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婺州窑古瓷的收藏与研究工作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1983年我从浙江省民族师范学校毕业(今已与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合并为浙江丽水学院),分配到一所乡初中担任英语老师。1984年春天,我的师范学校的历史老师,知名的畲族史学专家王克旺来宣平作民族村落田野考察工作。我陪王老师在宣平做了四天的民族乡村田野调查考察。当了解到我喜欢绘画,想继续报考有关大学进修中国画的想法后,王老师这样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国强,中国画坛现在不多你一个画家,也不少你一个画家,但是我们畲族的历史文化需要你们这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畲族知识分子去关注与研究。畲族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其历史与文化仅靠口耳相传,随着老人一个个老去,畲族历史文化也就一点点自然消失。抢救畲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工作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需要你们年轻人来认真扎实地做好这项事业。”后来他推荐我参加了当年十二月份在温州雪山宾馆召开的浙江省首届畲族民间文艺学术研讨会。那年我刚满二十周岁。就是在这次学术研讨会上,我进入了民间文化、民俗研究的学术圈,与民间文艺研究结下了终身的不解之缘,开启了我的民间文艺研究之路。
1985年,我加入了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前身)并被推选为理事。后来参加了由省民协组织的民间文学省、市、县三级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三套集成的普查、整理、编纂工作。当时江、浙、沪两省一市的民协为了抓好这项工作每年都会举办有一定主题研究的学术研讨会。两省一市的民协为了提高学术理论的研究水平,组建了一个由两省一市民协的民间文艺理论研究骨干成员参加的民间文艺理论研究协作小组。浙江民协民间文艺理论研究小组的组长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文学研究专家蒋风教授,组员有当时任省民协秘书长的莫高老师、杭大的吕洪年教授、原先是海盐文化馆的研究员后来调入杭州师范大学的顾稀佳教授、浙师大的陈华文教授、东阳的周耀明、省民协的蒋水荣、宁波的周静书、温州的叶大兵等十几位,我也荣幸成为当中的成员之一。当时指导我们的专家有北师大的钟敬文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罗永麟教授、陈勤建教授、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姜彬所长以及浙江民协的季沉主席等一批专家学者。根据省民协的安排,指导我系统学习民间文艺学、民俗学、人类学、艺术哲学等学科专业知识的导师是著名的民俗学专家和四大民间传说研究专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罗永麟教授。罗教授亲自为我编列了学习读书清单,并采用书信联系指导的方式,像带他的研究生一样对我进行了三年的民间文艺学的课程学习指导。罗老师针对我在乡下偏远学校任教的现实,建议我立足当地民间文化研究,变劣势为优势,鼓励我在读好课程书目之外,做好田野专题项目调查工作,力争打出一口浙中南山区与畲族民间文化研究的深井。在罗老师的悉心指导之下,我于1987—1992年之间在上海《民间文艺研究》以及后来的《民间文化研究》发表了多篇关于宣平山区民间信仰以及畲族民间文化考察报告。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导师罗永麟在指导我做乡土文化田野考察时,对我提出的具体工作要求:一是重要的场合要保留照片作为资料;二是重要的采访与叙事要有录音记录;三凡是能说明与见证历史文化与民俗活动的文字、用具以及相关的物品除了拍摄资料照片外,能收藏的最好收藏保存以便作为研究的重要实物佐证。在罗老师等专家的指导下,同时也为了获取大量的民间文化研究的第一手实物实证资料,我开始了地方历史文化与民间文物的收藏研究工作。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大陆开始兴起民间文物收藏的热潮。各地涌现出许多以交易古旧器物为主的古董文物市场。为了研究地方的历史文化,我开始在这些地方关注与收集能够说明与诠释地方历史文化的文物与古旧民俗用品。在学习与收藏的过程中,我虚心地向一切可以或可能给我帮助与指导的收藏界的老师与文博界的专家学习。2005年10月,我听说陕西西安著名的文物研究与鉴赏专家马广彦教授,自香港返西安在杭州作短暂停留。我就与朋友陶燕麟主动联系马老师,通电话后马老师约我们赴杭州他下榻的杭州孔雀宾馆见面。在孔雀宾馆与马老师相见甚欢,最为有幸的是马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后来对我影响与帮助很大的多位老师,一位是中国青瓷研究界泰斗、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伯谦,还有就是《收藏快报》编辑部的同仁们。在与朱伯谦的接触与学习过程中,朱老鼓励我重点关注金华婺州窑的收藏与研究工作,并赠送给我由他参与编著的《中国陶瓷史》和他主编的《龙泉青瓷》两本书。此外,在《收藏快报》编辑部同仁们的鼓励与支持之下,我在《收藏快报》和《东方收藏》杂志上发表了许多研究婺州窑历史文化的文章。在古陶瓷研究之路上,我还得到了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老师、江苏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李绍斌、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耿东升、浙江省考古所原书记沈岳明、博士郑建明和浙江大学文博学院教授周少华等专家学者的指点与教诲。在收藏与研究婺州窑、龙泉窑的过程中,我还结交了龙泉窑、婺州窑工艺制作的一批大师,他们有当代龙泉青瓷泰斗徐朝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新华,以及李震、尹根有、邵文礼、胡小军、季有泉、严卫恩、陈卫星、严少英、黄柯、杨盛侃、张寿勇、兰宁丽、雷慧仙等一大批工艺界的中青年才俊。缘于收藏与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我还与古梁、王文政、朱连法、马林、陈琳滨、徐旭东、徐诚斌、叶家扬等成为朋友。我的婺州窑与龙泉青瓷历史文化研究事业得到了他们的鼎力支持与帮助。
婺州窑是江南六大青瓷名窑之一,早在唐代就被茶圣陆羽编入《茶经》。其所生产与制作的茶盏被茶圣陆羽评定为当时品质仅次于越窑、鼎州窑,位居天下第三的江南名瓷。但是基于古代官史与地方方志编撰者只重官家之史而轻民间百姓日常生活劳作之事的历史文化立场的局限,所以有关婺州窑的历史文化资料,在历代史籍與地方志中的具体记载甚为稀少。
如何研究婺州窑?
如何揭开覆盖在历史文化名窑婺州窑之上的历史神秘面纱?
如何解析历史文化名窑婺州窑兴衰的历史文化原因?
如何评价与总结历史文化名窑婺州窑的历史文化影响与艺术地位?
面对早已被历史尘埃淹没了的婺州窑,我秉承《易经·系传》所云“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的治学原则,主要为婺州窑的研究工作做了以下三件基础性的工作。其一,关注和收藏因近年来各类开发建设而出土,失散流入当地文物市场的历代婺州窑古瓷。近二十余年来,省吃俭用,仅凭一己之力,靠一个普通教师的微薄收入,林林总总,前前后后,收藏了千余件有代表性的婺州窑历代古瓷,形成了一个婺州窑主题系列收藏。其二,坚持一个民间文化研究者的基本立场与工作方法,迈开双腿走向田野,向散落在河边山脚的历代婺州窑古窑址要资料,通过田野考察与调查研究建立起自己的婺州窑古陶瓷研究的标本资料库。为此,我利用课余周末的休息时间,几乎跑遍了金、衢两地武义、金华、东阳、龙游、开化、浦江、永康、兰溪等有代表性的婺州窑数十个龙窑遗址,采集了数以千计的瓷片标本资料。其三,在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下,将婺州窑置于中国古代陶瓷文化发展与地方历史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中去解读研究,虚心向专家前辈以及老窑工与民间艺人求教,研究历代婺州窑工艺的沿革与发展,梳理归类整理历代婺州窑的基本器型与装饰风格特点,总结历史文化名窑婺州窑的文化与艺术成就,提出自己对一代历史文化名窑婺州窑历史兴衰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的见解。
我的以婺州窑以及龙泉窑研究为主的浙江古代青瓷文化的研究工作,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而取得丰硕成果,成就了自己的事业。自本世纪初开始,我在国内有关报刊杂志发表了婺州窑、龙泉窑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出版了《婺州窑韵》《婺州窑研究与鉴赏》《婺窑瓷谭》《琢瓷作鼎》等四本古陶瓷研究学术专著。其中由江苏古陶瓷研究会主编,2014年由南京出版社出版研究婺州窑历史文化的学术著作《婺窑瓷谭》,在2015年荣获了浙江省第五届民间艺术研究最高学术著作成果奖——映山红奖。2016年我与龙泉青瓷李氏家族传人李震先生合作,由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的研究古代龙泉青瓷香具文化的专著《琢瓷作鼎》,在2017年又荣获第六届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最高学术著作成果奖——映山红奖。因为研究与收藏古陶瓷,我还被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学院、中国青瓷学院特聘为兼职教授,被浙江省龙泉青瓷协作创新中心特聘为兼职研究员,同时兼任国内知名艺术品收藏鉴赏研究媒体《收藏快报》《东方收藏》杂志社专家顾问团专家,主持《东方收藏》杂志文化瓷苑专栏担任主笔。因为潜心研究婺州窑历史文化和获得的丰硕研究成果,我还被浙江省教育厅和《浙江教育》报刊社评为2015年度“浙江省十大教育新闻影响人物”。颁奖大会给我确定的颁奖辞是:“因为雷国强老师的执着与努力,恢复与填补了一段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空白,为历史文化名窑婺州窑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收藏是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民族文化认同,培养家国情怀,提升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利国利民的文化事业。党的十八大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社会发展愿景以来,国家进一步明确了博物馆建设标准与要求,指导地方政府办好各级各类博物馆,鼓励与倡导民间收藏家创办博物馆。民间博物馆已成为文物保护领域的新生力量,它与国家公立博物馆形成了一个区域保护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新平台,成为了宣传地方历史文化教育的新窗口,为促进地方旅游、观光、休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文化支撑力量。为了打造和发展武义县特色小镇,武义县委、县人民政府制订了《武义县温泉小镇发展规划》。《规划》中依据新一届党委和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科创兴县、文旅富县”的策略思路,提出依托温泉资源和小镇自然资源的优势,以建设博物馆群落为抓手,促进温泉小镇的建设与开发。2017年武义县委、县人民政府抓住“十三五”浙江省 “永康—武义山海协作”项目深化推进工作的机会,借鉴公助民办促进民间博物馆发展的新模式,通过与批准了我提出的关于筹建武义婺州窑历史文化陈列馆的建设项目。
历时一年,在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之下,婺州窑历史文化陈列馆终于成功建成,我的古代婺州窑系列收藏与研究成果终于有了一个对外展示与交流的公共空间与学术交流平台。婺州窑历史文化陈列馆的建成与对外开放,是当地党委和政府对我半生收藏与研究婺州窑事业的最大肯定与鼓励。婺州窑历史文化陈列馆的建成,不仅可以促进武义温泉旅游度假区的开发,豐富武义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武义旅游文化品位,而且为子孙后代保存了一批珍贵的婺州窑历史文化遗产。它的建成与对外开放,将会成为收藏、展示、研究婺州窑的一个学术交流高地,推广与开发婺州窑产业发展的一个新平台,开展热爱乡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宣传武义,助推武义旅游、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张金名片。
在今天,武义婺州窑历史文化陈列馆对外试开放之际,首先要感谢永康市委、市人民政府与武义县委、县人民政府将婺州窑历史文化陈列馆列入“永康——武义山海协作”支助项目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再次,要感谢武义宏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璟园维新堂古民居作为陈列馆专用场馆,并在陈列馆建设过程中提供了后勤服务与保障。其次,还要感谢中国青瓷学院兰法勤教授及其和作团队为设计与建设陈列馆所付出的辛勤劳作与努力。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单位与我的家人以及关心支持我的收藏与研究事业的朋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婺州窑历史文化陈列馆是我们研究浙江古代青瓷文化的一个小小起点,由于学识水平有限,其中肯定谬误不少,欢迎各位拨冗前往璟园古民居博物馆参观婺州窑历史文化主题陈列时,提出批评指正意见,以便日后改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