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民族舞蹈就是历史长河中的精华,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舞蹈主要反映了各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民族舞蹈中必须提高对民族文化的渗透程度,从而确保民族舞蹈更加符合民族情感和信仰,实现民族舞蹈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舞蹈;渗透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艺术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以实际生活为依托,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将文化元素充分融入到艺术之中,从而真正实现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民族舞蹈也是如此,要想使民族舞蹈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就必须从生活中选材,并将民族文化渗透到其中,让民族舞蹈更加充实和丰富,更能展现出该民族的风土人情。本文就对民族文化在民族舞蹈中的渗透进行了深入探究,旨在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促进民族舞蹈的不断改良和优化。
一、民族风格和品格在民族舞蹈中的渗透
作为民族舞蹈得以传承和发扬的关键,民族风格和品格对民族舞蹈的表现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民族舞蹈的弘扬,离不开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发展。各民族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则为民族舞蹈的创造提供了优质的素材,使民族舞蹈在生活中汲取了大量的养分,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当民族舞蹈展现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时,就会逐渐成为该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形成了民族文化渗透于民族舞蹈、民族舞蹈弘扬民族文化的模式。
我国幅员辽阔,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之历史进程节奏的差异性,使得民族舞蹈形态呈现了多样性的发展趋势。民族舞蹈反映了各民族人民的实际生活情况,因此也展现了各民族人民的心理和情绪动态,是对现如今美好生活的赞扬和歌頌。民族舞蹈各具本民族的特色,因此每一种民族舞蹈都具备一定的独特性,是该民族生活区域、文化、宗教等内容的体现,无法将多种民族舞蹈以统一的形式进行展现。例如,都属于孔雀舞的范畴,可是四川地区的孔雀舞主要以流畅的步伐,带动着腿部有弹性的律动,再配合手部的上下翻转和面部表情,从而营造愉悦、欢快的舞蹈氛围;而西双版纳的孔雀舞则是利用节奏鲜明的配乐,加上较为粗犷的肢体语言,使人们感受到一种乐观、豪爽的精神和气质。
二、民族音乐在民族舞蹈中的渗透
音乐是舞蹈得以顺利表扬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在民族舞蹈中必须重视民族音乐的渗透。民族音乐可以使民族舞蹈更加富有节奏感,并且使其具备一定的活跃性,而民族舞蹈则是民族音乐中主要内容的展示,使音乐中的各种元素得到深化,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民族音乐还可以使民族舞蹈的感染力得到增强,有助于在民族舞蹈中展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促进了民族舞蹈节奏的协调和内容的展开。
民族音乐在我国已经有较长时间的历史,曾经多次出现过民族音乐的鼎盛时期。因此,民族音乐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也代表着人们对自由、力量、情感等的追求和向往。民族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使民族音乐更具有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也更具独特性。借助了民族音乐发展的契机,民族舞蹈也丰富了自身的形式和内容,从而使民族舞蹈能够更加贴切地展现本民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反映出本民族人民的思想和情感。
目前,民族舞蹈已经逐渐由小众走向了大众,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追捧和喜爱。通过与民族音乐的相关渗透和融合,可以将民族舞蹈分为鼓舞、跳乐、踏歌三种形式。鼓舞指的是采取击乐伴奏的形式,利用击乐中的节奏进行舞蹈。其中代表性的伴奏乐器就是鼓,在进行鼓的敲奏过程中,可以产生不同的节奏和音色,从而配合不同的舞蹈动作。例如,在苗族、瑶族、朝鲜族等民族中,都有相关的鼓舞;跳乐是利用乐器进行伴奏,并随着乐器伴奏而舞蹈的民族舞蹈形式。例如,葫芦笙舞、月琴舞、三弦舞等,都属于跳乐的范畴;踏歌指的是利用歌声和乐声的伴奏,来进行舞蹈动作的配合,以一种载歌载舞、歌舞相间的形式,来展示出民族舞蹈的独特魅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踏歌中不仅要求舞蹈与歌声进行配合,还要求歌声必须符合舞蹈的内容,从而使舞蹈与歌声的配合更加自然,达到最好的表演效果。因此,在民族舞蹈创作时,要提高对民族音乐的重视程度,在民族舞蹈创作之前详细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和曲风,从而使民族舞蹈与民族音乐更好的进行契合。
三、民族生产生活在民族舞蹈中的渗透
民族舞蹈在表演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使观看者不由自主地参与到民族舞蹈之中,是一种趣味性较强的舞蹈。而且,民族舞蹈来源于各民族人民的实际生活,从各民族人民生产生活中提出创作灵感,因此民族舞蹈还代表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则是民族舞蹈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通过对民族舞蹈的历史进行发掘我们可以发现,最初的民族舞蹈主要是在祭祀活动中进行表演,并且最初舞蹈动作较为简单,主要是以模仿人们日常生活的动作为主,所以在民族舞蹈的发展过程中,也要使民族舞蹈与民族生产生活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广东的《鱼龙舞》就是利用了古诗词中描述的,在元宵佳节潮州的民俗习惯,为了表示出节日的盛大氛围,在《鱼龙舞》的表演时,会采取四十名舞者一起表演的形式,伴奏所使用的乐器以打击乐为主,并配合一些吹奏乐,从而营造浓郁的节日气氛,展示出潮州地区人们喜悦的心情。《鱼龙舞》的成功离不开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也真是因为如此,才能在表演时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四、民族情感精神在民族舞蹈中的渗透
最初在舞蹈的起源时,就是为了展现出人们的激动和兴奋,主要由一些简单的手部动作和腿部动作构成。但是在各个领域都融入了舞蹈表演,包括狩猎、劳动、祭祀等,可以使舞者的情绪和精神更加完整的呈现。因此,在民族舞蹈中必须渗透入一定的民族情感精神,从而使舞蹈内容更加全面、形式更加丰富、情感更加浓郁。例如,傣族人民的柔美、蒙古族人民的豪迈、鄂伦春族人民的勇敢等,都可以用民族舞蹈的形式来展示,从而使本民族的精神面貌得到更好的诠释。因此,在进行民族舞蹈创作时,必须具有极其鲜明的主题,使该民族的情感精神可以更好地展现在民族舞蹈中。
五、民族信仰在民族舞蹈中的渗透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因此有很多由古时候就传承下来的图腾,这些图腾不仅是该民族文化的代表,更是该民族信仰的体现。因此,民族信仰也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我们在学习或是编排民族舞蹈时,我们也必须考虑到这些民族信仰因素,这不是要求我们必须去信仰和追随这些民族信仰,而是让我们对这么民族信仰有更加深入的感悟,从而更好地将民族信仰渗透到民族舞蹈中。例如,苗族的《接龙鼓舞》,它是原来人民为了祈福驱鬼、祈求平安而创作,但是苗族所信仰的是一些原始的力量和对祖先的崇拜,因此龙在苗族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一种图腾,更是苗族人民的崇高信仰。苗族人民将龙作为自己的祖先,对龙保持着尊重和信奉,也将自身誉为龙的传人。所以,苗族人民会定期组织接龙仪式,以接龙鼓舞的形式将龙接到苗寨中,为苗寨带来吉祥和庇佑。
六、民族文献在民族舞蹈中的渗透
各个民族中都有一些流传已久的歌谣、儿歌、童话等文字资料,这些都是民族文献的范畴。通过民族文献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该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等内容,从而对该民族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掌握,为民族舞蹈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优美、丑陋”等词语,都可以利用舞蹈的形式进行展示,可以利用舞蹈将“无奈、恐怖”等情绪表現出来,即使是一些微小的心理动态,也能利用舞蹈来充分表达,使民族文献得到了更好的诠释。又比如林芝地区的“祝歌舞”,在歌声中唱到“胸部是锅庄的仓库,今日要打开仓库门;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这不仅使民族文献的精华,更是民族舞蹈的精髓,对民族舞蹈的创作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七、结语
民族文化和民族舞蹈都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虽然看似相对独立,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二者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整体,因此在进行民族舞蹈的研究和创作中,必须重视该民族的民族文化,从而使民族生活更好地体现在民族舞蹈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民族舞蹈中渗透民族文化,并不是要简单地对民族文化进行概括和提炼,而是要对民族文化进行一定的优化和改良,从而使其更加符合民族舞蹈的创作需求,更能展示出当今时代的特色,促进民族舞蹈的逐步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丽.浅析中国民族舞蹈与民族音乐的关系[J].音乐时空,2014(13).
[2]白志群.论电视舞蹈创作中的“生活环境”与舞蹈表演的关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2).
作者简介:娄艳莲(1969-),女,彝族,云南蒙自人,大专,二级编导,研究方向:民族舞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