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口袋公园在高密度人居环境的背景下发展迅速,但存在诸多问题。通过研究与口袋公园一样体量较小的苏州古典园林,从时空折叠、景感折叠、文化折叠三个主要方面分析“折叠”艺术手法在古典园林中的运用,并归纳其特点,得出古典园林中折叠艺术对现代口袋公园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古典园林;口袋公园;折叠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5年修订版》预测,今后较长时期内世界人口将保持上升趋势,人口总量将从2015年的73亿上升到2030年的85亿,2050年接近100亿,人类全面进入高密度人居环境时代。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为应对极度膨胀的人口需求,环境容纳量一再飙升,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率逐渐降低。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更多的人并提升空间的综合性,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各行业关注的焦点问题。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居民日常休憩休闲的场所,能够缓解拥挤繁忙的都市生活对居民造成的不良影响,提供人与自然亲近的机会。但紧凑的城市布局并未为城市公园在城市内部预留大面积土地,城市的中大型公园往往位于城市的边缘地区,可达性低,因此,小型城市公园成为了大中型城市公园的补充,越来越受到欢迎。以美国一个占地约7300平方米的泪珠公园为代表作的“口袋公园”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然而,国内的口袋公园普遍存在空间利用率低、功能单一、美感低、植物设计不合理、文脉缺乏等问题。苏州古典园林的占地面积同样非常小,却有着“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美誉,能够将景观、建筑、生态、文化和人的各种需求“折叠”在方寸之间,做到既不浪费土地又不使空间显得过于局促,因此,苏州古典园林的“折叠”艺术设计手法对口袋公园的营造具有一定的启示。
传统意义上的折叠是物质的一种状态或使物质处于某种状态的手法,但在建筑设计领域,折叠是一种设计策略、一种超越了表象和形式的空间叠加手法。本文所研究的折叠也并非一种形式,而是一种空间实质:在有限空间内叠加各类设计要素,使空间的丰富性、生态性与观赏性达到最大化的艺术性设计手法。
一、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时空“折叠”
时空即三维的空间与第四維度——时间形成的具有变化的动态空间。古典园林中的空间是指由院墙、建筑、植物、山石、水体等要素构成并界定的区域。苏州园林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造园要素的组合使不同的季向时间、功能空间、地域空间折叠在一起,达到丰富多样、小中见大、错落有致、流动多变的效果。
(一)时间折叠
1.四时
苏州古典园林通过具有季节意向的景观元素营造不同季节的景观,如用松柏低沉的颜色营造冬天清冷的气氛,金桂红枫的暖黄色调表现秋天的色彩特征等。以网师园彩霞池空间为例,池北部为看松读书轩,轩前植松,以冰裂纹铺地,整体作冬景;池南部以黄石叠云冈,濯缨水阁以纳凉,周边点缀紫薇以作夏景;西部以月到风来亭作赏月佳处作秋景;东部以竹外一枝轩的竹意以作春景。以拙政园“荷风四面亭”空间为例,亭的四面都有不同的景色,春夏秋冬在这里表现得极为真实,柳是春天的景色,荷是夏天的景色,水是秋天的景色,山为冬天的景色,一年四季,应有尽有,其美妙不可言喻。古典园林中通过叠石、铺地、植物、建筑、文化等几大类要素将四时之景折叠纳入同一空间中,以实现时间上的四季折叠。
2.昼夜
与四季变化不同,昼夜的变化周期相对较短,时间折叠需求较弱,但由于与风水学的方位相对应,因此,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也常通过物质的造园要素或非物质的文化意向折叠在同一空间中。以网师园彩霞池空间为例,池东有歇山半亭,为晨起登高之所,与太阳初升的方位相对应;池西为月到风来亭,为夜落赏月之处,与太阳下落方位相对应。
(二)空间折叠
苏州园林体积较小,却充满山林野趣之意,如叠山、理水,有时一湾一环而已,却有万里江湖之韵。这种小中见大,以有限演绎无限的空间视觉效果,园林之中的空间折叠主要在纵向空间中利用叠山、理水、建筑及草木各类造园要素的组合变化以及在横向空间中利用紧凑且有序的空间布局设计得以达成。
1.竖向空间
苏州古典园林的占地空间较小,又集起居、观景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若使各个空间的功能得以保证,则需使空间竖向发展,形成多层结构。建筑的竖向空间大多定式,但园林部分的竖向空间却各不相同。以狮子林为例,其庭院部分的竖向休闲空间主要为三个层次的折叠:第一层是以水景空间为主题的层次,在水面上取折桥以扩大游览路径,在水边设石矶以丰富亲水空间,包括水域驳岸及周边的石舫、湖心亭和桥等;第二层是以大体量建筑空间为主的层次,与其他空间竖向位置持平,如荷花厅、真趣亭和暗香疏影楼等;第三层是以起伏地形所主导的层次,在竖向上高于前两个层次,起伏不定,如爽瀑亭、梅阁及假山所筑空间。
2.横向空间
古典园林中的横向空间大多布局紧凑,空间有聚亦有散,有隔亦有合。苏州古典园林常运用“墙”的元素隔绝空间,沿墙设廊,随地势高低起伏而又曲折婉转,在不觉中增加了游览路径的长度,使空间得以放大;同时,利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将高墙与月洞门和花窗相结合,使高墙两侧空间得以相互渗透,虚景、实景相互结合,达到空间的加和效果,丰富空间的层次体系;在功能上互作虚景,得以补充。另一种横向空间上的折叠实为功能空间的折叠,如古典园林庭院中的水体原为盥洗空间和取水空间,在融入文人审美意境之后,掇以石矶点缀在水边,且水面形状仿自然水文之脉络,以理水之法使空间的功能性与艺术性折叠融合。
二、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景感“折叠”
(一)五观之感
无论是四时更替、桃红柳绿、烟霞雨雪,只要环境发生微弱的变化总会首先被视觉感知。视觉景观受造园者所造景物与自然变化的共同影响。自然无定数,造园有定法,以大自然为原型,可利用各种造园要素丰富景观层次、疏密有致地搭配不同色彩和体量的植物等。古典园林的视觉感受常与观赏者的个人审美和文化底蕴有关。
明代造园家计成指出: “凡结林园,无分村郭,地偏为胜。”说明在早期造园时,造园者便把噪声考虑在了园林设计之中。在园景营造时也常考虑声音景观:植物之“雨打芭蕉”,水瀑之“听松浪涛”,动物之“莺歌燕语”,自然之“风吹竹簧”,最后加之文人墨客的“琴瑟幽鸣”,形成丰富的听景。
古典园林中的嗅觉景观大多来源于植物,如春之玉兰,夏之荷花,秋之金桂,冬之傲梅;此外,还有休憩于古典园林中时的一杯香茗所带来的嗅觉与味觉的双重感官享受。而园林的触觉景观最直观的便是身在园林中的人体验到的风动、光线、温度、湿度等带来的感受。
(二)心生之感
意境一词最早见于王昌龄 的《诗格》。古典园林在空间营造中,十分注重场景意境独特表达,根据场所本身需要传达的空间信息而赋予不同的形式载体。造园者通过园林要素构筑出所想表达的意境;不同的赏园者则通过对景观的五官感知在内心中形成不同的景感,以与五官感知折叠和融合,最终形成对园林的景感。
三、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文化“折叠”
(一)文学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中,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大多是文人园,对园林的形式营造审美大多起源于山水画,对园林的意境构建大多来自于诗歌,因此常将诗词歌赋、文化意向折叠在园林空间中,如楹联匾额、漏窗、铺地、月洞门、植物等。如通过狮子林的“琴”“棋”“书”“画”四个文样的漏窗表达院子主人的文化审美情趣。
(二)风水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营建的第一要务是“察于地理”,即相地选址。古人在相地选址中十分强调综合地形、水、植被、日照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阳宅十书》认为:“凡住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谓最贵地。”可见古人造园时对风水思想的运用。风水思想并不是一種封建迷信,而是有科学道理在内的。
四、启示
现代造园手法中常常以西方造园思想指导东方园林设计,但西方早期园林大多尺度较大,空间功能以审美为主,比较单一,且脱离生活实际,其思想和手法并不适用于口袋公园的设计。而苏州古典园林设计从尺度、功能空间实用性、感官体验和文化上都对现代公园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方寸之间,折叠艺术成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主要营造艺术,为口袋公园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时间折叠——不变与变化。时间是不断流逝的,季节气候等随时间更替,人的活动行为也受到影响。小尺度空间可设计出四季不变的景观以应对时间的变化为空间使用频度带来的影响,也可以设计出四季变化的景观以使不同季节具有突出的主题。
空间折叠——分割与渗透。在小空间设计中通过适当的竖向变化扩大使用空间,可以通过地形设计在纵向上划分出不同的空间层次,每一层次界限相互渗透,减弱空间分割的生硬之感,防止空间“碎片化”。在横向空间布局中应适当对各部分功能空间做出分割,防止不同空间相互干扰,但又要做到相互渗透,不使各空间之间和各空间与整体空间之间完全脱节。
景感折叠——五感与平衡。现代景观设计受西方设计思潮影响常常以视觉景观作为主导,忽略其他感官的景观享受,最终归因于景观的生态性低下。然而,人也是生态的一部分,从人的感官出发,在设计中若将五感考虑得足够充分,景观的生态性自然会提高。
文化折叠——文脉与思想。网师园之“隐”,退思园之“思”,古典园林中大多有鲜明的主题,使人在在感官享受之后得到二次享受,回味无穷。现代园林设计很欠缺文化意境的传达,设计者传达不当则使用者就感受不到。因此,在设计时应将文化思想折叠在园林中,不仅是一种层次的提升,也是一种意境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EB/OL](2017-1-25)[2017-6-28].http://www.nhfpc.gov.cn/bgt/gwywj2/201701/a6dd4 5cf1660432c91a9ada5e758a4a2.shtml.
[2]张文英.口袋公园——躲避城市喧嚣的绿洲[J].中国园林,2007(4):47-53.
[3]谢燕,王其钧.中国文化之旅,石窟艺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4):28.
[4]谢玲玲.咫尺山林再造乾坤——浅析苏州古典园林有限与无限空间的构成艺术[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10):29-31.
[5]谷光灿.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J].中国园林,2014(6):17-21.
[6]盖也.景观空间叙事性研究[D].天津美术学院,2016.
[7]王惠犬先生纂.阳宅十书[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王爽(1993-),女,汉族,内蒙古包头市人,苏州大学风景园林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公园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