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训练须始于第一堂课,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为主动。在此过程中,高一学生的注意品质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高一学生注意品质的特征

注意是人对信息加工的方式之一。所谓“注意”,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2]细究起来,该定义强调注意是一种内心的动作,伴随意识存在,当这个心理动作有特定对象时,需要有时间上的延续。高一学生在英语课上,内心对“英语”符号的选择就是注意,这种选择维系一定的时长[3]就是注意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通常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类。而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个体注意的范围、稳定性、转移能力、分配能力就是注意的品质。充分利用这些品质,培养高一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是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英语语言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

我国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高中生的心理发展已经进入青年期,已经有理智的自我意识,对未来人生有了定向期待。把“青年期”进行分层次研究,那么,高一年级的学生实际上是处在一个过渡期——从“心理断乳”的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此时,少年期的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特点仍存在,并夹杂在青年期的“理想自我”心理中,所以,高一年级的学生心理是矛盾的。如何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学习,引导他们的心理发展是该阶段每门课程都要研究的课题。而英语本身属于“第二语言”,英語课上引导学生注意于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尤其显得重要,为此,研究注意品质来丰富英语教学法就非常必要了。

二、高一英语教学中注意品质的运用

(一)利用注意品质

1.注意的稳定——教学关键

个体对某一对象集中注意的持续时间即其注意的稳定性,这个时间维持得越长则稳定性越高,可称持续性注意。在衡量注意品质的各种指标中,持续性注意尤其重要。从主观的角度,鉴于高一学生心理存在矛盾特征,其注意的稳定性也存在摇摆不定的情况,那么,要提升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作为客体的注意对象应具有的特点就起着关键作用了。

一般来讲,具有丰富内容的客体和活动的客体更能延长注意维持的时间。而常用的教材本身是由静止的语言符号构成,英语教材中又含有大量学生难以直接感知的语言符号,要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自然困难。若教师将这些静止的符号设计成活动的符号,把看似死板的词汇变成丰富的内容,这也是维持学生注意稳定性的决定因素。比如,在对“必修1”第一单元“Friendship”进行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的是纯讲授法教学——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单元“友谊”,先来学本单元词汇,大家跟我读“upset——upset;ignore——ignore……”这样的教学,毫无疑问是把静止的符号再静止化,学生维持注意的时间将会很短暂,甚至产生注意分散,更严重的,可能会对英语课或英语本身产生抵触心理;相反,如果教师把整篇文章设计丰富,翻转课堂,采用“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在课前让学生尝试口语描述一段自己的友谊,或者introduce one of her/his friend,在遇到实在不会表达的单词时可用中文代替,教师在点评、纠正中引出“我们一起了解Anne Franks friend”,自然进入到正文教学。课后,布置学生给自己最好的朋友写一封英文信,下一堂课时,取得学生同意后把一些典型的文章拿来同大家分享。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中的交流工具,采用后一种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有了兴趣便会主动学习。虽是课文教学,但既让学生口语表达得到练习,又对英语写作进行了实训,学生对英语注意时间会维持很长。久而久之,学生过渡期的学习心理发展得以无形的引导。

2.注意的分配——教学升华

注意的分配有两个心理基础:一个是注意的稳定性得到保证;一个是注意的广度得到提升,即单位时间内意识能清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较多,如学生能在英语课上集中注意力边听、边记、边说。“注意的分配”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5]通俗来讲就是“一心多用”且兼顾每一方面。具有共同的核心主题是注意分配的前提,如高中英语强调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每一种能力不是独立的,它们都是围绕“使用英语”这一主题存在。

高一英语课要注重同时训练各种能力,把学生只注意听或写升华到注意每一种能力。这要求教师兼顾全局设计课堂教学,如“必修1”第三单元“Travel journal”教学过程,可依次如下设计进行:(1)根据时下人们喜欢旅游的心理,用诸如“同学们喜欢旅游吗?”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注意;(2)以“旅游”为关键词,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中提取跟“旅游”相关的汉语词汇,该过程即奥苏泊尔认为的呈现“先行组织者”;(3)调动学生的工作记忆,尝试翻译这些词汇;(4)听教师朗读课文。不建议使用音频设备播放,缺乏亲切感;(5)让学生把已翻译词汇与听到的词汇结合,并组成语句说出来;(6)学生阅读课文,参照课文修改自己口语表达时的错误;(7)最后让学生组织这些语句形成简短的Tourism planning。如此设计教学,学生的注意也就分配到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了,课堂得到升华。

3.有意后注意——教学归宿

有意后注意是在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基础上的提升,是注意的高级状态。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的记忆,如看完足球赛就无意间记住了单词football;有意注意是带着预设目的的注意,如为通过期末考试而记单词;有意后注意则是不自觉地、情不自禁地注意,如某同学因为喜欢英语就不自觉地去看英语文学作品和听英文广播等。

高一英语课要以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为目标,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主动学英文,用英文。如“必须1”第二单元“English around the world”教学,在“Reading”部分强调英语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到“using language”时,抽取有趣的语言现象作为讲课内容,激发学生的认知,比如对比汉语中官方语言和方言之间有差别的例子。举例来说,滇方言将“不需要”说成“嫑(biáo)”、将“解除”念为“gǎi chú”,再转换到英文语境中相似处,如美国纽约长岛人念“coffee”为“cawfee”、新泽西州方言常把“God”念成“Gowd”、印度英语的“six”常发音为“sex”等。趣味提升,教学效果自好。

(二)转换注意品质

注意品质中部分内容无益于学习,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并将其转化为可利用注意品质。

1.扩大感受量——克服注意狭隘

注意狭隘指注意广度小,即单位时间内意识所能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少。高一英语课堂,教师若把45分钟都用来讲单词或语法,学生的注意力很难一直集中,因为注意对象比较单调且缺乏丰富内容,无法构成有规律整体,学生感受量少。这无疑对学生注意力训练无用,对学习也没有意义,甚至课堂教学质量也只能是否定;相反,如果扩大学生的感受量,把每个单词放在某句子(不一定是教材原文)、一首英文歌、一篇散文或一首诗歌里,那效果就会很好,对学生的注意力、学习效果、教学质量都将有益。如学生要学习并记住单词umbrella、shadow、spot、blows、afraid时,可以引入网络流行的一首英文诗: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再配以中文翻譯的各种版本,让学生亲自感受语言的魅力,尤其是七律版:

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迭烟湿幽香。

夏日微醺正可人,却傍佳木趁荫凉。

霜风清和更初霁,轻蹙蛾眉锁朱窗。

怜卿一片相思意,犹恐流年拆鸳鸯。[6]

通过转换注意对象的呈现方式,增加学生的感受量。那么,学生的注意广度大,注意分配的能力越强,实现高一英语课堂的素质教育也更近一步。

2.增强感受性——克服注意的分散

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此时他们的注意力是较容易分散的,即随时可能分心。为此,训练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学习英语是教师深入研究的课题。增强注意对象的可感受性,是训练学生克服分心的可行性方法。如在前文所举诗歌的例子中,独立的单词给人的感受性是很低的,但放在一个更大的感受量里,其感受性就急剧增强,学生自然心在其中,不被外界干扰,学习效果也事半功倍。

三、结语

注意是学习认知基础之一,高一年级学生又正处个体身心发展关键期,因此,抓住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分配、有意后注意,转化注意狭隘和分散为可利用注意品质,是探索高一学生认知规律的重要方法。同时,教师深入研究教法、更新教育观念,摒弃传统“讲——讲——讲”模式,真正确立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扮演好教师的引导者角色,让学生在课堂感受到英语魅力,学好英语,用好英语。这便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注释: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英语(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本论文所涉及教材内容均为此版本,不另注。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180.

[3]根据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每课时45分钟。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187.

[6]英文诗歌和中文翻译见百度文库(网址:wk.baidu.com 上传时间:2016-04-26).

作者简介:王新明(1985-),女,白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教学和教育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高一学生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将“课程思政”融于小学英语教学实践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英语教学设计——词汇教学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高一学生写议论文的瓶颈
高一学生英语作文中词汇错误分析
探寻高一学生如何顺利度过数学“适应期”
如何引导高一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