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杰 慈文德
潍坊,人文荟萃,名宦云集。明清时期,老潍县城内就有四大家族,分别为郭、陈、张、丁。
祖居潍县城里北门大街南首路东的陈家先后出了三个翰林,当为官宦名家。陈官俊,在嘉庆十三年(1808)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编修,又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陈官俊之子陈介祺,在道光二十五年(1847)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陈介祺的弟弟陈介猷,在咸丰二年(1851)朝考翰林院庶吉士。增福堂街的陈宅,是陈官俊父子从北门大街迁出后所建新宅,因陈官俊官至协办大学士,故潍县老乡称其宅为相府,今尚存万印楼旧址。
潍县陈家名宦中,最值得一提的当为陈介祺。
陈介祺(1813—1884),清代金石学家。清吏部尚书陈官俊之子,字寿卿,号簠斋,晚号海滨病史、齐东陶父。自幼聪颖强记,勤奋好学。青少年时随父在京求学,19岁即“以诗文名都下”。1835年(道光十五年)中举人,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中进士。此后10年间,一直供职翰林院,官至翰林院编修。居京时广泛涉猎各种文化典籍,对于经史、义理、训诂、辞章、音韵等学问,无不深入研究,而尤酷爱金石文字的搜集与考证。曾向当时著名学者阮元求教质疑,并与何绍基、吴式芬、李方亦等许多金石学者互相切磋。他不惜巨资搜集文物,仅三代、秦汉古印一项,就有7000余方。1850年(道光三十年),他在家乡潍县城内旧居建成“万印楼”一幢。在许瀚、吴式芬、何绍基等人协助下,他将所收藏的古印、封泥反复鉴别,系统整理,编成《簠斋印章》。他在京时,目睹朝廷丧权辱国,不满官场腐败,咸丰四年(1854)借口处理母亲的丧事返归故里,从此不再复出为官。回到潍县后,专心致志从事金石研究,到处购求文物,每得一器一物,必察其渊源,考其价值,解奇释疑,一丝不苟。
他嗜好收藏文物,铜器、玺印、石刻、陶器砖瓦、造像等无不搜集。精于鉴赏,尤擅墨拓技艺,其手拓铜器、陶、玺、石刻等拓片享有盛名。其收藏中包括大量重要文物。收藏的汉代纪年铜镜、淮阳玉玺等大批古代玺印,都是同类文物中的精品。他一生精于金石文字考证及器物辨伪,其《簠斋金石文考释》一书对较重要的青铜器均进行了精审的考据和释读。在《陈簠斋写东武刘氏款识》一书中,他指出遂启諆鼎铭文中仅有9字是原鼎铭文,其余为后人伪刻,均为确凿之论。著有《簋斋传古别录》专门介绍拓片技法。
潍坊市博物馆藏陈家旧物较多,但是在封建礼教禁锢下的陈家,体现家族特色的当是家庙祭器。
(1)清“潍县相府陈氏祭器”款铜胎掐丝琺琅缠枝花卉纹方盒、方碟
此组景泰蓝器物共计81件,铜质,包括长方盒、方盒、长方碟、方碟四种器型。长方盒长37.3、宽18.5、高9.6厘米;方盒长18.5、宽18.5、高9.6厘米;长方盘长15.6、宽12.3、高9.6厘米;方盘长12.3、宽12.3、高2.6厘米。
长方形盒与方形盒装饰相似,均为四壁直立,下承四足。口、边、足沿鎏金。器外壁以蓝色珐琅釉为地,中心掐丝填红色的宝相花一朵,以绿叶相称。周围辅以缠枝莲纹。花朵硕大,枝叶肥厚,伸展自如。有棕眼底部中央錾阳文楷书“潍县相府陈氏祭器”八字双行款。两种碟均为内、外壁以蓝色珐琅釉为地,盘心掐丝填红色的宝相花一朵,以绿叶相衬。四周及盘外壁辅以缠枝莲纹。整组器物胎体较厚,成型规矩,掐丝细致,填釉饱满,砂眼较小。
(2)“潍县相府陈氏祭器”款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瓷
包括碗、碟、盏托等大小5种规格一套器物,共计19件,瓷质。大碗口径10.4、底径4.7、高6.0厘米;小碗口径9.9、底径4.1、高5.6厘米;盏托直径分别为8.4—9.3、高8.1厘米;小碟直径10.3、高1.8厘米。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外施白釉,外壁以矾红彩绘双龙戏珠纹,翻腾于云海之间。辅以“卍”字锦地纹为装饰。
碟,敞口,折沿,浅斜壁,圈足。碟中心绘祥云纹围绕海水江崖纹、二龙戏珠纹及“卍”字锦纹。圈足内施白釉,以红彩书“潍县相府陈氏祭器”双行八字楷书款识。
盏托,敞口,浅斜壁,中心凸起盏槽,圈足。盏槽内绘五朵如意云,与碟纹饰一致。
潍县相府陈氏祭器虽不完整,但留存至今,且能为博物馆收藏,是潍县陈家之幸事,亦为考究清代官宦家祀器皿之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