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北民族音乐成为了与丝路各国交往合作的纽带,将成为民族音乐发扬光大的载体。对丝路音乐文化进行研究、改编和创新,引导民间力量开展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活动,创作出具有独特民族色彩与风格的优秀作品,能在国际合作中展示西北民族文化的自信,使人们更加认识西北民族音乐的本质,认识音乐在文化交流沟通中的力量。通过研究不仅加深对西北地区民族特色音乐的理解,而且对深化西北民族音乐的创新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一带一路;西北地区;民族音乐;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我国为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和长远的外交政策。它所涉及的沿线国家之多、领域之广泛、形式之多样化是前所未有的。它借用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这个历史符号,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交流。
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西北民族音乐成为了非常有益的文化传播形式之一。通过对民族音乐的传承、推广,使得西北文化自信得到了充分展现。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音乐展示得更加具体、透明。东西方思想的交流、不同音乐语言间的碰撞,最终增强了西北民族音乐创作的新活力,赋予了西北民族音乐创新的激情和能量,推到了西北地区的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在人类文明多样化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西北地区民族音乐文化不断被发掘、整理、研究,并应用于音乐创作实践当中,一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被作曲家改编并演绎。通过研究,不仅加深了对西北地区民族特色音乐的理解,而且对深化西北民族音乐的创新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键盘音乐作为西北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新力量,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和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在中国大量优秀音乐家的学习吸收创造下,键盘音乐融入了大量适合中国听众审美特征的民族音乐元素,使其具有了中国音乐文化审美情趣。传统的音乐创作手法、民族音乐题材和西方键盘音乐的融合,使键盘音乐在中国具有了独特的多元化的音乐艺术魅力。通过研究,加深了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对西北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有益于他们更好地掌握和演绎这些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各高校音乐学院的老师和学生研究与学习的方向不再局限于西方古典音乐,逐渐融入传统民族音乐元素。西方的钢琴艺术风靡世界并被称为“乐器之王”,对中国西北地区的影响却微乎其微。但历经百年的曲折发展,它已和中国传统音乐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融合。这种融合既表现为传统音乐对西方键盘音乐的接受和改造,也表现为西方键盘音乐对传统音乐的渗透和影响。
近现代优秀的作曲家对于“民族性”音乐的创作和表现手法研究从来都没有中断过。如《新疆随想曲》(储望华、1978年);《第一新疆舞曲》(丁善德、1950年);钢琴作品《塔里木人》(石夫、1976年);《春舞》(孙以强、1980年)等都是具有鲜明的新疆地域特色的风格作品,突出反映新疆民族音乐风格独特性;《内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桑桐、1952)、根据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改编的钢琴独奏曲《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周广仁、1976年)、《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王建中、1973年)等,都是将民歌的单旋律体裁改编成多声部色彩的钢琴作品音乐,使音乐主题更为突出、表现手法更为丰富、朴素的情感表现更为真实;根据四川达县的民歌主题改编的《放牛娃盼红军》(但昭义、2007年),是一首取材于民歌并含有故事情节的叙事性变奏曲,通过对放牛娃深刻的形象描述,刻画了穷苦孩子从苦难中解放并跟随红军走向革命胜利的故事;作品《皮黄》(张朝、2005)是首次把传统京剧、戏曲元素融入到钢琴音乐的一首作品,演绎了“京剧”“钢琴”二者中西方音乐的巧妙融合,京剧音乐元素运用于钢琴曲创作中的发展创新之路。伴随着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的创作思维和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碰撞。作曲家们勇于尝试,运用多种现代作曲技法,逐渐形成多元素和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这些作品或以民歌的旋律、民族音乐的音调为基础而改编的钢琴曲,对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西北地区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资源的一部分,它的更新与发展牵涉中华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当前,在我国“一带一路”构想的引领推动下,探讨西北地区所特有的少数民族音乐规律和特点,是探索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发展和与其它音乐形式有机结合的必要环节。鉴于此,以西北地区为例,通过展开实地调研和加深理论分析两方面来探寻民族音乐在“一带一路”影响下表现手法的传承创新。
第一,能够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涉及西北地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综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以音乐学和美学角度为切入点,对推动西北民族音乐的创新性展开相对理论化、系统化、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第二,在“一带一路”的影响下,传承發展众多优秀传统民族音乐作品的同时,结合各国民族音乐的交流融合,从研究如何更好地树立具有鲜明特点的西北民族音乐风格入手,找到契合两者的新的方法或思路。
第三,从具有传承性特征和模式化特征的民族音乐中脱离出来,加深“民间”音乐性的特征,奠定西北地区民族音乐发展的新高度,重新认识西北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
第四,在“一带一路”的影响下,正确对待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性,深入研究西北地区民族音乐的多元化发展,重新认识民族音乐的美学意义,在理论上予以完整的归纳和总结。
在我国“一带一路”构想的引领推动下,探讨西北地区所特有的少数民族音乐规律和特点,是探索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发展和与其它音乐形式有机结合的必要环节。西北地区民族众多、地域宽广,民间音乐色彩浓厚、内容丰富。通过对它们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理解这些作品所代表的不同区域的音乐风格,从而为演绎达到更好的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应该加深对西北地区民族音乐独创性的研究,加深对某音乐风格的认识和了解,掌握独特的民族音乐风格的表现方式,增强西北地区的音乐文化自信度。首先,通过实地调研,搜集、整理相对完整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音乐,要熟悉西北地区民族音乐作品的内容、旋律与表现手法,增强西北地区的音乐文化创新性;应多支持鼓励音乐专业广大师生到校外去深入了解和亲身体验各个民族的风俗,因为民俗是需要具体感受的一种社会现象,具有传承性和模式化特征。民族音乐往往就是反映当地生产、生活的消遣手段,是当地民俗的具体写照。因此,民族不同、风俗不同,各民族的音乐风格也就不同。我们通过了解在民间社会生活中音乐与民俗的关系就很容易理解把握民族音乐的表现手法和风格体现。这种教学方法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通过与沿线国家的交流,重新审视树立西北地区民族音乐文化价值。世界音乐文化是多元的,各国间存在的独特音乐形式都有其平等、独立的文化和美学价值,我们不能一味地把西方某特定的音乐及音乐理论、技法看得高高在上,而忽略我们本土、本民族音乐的独特表现力和创造力。我们应该在目前民族音乐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交流找到更加科学、合理的传播手段,来展现西北地区民族音乐的独特性和丰富的表现力,并重新认识和确立西北地区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
西北民族音乐成为了与丝路各国交往合作的纽带,即将成为民族音乐发扬光大的载体。对丝路音乐文化进行研究、改编和创新,引导民间力量开展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活动,创作出具有独特民族色彩与风格的优秀作品,能在国际合作中展示西北民族文化的自信,使人们更加认识西北民族音乐的本质,认识音乐在文化交流沟通中的力量。通过研究不仅加深对西北地区民族特色音乐的理解,而且对深化西北民族音乐的创新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其次,对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理解、掌握和更好地演绎这些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最后,通过与沿线国家进行融合式、立体化的交流合作,将钢琴教育与民族化和本土化更好的结合,创作出一些反映沿线各国人民现实生活和美好期盼的时代优秀作品,从而推动中国钢琴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正军.西部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思考[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
[2]郭俪雅.从先进文化的视角谈民族音乐的创新[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0.
[3]张怡.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文化特色[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9.
[4]圭特·克莱宁,曾金寿.从西方人的视角看丝绸之路上的音乐交流[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
[5]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6]伍国栋. 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滕丽民(1977-),女,山东人,硕士,副教授,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