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克军
驻村帮扶是开展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手段,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城拔寨、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各级驻村干部按照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的目标和“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用心用情用力抓帮扶,发挥了脱贫攻坚生力军的作用。但从近期对100个贫困村驻村帮扶的调查情况看,提高驻村帮扶质量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既不能当“家长”,也不能当“保姆”,提高基层治理能力要注重强化村“两委”班子领导的自主性
驻村帮扶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解决贫困村基层领导和组织力量不足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存在的两种倾向值得警惕:一种是当“家长”,独断专行。调查显示,65%的驻村干部以机关领导自居,认为是自己和后盾单位给村里带来了企业、项目和资金,带来了产品的市场和销路,理应在制定脱贫规划、改造基础设施、升级农业项目等方面具有重要话语权,在工作中发号施令多,主动听取村干部意见建议少,习惯当“家长”,搞“一言堂”。另一种是当“保姆”,大包大揽。45%的驻村干部总觉得村干部视野不开阔、素质跟不上、作风不严谨,连电脑、手机都玩不转,既无工作效率也无工作质量,就事无巨细、一股脑儿给包办了,从产业布局规划、项目资金引进、入户调查统计,到工作台账记录、对接上级督导考核等等,忙得团团转,驻村干部成了名副其实的“保姆”。
实际上,驻村干部无论是当“家长”还是当“保姆”,都会大大弱化村干部领导基层治理的能力,很可能带来脱贫攻坚任务结束后人员、资金、项目的后继乏力,发展停滞等问题。“农村要致富,必须有个好班子”。加快精准扶贫进度,提高精准脱贫质量,必须强化村“两委”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领导基层治理的能力。
厘清职责,摆正位置。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驻村工作队的职责任务。驻村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清楚自身定位,切实当好“六大员”,即当好农村实情的调查员、党委政府政策的宣传员、农村矛盾的调解员、为民谋利的办事员、民主政治建设的监督员和村级组织建设的督导员,严格履行“指导、监督、协调、帮助”职能,自觉转变工作方式,突出“帮扶”,而不是“代管”,更不能“越位”。同时教育引导好村“两委”班子主动担纲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不当“甩手掌柜”。
全程参与,共同决策。实践出真知,勤奋长才干。在制定发展规划、因户精准施策、推动产业落地、开展技术培训、加强上下协调等方面,驻村干部要让村“两委”干部出主意、提建议、拿方案、抓落实,全程参与,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拓宽视野,练强本领,锤炼党性,改进作风,提升依法办事、科学决策、推动发展的能力水平,真正让村干部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主心骨、贴心人。
多措并举,提升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与干部座谈交流时强调,乡村干部是地基中的钢筋,位子不高,但责任很大。要坚持“扶贫先扶志,扶志要扶人”的理念,重视对贫困村“两委”班子的培养,通过开展集中轮训、岗位帮带、实施“先锋工程”等举措,固基础、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市场认知和法律意识,掌握必备信息网络技能,增强他们团结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底气和后劲,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既要重短期效应,也要重长远效益,引进扶贫产业要注重谋划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稳定脱贫,关键在于稳就业,根本在于强产业。贫困地区基础薄、条件差,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生产能力偏弱。调查发现,各驻村工作队想方设法找项目、兴产业,以期三年内拓宽就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壮大集体经济,于是乎,那些短、平、快的产业项目备受推崇,而那些周期长、见效慢、潜力大、收益稳的产业项目却遭冷落。一哄而上,不考虑产业项目的可持续性和产业效益,极易出现“一帮扶就脱贫,不帮扶就返贫”的现象。因此引进扶贫产业要找准产业、对准人头,既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又要适合扶贫对象特点,让贫困户真正参与其中,干得了、干得起、长受益。
在谋划产业发展、树立统筹思维上下功夫。通过艰苦细致的考察调研,科学谋划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明确主导产业,确保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以长保短,更重要的是从中长期的角度审视主导产业发展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挑战等,系统思考主导产业发展的策略,产业的空间布局以及行动计划等,树立产业发展的统筹思维,把扶贫产业纳入地区整体发展框架,瞄准市场优先发展覆盖面广、产业链比较完整、风险相对较小的扶贫产业,增强持续发展动力。
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价值上花气力。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有效,是否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关键要看产业链是否形成,产业链越长,产业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贫困村都有当地资源禀赋,但大都是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中的初级形态,“谷带壳卖、鱼带鳞卖、水果带皮卖、畜禽带毛卖”就是对这种现状的生动写照。真正把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关键靠产业链的开发与拓展,做强精深加工,通过技术创新迈向产业的中高级形态,大幅提升经济效益。
在强化品牌建设、完善经营体系上动脑筋。品牌是优质产品的标志,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證。要做好“特”字文章,发展绿色生态健康种养殖,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发展电商、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实现创名牌、扩市场、强效益的增收脱贫目标。
既要帮扶干部有压力,也要贫困群众有动力,凝聚脱贫攻坚力量要注重激发群众致富的能动性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在一些贫困地区,驻村干部忙得满头大汗,可困难群众却站在一边观看,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的现象:25%的贫困户安于现状,对脱贫不积极不主动;3%的眼红扶贫政策红利,采取各种手段“争当贫困户”;9%的“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什么都不想干,享受着国家扶贫政策,“靠穷吃穷”,不愿脱贫等等。
由此看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核心因素不是老弱病残、不是天灾人祸、不是没有劳动能力,而是缺乏穷则思变、穷则思勤的奋斗精神。贫困群众既是精准帮扶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如果只强调外部帮扶而不注重内生动力,不注意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旦外部帮扶力度减弱,已经脱贫的群众很可能再度返贫。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成为驻村帮扶的紧迫任务。
搞好思想发动。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帮扶中要注重通过上门宣讲扶贫政策、分析致贫原因、制定“一对一”脱贫方案,唤醒贫困群众的主动脱贫意识、自力更生和积极进取精神,引导他们认识到,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长志气,就没有翻越不了的“火焰山”,就没有闯不过的“大渡河”,好日子是苦干出来的,新生活是奋斗出来的,从而坚定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的信念、追求和勇气,拔掉思想上的“穷根”。同时树立励志脱贫标杆,宣传勤劳致富典型,大力营造“勤劳光荣、懒惰可耻”的浓厚氛围。
注重文化熏陶。以优秀乡村文化为依托,定期开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喜闻乐见的基层文化活动,让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孝老爱亲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种子植入贫困群众的心田,从而自觉弘扬劳动光荣的传统,涵养勤劳致富的美德,形成见贤思齐的导向,坚定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心志。
加强技能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贫困户开展科技知识、市场知识、劳动技能等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生产专业技能、现代市场认知,让贫困群众有一技之长、有立足之本、有兴业之能,自觉克服“穷惯了”“改不了”等心理障碍,勇敢走出“赖贫”的怪圈。
健全激励机制。更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发挥项目、资金、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贫困群众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让有志脱贫、想干多干者享受更多支持,对坐吃山空、好逸恶劳者减少支持力度,让坐等小康、以闹取利者幻想彻底破灭,建立“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干不得”的奖惩机制,倒逼贫困群众比学赶超、争相脱贫。
既要解决当前急需,又要涵养发展后劲,脱贫攻坚行动要注重彰显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性
去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强调,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如何将两者有机衔接?不容忽视的是,调查中43%的驻村干部对此认识不足、方向不明、举措不力。
提高政治站位,从理论上认清。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会有行动上的自觉。实际上,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实施乡村振兴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两者是内在统一的,乡村振兴的前提是摆脱贫困,打好脱贫攻坚战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就贫困地区而言,2020年之前的乡村振兴,核心还是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既有利于实现脱贫目标、巩固脱贫成果,也有利于为脱贫之后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奠定基础。由此可见,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是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厘清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的辩证关系,提高政治站位,就能避免工作出现“两张皮”“两脱节”问题,从而增强驻村帮扶的使命感光荣感。
聚焦攻坚目标,从规划上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驻村帮扶中,要注重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具体的脱贫攻坚的计划和行动之中,将解决眼前急需问题与涵养发展后劲有机结合,从生产、生活、生态、社会、政治五个方面着手,整体推进,实现贫困人口的持续增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乡村振兴的制度和物质基础,朝着乡村振兴目标迈进。
加强队伍建设,从人才上着力。人才旺,事业兴。着力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干部队伍,提高他们脱贫攻坚、振兴乡村、服务农民的本领。同时抓好招才引智,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特别是要让一部分年輕人热爱农村农业,培养造就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优化农业从业者组合,改善农村人口结构,从而为乡村发展提供绵绵不绝的内生动力。
培育文明新风,从文化上挖潜。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之所以部分村庄“形虽在,神已散”,传统道德失范,公序良俗失效,不睦邻里等现象增多,红白喜事盲目攀比、大操大办等陋习盛行,就是因为忽视了农村文化的传承弘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重要作用,焕发乡村文明新风,全面提升乡村振兴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