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艺术的划分目前尚未确定一个最为准确的标准,不过,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当代艺术的种类、方式、特点越来越丰富、大胆。有学者认为,艺术从没像今天这样,集中展示了人类本身无限自我超越的能力和潜能,显示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无穷可能性及冒险性。还有学者认为,当代艺术是“丑”是“毛骨悚然”是“无病呻吟”。回观艺术史,从现代主义开始,艺术形式发生了重大转折,艺术家们更希望通过艺术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表现当下生活的转瞬即逝。那么,我们如何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当代艺术,是当代美学一个永争不休的话题。对此作出一定的反思和总结,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当代艺术;反叛;转瞬即逝;美学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二战以后,艺术之都逐渐从法国巴黎逐渐过渡转向到美国的纽约,欧洲艺术家们也形成了一大批美国式的,自由的、反叛的、个性张扬的艺术形式及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它们最大限度地颠覆了传统艺术,传统造型艺术以相似度作为最大的评判标准,当画家不再画画,雕塑家不再做雕塑而是玩装置,我们怎么客观理性地去看待。但当代艺术失去了评判标准,失去了一个标杆,它们的美与丑到现在也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话题。如何正确客观地认识理解这些艺术作品是我们今天需要更加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当代艺术的特征
当代艺术的时间范畴到现在仍然模糊不清,在内涵上也无一定论。王端廷于2012年写过一篇《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文中写到:“但在艺术史上,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这一概念的使用都与历史分期没有关联。”也就是说,作为时间界限,当代艺术与当代历史的划分并不相同。目前有这样几种划分,朱利安·斯托拉布拉斯指出这样一个时间节点——1989年。苏联解体、柏林墙倒塌以及东西方冷战结束,全球化正是1989年之后世界文化和艺术背景底色。2014年艺术评论家张清源写过一篇《怎样区别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文中写到:“那么,我们该如何界定什么是当代艺术呢?首先要知道,当代艺术新篇章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当代艺术不仅仅是艺术语言上的更新,更是价值取向上的巨变。作为世界历史的分水岭,1989年前后的全球文化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经济全球化不仅打破了各国意识形态之间的壁垒,也摧毁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屏障,使得当代艺术变成了一个‘去民族化或‘超民族主义的舞台,并且朝着‘同质化的方向发展。”
而另有学者认为,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作为一个时间分水岭,标志着当代艺术的开始;还有一个说法认为,“当代艺术”是必须加双引号的,并不指时代意义,是指是美国式的“装置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他们不再画画不再做雕塑,而是做装置,玩观念。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人类经济、政治、文化都在不断地交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如文学家、音乐家、建筑师、视觉艺术家爱都集中到一起,他们开始思考艺术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群质疑一切,反叛艺术的年轻人,反映出一个怀疑主义的、否定一切的、精神虚无的一种生活状态。他们彻底取消了形式美,不再再现生活中的美,他们把艺术变成了“什么都行的”反艺术。造型艺术一直以来是以是否逼真作为衡量技艺水平的一个工具,而当代艺术却打破了这个准则,打破了是好事啊,可以让人重新思考,重新建立,但事实是,目前仍然无法制定一个新的评判准则,或者说他们并不需要这样一个准则。阿瑟·丹托说:“当代艺术与其说是当代的艺术或‘当下时刻的艺术不如说是‘宏大叙事终结之后的艺术;与其说是一种‘制作艺术风格,不如说是一种‘利用风格的风格。”周计武先生认为,当代艺术跨出了它本有的界限,其中有五个不同层面的跨界,分别是不同门类艺术之间的跨界、不同风格的跨界、美丑的跨界、雅俗之间的跨界、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跨界。媚俗艺术便是现代性最典型的产品之一。历史地看,媚俗艺术的出现和发展壮大是另外一种现代性侵入艺术领域的结果,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技术与商业利润。它代表即时性原则的胜利——即时获得,即使见效,瞬间美。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当代艺术越来越年轻,他们更多的是鲜明地表现出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他们创作的题材、方式、工具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大胆。因此,当代性特征我们可以大致总结一下。其一,普世性。“艺术”已经不需要艺术家去创作了,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创作也不需要特殊的创作技巧和方法,甚至是它不必再是某一样物品了。从杜尚开始就创造出了“什么都可以是艺术。”其二,日常性。艺术就是日常生活,艺术与大众生活已没有界限,可以相互等同,日常生活中的东西皆可成为艺术。其三,世俗性。艺术作品越来越低级审美趣味,甚至变成资本和商业的利用品。
二、备受争议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认为,艺术正在遭遇空前的危机,其中最大的危机是艺术家身份的问题——艺术家不想做自己,想做别人;不做图像,而是做符号;不做艺术,而做观念。他认为当代尽欺骗了我们,当代艺术的全部欺骗性就是:公开宣称自己的无价值和无意义。无价值——真正的无价值是对意义的胜利挑战,是对意义的消解,是意义消失的艺术。国内批判当代艺术声音最响的应属黄河清先生,在他新改版的书《“当代艺术”:世纪骗术》(《艺术的阴谋》)中,首先他直言不讳地将书名改成“骗术“一词更犀利表达出他对当代艺术的批判,他认为“当代艺术”是被操控的,只有“三M党”(Market—Museum—Media)有權指认谁可以是艺术家,什么东西可以是艺术品。尽管当代艺术家确实在艺术形式、方法、媒介等方面进行了空前的变革,打破了传统,创立了很多艺术形式,却未曾寻找一个评判的标准,仅仅追寻“新”“异”,而新、异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好的,因此,很多艺术家也为此作出各种个样的尝试,很多行为令人发指。1961年,意大利艺术家皮耶罗·曼佐尼将自己的大便装到90个罐头里密封,创作出90罐“艺术家之屎”。2007年,编号18号的“艺术家之屎”在意大利米兰的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出12.4万欧元,约合当时人民币150多万。2014年7月,英国艺术家翠西·艾敏的作品《我的床》拍卖成交了220万英镑。这件作品是艺术家和各种男性生活后留下的痕迹——被褥凌乱,床上有酒瓶、内裤、安全套等物品,整件作品展示的是凌乱不堪的生活。
另外,一方声音认为,当代艺术的使命就是要突破传统艺术的各种形式、规则和技巧的限制,艺术创作彻底改变传统艺术的“模仿性”及形式的框架,从而体现出的是艺术家长期以来对世界和生命的体会。因此,当代艺术作品往往不满足于可见的、有形的的空间形式和可见颜色的差异,更不能容忍将艺术归结为“审美或品味的对象”,而是把它们仅仅作为表现的手段,在形象和抽象的图像之间,反复选择和拿捏较好的可能性,突出显示艺术家生命中不断变化、充满激情和欲望的无底内心世界的神秘结构及其难以捉摸的创新动向。作者认为,正是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引领着艺术走向繁荣。而当代艺术的发展也正是需要这样足够自由,开放的环境而赖以生存。
三、结语
尽管备受争议,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艺术是需要发展的,需要鲜活生命力的,需要打破传统,从传统的限制之中走出来,有“破”就要有“立”,但这种标杆实在太难立起来,艺术本就是感性的,精神层面的事物,本就没有具体的、量化的评判标准,这必将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这条路必须走下去。可是,在走出来的途中,由于艺术家们的过于盲目,从而确迷失了自己,我们究竟追求的是什么?我们是可以追寻无限的可能性,我们可以求新立异,我们也可以给予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间,只是我们不能没有了底线,不能恶意破坏。当代艺术之路还很漫长,鲍德里亚曾说过:“艺术没有死,因为不再有艺术;艺术死了,因为有太多的艺术。”当然还是鼓励艺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但至少是有一定的底线,必竟跳出艺术这个界限,又何谈艺术呢?
参考文献:
[l][法]朱利安·斯托拉布拉斯,王瑞廷,译.走近当代艺术[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8).
[2][美]阿瑟·C.丹托,王春辰,译.艺术终结之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3][美]马泰·卡林内斯库,顾爱彬,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幅面孔[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4]万书元,异性症与异装癖:当代艺术的身份危机——鲍德里亚对当代艺术的诊断与批判[J].同济大学学报,2014(12).
[5][法]鲍德里亚,万书元,译.艺术的阴谋[J].艺苑,2014(6).
[6]高宣揚.毕加索与当代艺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
[7]周计武.破框而出——当代艺术的挑战与艺术话语的重构[J].当代文坛,2018(2).
作者简介:吴笈(1994-),女,陕西安康人,硕士,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