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昌
【摘要】苗语是苗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随着社会发展,彭水苗族苗语使用濒危。在打造“一带一路”民族文化特色的新时代召唤下,是复兴彭水苗语的良好机遇。本文主要结合彭水苗语濒危的现状,提出复兴苗语的文化认同及传承价值,企盼引起相关重视,得以构建母语文化的繁荣景象。
【关键词】文化认同;传承价值;苗语;彭水
【中图分类号】H216 【文献标识码】A
苗语作为苗族特有的语言,承载着丰富的苗族文化。相关调查资料表明,彭水苗族仅有17%左右的苗族人还具有一定的苗语表达能力。这表明彭水苗族在口头文学、宗教仪式、民间信仰、人生礼仪等的传承方面临着一定的危机。本文拟从彭水苗族母语文化认同及传承价值进行粗浅解析,以期引起彭水苗族大众对母语传承的重视。
一、彭水苗族的母语认同现状
林忠、张燚二人以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作为调查对象区域,以问卷、访谈和观察的方式对当地苗族人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彭水县口前仅有不足17%的苗族人具有一定的苗语表达能力,苗语日渐走向衰落,已经成为濒危语言。该调查共获得有效个例184个,经过分析发现,20岁以下完全不懂苗语的多达45人,只有3人具有一定的苗语表达能力;20-49岁的苗族人完全不懂苗语的87人,会听不会说的3人,会听能说点的6人,无人能进行正常交流;年龄在50岁以上的,有20人完全不懂,有6人会听不会说,有6人会听能说点。184位有效调查者中,能正常使用苗语交流的仅有8人。按年龄从小到大排列“完全不懂”的人数比例分别是93.8%、90 .6%、50%,有一定苗语表达能力的比例分別为50% 、 9.4%、6.2%。不难得出,老年人对苗语的应用能力最强,青少年对土家语的应用能力最弱。
语言态度是人们对某种语言价值的评价及其行为的倾向。语言态度直接影响着言语使用者的语言选择和使用情况,影响着人类的语言行为和语言习惯。因而,语言态度是影响语言生活状况的重要因素。在调查彭水苗族的语言态度时发现,没有人认为使用苗语最方便,97.8%的人认为使用汉语(地方话)最方便,2.2%的人认为使用普通话最方便。由此可见,彭水县苗族人绝大多数人认为使用汉语(地方话)更加方便。在调查所使用的那种语言最好听时,56.5%的人认为汉语(地方话)最好听,43.5%的人认为普通话最好听,没有人选择苗语是最好听的语言。可见,苗族人普遍认为汉语(地方话)或普通话比苗语好听。由此可见,彭水苗族的母语认同不容乐观,彭水苗族的母语传承处于濒危状态,母语认同正在逐步解体,苗语在彭水苗族社群中处于消亡边缘。
二、彭水苗族母语濒危的原因
(一)旧社会长期的历史原因
武陵山区苗族长期遭受旧中国民族压迫制度的迫害,转徙不定,苗族的族别也长期得不到稳定的识别。尤其明王朝“赶苗图业”“调北填南”,使很多苗民不敢承认自己的苗族特性,被长期裹挟于汉族社群生活之中,在生产生活中不敢使用本民族母语。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彭水县以少数民族成分登记的仅为9人;1982年,要求恢复民族成分的达8406人,占总人口的82.79%;1984年,彭水成立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审定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0.72%。新中国成立后,彭水苗族才尝试着恢复自己的苗族身份,才得以同其他民族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的民族关系。这些被封建社会民族政策迫害的苗族同胞,在长期裹挟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母语。
(二)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冲击
《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给彭水县等武陵山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扶持的同时,也接纳了更多的外来迁入人员,加剧了语言环境的复杂化。2007年,重庆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城乡各方面发展迅猛,原始村寨中的苗族人纷纷奔向城市寻找外出务工的机会,以期提高生活水平,或为下一代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条件。外出务工者为了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要学习民族通用语普通话或者所处城市的地方话。
社会飞速发展,外出务工与外来迁入加剧,加快了族际间的通婚,促进了语言之间的融合,削弱了苗语作为母语本来的实用价值,打破了传统苗族人们长期以来建构的语言环境。
(三)推广普通话的语言态度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乡村幼儿园开始普及,直接剥夺了作为幼儿时期对母语的接纳。一些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家长,甚至为了孩子在入学前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孩子牙牙学语时就教学普通话,直接摈弃传统苗语母语的教学。学校教育教学、大众传播媒介、日常交际语言等,都在极力推广普通话。有的“专家”甚至质疑教学成绩不高的原因是其少数民族语言导致,提出学校教育应该采取专一的普通话教学,形成了普通话为中心的语言环境,这样促使苗语缺乏了滋生并发展的土壤,苗族人缺少了对母语的文化认同,对苗族文化传承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三、彭水苗族母语的传承价值
(一)有利于打造“一带一路”的民族文化特色
民族文化的交流、传播、贸易是实现文化认同、文化包容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中,彭水县作为重庆市的特色民族县,将被打造成“一带一路”开放的重要门户支撑。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在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支撑下,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将迎来诸多机遇。苗族人口聚集地的彭水县常住苗民超过23万人,多年来依托苗族人文始祖——蚩尤修建的九黎城拥有三项苗族文化建筑之最,成为是苗族文化的集中营。随着民族文化的深入推进,加之一些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主体实力。随着彭水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自然资源的开发,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有效促进彭水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循坏利用。
彭水苗族在打造民族特色上必须挖掘母语语言传承的文化资源,苗语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媒介,浸透着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社会认知等等文明成果。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下,彭水苗族要不断挖掘这些文明成果,充分整合民族文化特色,创建彭水苗族文化的品牌效应。
(二)有利于族际之间的民族识别与族源认同
民族识别主要以民族语言、民族服饰、民族习俗、民族情感及心理认同等作为识别依据。民族语言可以由内而外地表现本民族特征。彭水苗族由于长期被迫迁徙、离散,造成了族际之间的疏远,也造成了苗语母语的丢失。传承彭水苗族苗语,可以通过苗语承载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仪式习俗等探寻相互之间的族源源流,凝聚苗族之间的族群认同。
巫觋是苗族传统的宗教信仰,也是苗族对社会认知的一种形式。巫觋仪式依赖大自然存在的万物,通过苗语口述完成,一般只是在同一宗支内传承,其他宗族无法替代。巫觋仪式具有娱神祭祀、社会治理、疾病化疗等一系列功能,失去苗语母语,巫觋文化将不复存在。彭水苗族的苗歌、民间舞蹈、民间乐器等都需要通过苗语保护传承才可以持续发展,如申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鞍子苗歌》等。
(三)有利于基础教育办学特色
民族文化进校园是国家倡导的办学特色。彭水县苗族地区中小学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办学模式,在苗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开展苗汉双语教学,迎合了当下民族文化振兴的时代召唤,同时也重视了学校创新特色。由于基础教育的发展,小孩的语言接受学习主要在幼儿园阶段,这个阶段如果适当加入苗语的口语训练,有助于苗语的保护和传承。基础教育阶段适当开展苗汉双语教学,让苗语传承在儿时就打下基础,同时辅以苗语口述历史、口述故事等特色教学,逐步形成纯正的苗语表达交际能力。
总之,苗语传承是民族文化繁荣的有效手段,普通话仅是不同方言区人们沟通的桥梁,不能承担承载和传承苗族文化的重任。 因此,要尽快提升彭水县苗族人的本族语言保护意识,加大对苗语的保护力度,切實采取相应措施将少数民族的文化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苗语的保护工作既需苗族人民的努力、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工作者的帮助,也需要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给予鼎力支持。利用复兴民族文化的机遇,打造区域内独特的蚩尤文化,逐步扭转彭水苗族的语言态度,构建苗族文化的母语认同。只有形成这一合力,才能切实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才能契合“一带一路”民族文化复兴的机遇,才能凝聚彭水苗族对蚩尤始祖的文化认同,才能缔造灿烂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涛源.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民族关系[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2]林忠,张燚.重庆彭水县苗族人语言生活状况调查[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孔雪艳,唐剑.“一带一路”背景下长江上游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模式及策略—以重庆彭水苗族上家族自治县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