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月
【摘要】蒙古族作为一个特别的民族,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早在元朝时,其发展就已达到巅峰,不断搬迁移居,慢慢与外族之间相互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蒙古族发展出其独有的文明,尤以它特有的少数民族服饰为代表。蒙古族人的长袍制作,历来都被视为是一种特别的艺术。其中镶边工艺技术的沿袭和发展更是为人们所研究。本文主要探讨了蒙古族服饰外在的表达形式和内在的文化内涵,以加深我们对蒙古族这个游牧民族的了解。
【关键词】蒙古族;服饰;镶边;艺术内涵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镶边,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意识形态存在于蒙古族服饰文化中,通常在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套件中起到点缀的作用,以手工艺的形态来显示北方蒙古族特有的内在文化。在其制作过程中,会采用一种独特的纯手工艺法,用拼接、嵌套等方法使之呈现出美感。在传统蒙古族服饰制作中,镶边的缝制几乎覆盖了整件蒙古族传统服饰工艺的制作流程。在衣襟、开叉、领口和袖口等部位更需要极为细致的镶边工艺。蒙古族自身的发展与前进,带动着镶边这门传统制作工艺也随之发展。
一、镶边艺术的形式
对于一件蒙古族服饰而言,镶边必然称得上是最重要的装饰之一。蒙古族人们历来都极为注意传统服饰制作中镶边这步流程,将它视作自己服饰制作工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镶边工艺得以继续发展和進步,并成为蒙古族人们普遍认同和使用的一种能作为当地特色而存在的服饰艺术品。
在镶边的手工制作流程中,手工艺人将提前裁剪出衣片中的一些边缘与其他分散的部分加工处理,用拼接、接缝和镶嵌等手法整合,便成为平日人们了解到的蒙古族经典的服饰边缘装饰效果。
通常在进行镶边的拼接时,手工艺人会重复裁剪所需要用到的衣片或服饰边缘,把整块布料按用处分类剪拼拆分,得到许多零散的部件;再在最后的缝制时用细密的针脚手艺将零碎整合成一片,最后再加以复杂的装饰,以形成各式各样的服饰镶边。蒙古族传统的一套服饰中很多地方都包含了镶边工艺。例如,蒙古族服饰前面衣片和衣襟的位置,蒙古族人习惯在服饰的衣襟、袖口等部位加以缝制镶边。而蒙古族人常年游牧,惯穿长袍服饰,这些服饰的特点之一就是衣襟。衣襟的开头到最后都缝制着精美的镶边,从领子到胳膊下都镶上华美的镶边,是蒙古族人的一大特色。
开衩袍也是蒙古族服饰的特点之一,衩是从一件长袍的侧面开始开衩一直往下斜分,直到长袍衣摆的最底部结束。蒙古袍的区分按有无开衩,开衩蒙古袍的边缘也通常绣制着镶边。从开衩的衣襟两侧一直向下可延伸到底部整个下摆;也有些开衩袍的镶边不镶到下摆,只在衣襟两侧制作。而另一类的无衩袍同样也有镶边,无衩长袍一般都将镶边缝制在衣袍底部。
蒙古族服饰的领口自古就包含了不同意义,分地点,时期存在着不同形式。一般蒙古族服饰中有交领右衣襟、立领右衣襟等。[1]无论哪种形式,镶边都是蒙古族传统服饰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服饰的领子皆有镶边。袖子同样也是镶边缝制的要点之一,蒙古族的袖子同开衩一样分两种。有马蹄的袖口边角往上翻折,外形颇似马蹄,而镶边则覆在所翻折的衣角边缘。无马蹄袖子的外形就较为平凡,最底下的袖摆就是镶边的位置。
在蒙古,牧民们无论什么身份皆习惯于穿坎肩。在蒙古族服饰中,坎肩的种类和样式多种多样,长短有别、有无开衩,或是在特殊场景中使用的坎肩也会有不一样的区分[2]。蒙古族对于坎肩的热爱无疑是之最,在其制作工艺上也达到了巅峰。蒙古族人在一套传统服饰的缝制流程中,会将坎肩所有露出的边缘都用镶边镶接在一起,甚至在许多及至腰间的长坎肩也会装饰上艳丽华美的镶边。
蒙古牧民们常穿靴子,靴子使他们能够更便捷地放牧生存。他们常穿的靴子有马靴、马海、圆头靴子和其他常见的传统蒙古鞋子样式。对应的制作材料也分皮料、布料和毡靴等[3]。
靴子口也作为镶边制作流程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部位被人们所注意。蒙古族人们喜欢在自己靴子的筒口处镶边。蒙古族的帽饰也避不开镶边。帽沿和帽子口挂着不同样式的镶边,如同乌拉特妇女圆帽上的镶边一般。另外,蒙古族人身着的传统蒙古服饰就注定他们有系腰带的习惯,蒙古族的腰带一般是纯色的绸缎,后来在腰带上出现镶边则是蒙古服饰的进步改革带来的。
蒙古族的服饰进步改革导致了镶边工艺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以材质来做区分的制作形式。一般蒙古族服饰上的镶边材质可以分为皮革、布、绒、裘皮等。在这个分类中,库锦、绦子和化纤布是最普遍的镶边制作原材料。
第二种是以手法呈现出的形态来区分。从制作镶边的手法上可以分为滚边、沿边和装饰绦子三种形式。滚边作为一种基础手法,一般是起加固衣料之间拼接及装饰作用,滚边形式较小,略窄只一厘米左右。而沿边则比滚边更宽,一般呈现四厘米左右,但不限于这个宽度。沿边的制作手法极为简单,将绦子用拼接、镶嵌的手法与服饰布料的边缘缝制在一起即可。这种日常能够简易实施的方式在蒙古传统长袍的缝制过程中被人们普遍接受和使用。用沿边来做镶边装饰效果较为明显,例如,常见的巴尔虎服饰中三道沿边缝制于前衣襟的男子蒙古袍等。
第三种镶边形式的分类是广义的不同装饰技法的区分。蒙古族人在一套传统服饰的制作过程中会运用到刺绣、剪拼等不同的手法技巧来装饰服饰上的图案,使装饰效果更明显。这些不同的技巧不止是在操作过程中展现出不同,在材料的选取、色彩的搭配、最后的风格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区分。在制作镶边时运用这些不同的技法所得到的镶边工艺同样也会呈现出各异的形态。
二、镶边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镶边之所以能保留下来并流传至今,是因为它改变了蒙古族服饰的结构形式,美化了蒙古族服饰的手工工艺以及审美。裁剪便利的平面式结构衣服,主要具有衣服平整单一和直线为主的特点,与如今以立体结构为主的衣服相比较,就会体现出比较单一、呆板的缺点。传统的蒙古族衣服也是这样。呆板的平面式衣服因为结构比较单一,因此衣服材料的选择和衣服的装饰就尤为重要了。通过镶边的装饰点缀,会使衣服增加美感、层次感和立体感,使其不那么呆板。我国古代一直流传着“衣做绣,锦为沿”的习惯,并保留至今。
镶边作为蒙古服饰装饰的形式之一,它的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镶边色彩的装饰价值
蒙古族人喜欢鲜艳、明亮的颜色,其中有天蓝色、白色、草绿色、鹅黄色、鲜红色、金银色等。蒙古族人以游牧为主,天为被,地为床,色彩环境比较单一,他们通常会用鲜花与草地的颜色来丰富和渲染单一的生活。由于蒙古族人长期生活在广阔的草原地区,所以,他们喜欢选用鲜艳的颜色作为镶边来装饰衣服,是为了加强衣服的鲜艳程度。例如,红色镶边的绿袍被土尔扈特已婚妇女青睐;绿色和橘红色镶边的深蓝色长袍是布利亚特已婚妇女的典型服饰。镶边颜色鲜艳多彩、对比明确是蒙古族服饰的特点,他们非常注重镶边色彩的对比,加强镶边的颜色强度,协调镶边与衣服的颜色,采用鲜艳、可爱的颜色来衬托服饰。由此可见,不论是蒙古族服饰的颜色搭配还是镶边的协调颜色,蒙古族人对于镶边颜色的挑选是十分考究的。这都透露出蒙古族人的情感世界,他们的情感是具有艺术审美功力、审美情趣的。蒙古族人淳朴的民风体现在镶边色彩上,镶边色彩对比强烈或者淡雅可爱,都体现出蒙古族民间艺术的明快与绚丽的色彩之美。
(二)镶边构成形式和镶边图案的装饰价值
平面裁剪与衣服结构的呆板是蒙古族服饰的特点也是缺点之一,然而,颜色鲜明和结构立体、设计多样的镶边刚好打破了蒙古族服饰呆板的结构形式。领口的线条感与褶皱感,再加上腰带的装饰或者腰间的饰物,大大加强了衣服的立体感,使衣服更加明艳动人,宛如在身上穿了一朵活的花朵。为了衬托出蒙古族服饰的精美结构以及细致的工艺,镶边以线条的造型运用于服饰的大面积中,在呆板的服饰中起到分割、对比、协调的作用,使服饰产生不一样的节奏感和线条的美感,在服饰整体构成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结语
在蒙古族服飾上除了用镶边进行装饰之外,还经常使用图案进行装饰。后来镶边还与图案相结合,这与蒙古族民间图案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它们之间的寓意都是相同的,都代表着美好幸福的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充满的希望之情。除了寓意相同之外,图形也大为相似,基本上都是以动物纹、花卉纹、吉祥图形文字、几何纹等传统图案为主。镶边图案在服饰的结构中起到分割线的作用,因此就会用轮廓来限制,均匀、整齐、连贯、协调、对称和完整是镶边图案必须达到的要求,除了这些要求之外,还要体现出图案的艺术表现力以及独特的价值。其中,衣服材料的选择与手工艺的独特是蒙古族服饰镶边图案的另一个不同之处,立体结构感凸显出镶边图案的独特性与艺术价值。蒙古族服饰上的镶边图案使用刺绣的针法,会增加服饰的色泽感、空间感以及质感,产生独特的视觉语言,显示出更加强烈的层次感效果,更加完美地体现出镶边技艺的美感。
参考文献:
[1]白晓梅.关于蒙古服的市场化理[J]前沿,2013(1):184-185.
[2]赵珙撰.蒙鞑备录[J].文殿阁书庄,1936.
[3]萌芳.蒙古族服饰首饰的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