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

2018-05-14 08:54刘鑫鑫杨彬彬
创新 2018年6期
关键词:党代会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刘鑫鑫 杨彬彬

[摘 要] 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很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新高度。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可以发现,党和政府一直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4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多点推进,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体系,绿色经济蓬勃发展,自然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回顾党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总结其中蕴含的方法论,对我国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进行下一阶段的生态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应从环保制度、环境银行、环保意识层面着手,开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党代会; 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 D220; X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18)06-0032-10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1 ]这一论述明确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如果说世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那么生态环境则是这个命运共同体的载体。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件重大而紧迫的任务。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明了当前我国乃至全球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形势,同时也再次强调了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在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上,党中央在十八大的基础上再次强调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将生态文明的建设问题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2 ]19,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不难发现,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一直给予高度重视。自党的十二大以来,经过对生态问题的认真审视,对我国发展路径的认真反思,我们党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理论日趋成熟。2018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又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这一历史交汇的时间点深入分析党的十二大报告到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也有助于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更有助于我们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结合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具体部署,通过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 改革开放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尤其是后发现代化国家纷纷进入工业高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不断被刷新的同时,环境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环境急剧恶化,具体表现为污染物大量增加,且污染物的毒性持续增强,特别是有些污染物的影响区域不断扩大,美国、英国、日本相继发生了大规模的环境污染公害事件。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大都遵循着资本逻辑,都把利润放在第一位。一味追逐产量所造成的过剩生产以及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大量的能源消耗与严重的环境污染。其次,环境的监管与保护问题上存在法律和制度的漏洞。换言之,制度的“笼子”没有扎紧,仅仅把环境保护问题交给市场是不够的,市场机制是利益至上的机制,行业法规、环境污染监管条款以及相应的罚金在巨额利润面前则显得苍白无力,市场机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对环境造成了不可修复的损害,而这远不是罚金可以弥补的。最后,由于工业发展的技术尚待开发,当时所使用的一些技术本身就是建立在高污染高能耗的基础上,加之各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多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点也集中于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因此,在这一时期,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引发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1972年,联合国发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标志着生态环境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以唤起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此后,以《21世纪议程》为代表的一系列纲领性文件面世,反映了在全球范围内,在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人类生态文明意识逐步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世界性议题。

中国作为全球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成员,对生态问题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生态环境作为一个面向现实和未来的议题,就引发了中国共产党的高度关注。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党和政府一直着眼于关乎人类命运的生态问题,以坚定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探索生态问题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一条伏脉千里的路,贯穿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始终的是一脉相承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一以贯之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这条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的基石,其时代化发展则是这条路航向标。

(一)生态文明建设1.0版——生态文明建设多点开展

自党的十二大召开时起,我们党就着重强调了环境的重要性。党的十二大特别强调要处理好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今后必须在坚决控制人口增长、坚决保护各种农业资源、保持生态平衡的同时,加强农业基本建设。” [3 ]当时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策,是基于中国现实国情的基本考量。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又是发展中国家,必须下大力气发展农业,解决大量人口的温饱问题。这对耕地资源、饮用水资源的需求量很大。因此,在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方面,人的发展是目的,保护环境是为了解决大量人口的温饱问题,侧重点放在了以土地资源为依托,保证粮食产量上。此外,由于中国的人口众多,与之相應的对生活用地的需求量也十分巨大,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必定较为尖锐,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实现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我国人多耕地少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为了解决大量人口的温饱问题。同时,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还将计划生育上升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1983年召开的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环境保护也被上升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由此可见,我们党已经开始从宏观的角度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并且已逐步通过其他领域的政策设计予以配合。总体看来,当时的生态环境政策还属于农业政策的一部分,并未独立出来,只是作为农业生产的坚强后盾形式存在,但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且已经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

到党的十三大,经过近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各个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从1982年的5333亿元增长至1987年的12102.2亿元。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是我国当时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也对下一步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当时,我国的主要工业大都属于能源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包括制造业、采矿业、电力、天然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而且,由于有关生产的科学技术还不发达,大多数部门的生产还处于粗放型阶段,对环境和资源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中国共产党用“特别指出”四个字来强调有关人口与环境资源关系,强调环境问题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并提出要“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大力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努力开展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 [4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大报告精神,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1989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至此,我国的绿水青山有了法律的保护。

1992年10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认真执行控制人口增长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5 ],并提出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保护生态环境。至此,国家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视角变得更加多元,党和国家致力于维护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动态的平衡。

1997年3月8日,党的十五大召开前夕,江泽民在北京召开中央计划生育与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会议总结了我国过去5年的人口控制工作成果并指明了下一阶段的发展计划。江泽民在会上指出,由于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密切联系,我国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同时必须把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做到努力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切实保护好环境,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6 ]773。会议充分体现整体性思维,突出了统筹兼顾的重要性,强调了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作用。

(二)生态文明建设2.0版——生态文明建设全国一盘棋

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呈现鲜明的历史性和阶段性特征。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报告系统地阐述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并提出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的政策,在开源的同时注重节流,为环境和资源加上了“双保险”。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专门提出了“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6 ]28,这是国家首次将经济手段运用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体现了资源的经济和生态的双重价值,还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手法上的转变,由原来单一的环境治理转变为多管齐下,通过经济手段治理生态问题。

依照党的十五大的精神,在此后的5年中,我国开展了全覆盖、多角度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覆盖领域上来看,治理领域涵盖了重新利用工业废物,煤炭行业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压减煤炭产量,对土地实行“占一补一”、资格认证政策,逐步形成土地市场,在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开展绿化造林工程等。从治理方法上来看,首先,通过中央会议提升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如1998年3月15日,中央召开计划生育与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环境保护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要紧抓不放的问题。2001年,中央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要求各方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在同年的“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将环保定为我们党长期奋斗的历史任务之一。其次,通过颁布和实施有关环境有偿使用制度的法律法规控制污染的排放并对污染者实施处罚。如2002年颁布实施的《关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最后,通过对资源划片治理实现治理的精细化。如1999年颁布并实施的《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等。这些具体化的政策赋予了环境保护可操作性,使环境保护从微观上与宏观相配合,成为质密的网络,不让美丽的环境从法律与制度的空隙间溜走。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7 ]。这一论述强调了新方法、新科技在环保工作中的重要性,也为我国的环保事业注入了新动力。在新技术的引领下,我国从以前的“先污染,后治理”路径转向了“尽量不污染,同时抓治理”的路径。治理思路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环境问题的转化,同时也表明党始终高度重视环境问题。

(三)生态文明建设3.0版——生态文明建设立体布局

2007年10月,党在十七大上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强调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反映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再次提升至新的高度。同时,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还指出,我们要坚持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8 ]12的文明发展道路,特别指出了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在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并强调了建设目标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8 ]709。“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一论述不仅表明了我们的目标,而且表明了这一发展目标的长期性,说明了环境对于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极端重要性。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9 ]。生态文明建设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十八大报告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独立成章,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充分体现出生态文明的全局性、长期性和关键性。

党的十八大之后,在總体布局的框架下,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的建设进入新阶段。首先,2013年7月,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年会在贵阳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中国将同世界各国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流动性特点,更表明了中国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信息和决心,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所应有的担当。同年9月10日,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一计划与此前印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一起,形成了具体又完善的污染治理规则体系,不仅让污染治理有规可循,而且让污染无所遁形。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得到了更为有力的保障。

在党的十九大上,生态环境再一次被提升到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需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 ]40,美好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生态环境。十九大报告中的“十四条坚持”中就明确指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治理论述中提出了“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强化排污者责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等措施。从意识上到制度上,生态环境的治理已形成一个综合的体系,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多点共进力度明显增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引下,我国有力地回答了生态环境所提出的现实问题,为下一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制定了路线图。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实验期。生态文明制度初步定型,生态文明改革初见成效。回望这40年来的实践,及时总结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为我们下一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为当下我国继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信心。

(一)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法律体系

198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自那时起,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如1984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1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其保护对象包括海洋、大气、水域、耕地等,基本上覆盖了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所有领域。2013年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5年最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更是让民众看到了政府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心。截至2017年,我国涉及环境保护的法律已超过40部,这些法律编织成了一张巨大的保护网,保护起我们生活的绿水青山,这些法律还紧握成一个拳头,展示出我国环境保护的力量以及对惩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毫不手软的决心。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绿色经济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向就成为我国走出生态困境的必然选择。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我国首先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环保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位置,并着力提升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通过降低资源消耗,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清洁发展、绿色发展,争取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自2000年以来,我国环保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02%上升至2016年的1.24%,且预计至2020年将达到2%左右。这一数据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虽尚有距离,但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就环保的现状来看,这一增长预期处于合理区间。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仍具有广阔的空间和良性的发展路径,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将大大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提升了环境保护的优先级,将生态文明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经济发展的理念,实现了发展模式与方法的战略转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此,我国通过保护修护并举保护生态环境,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打破资源消耗的恶性循环。未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将把开源和节流同时推进,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同时也要加快科技攻关,开发绿色能源,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全面的统筹规划体系

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为指导,重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的生态治理规划。党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十分关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我国专门划出了重点区域以保护当地稀有的生态资源,包括稀土、锡、钛以及其他动植物资源等。同时,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相统一,我国更加注重不同地区各自的资源优势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资源环境的开发与保护政策。至此,我国在环保方面可以说是绘制了一幅完整的环保地图,不仅有宏观上的统筹规划,也有微观上的按地区、按资源形态的具体治理措施,基本上做到了全领域覆盖。

除了空间跨度上的统筹规划外,时间上也需进行合理规划,即政策设计上要有预判性。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现代化尚未实现,因此,在一段时期内,我国的能源需求仍将增长。在制定下一步政策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充分考虑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制定好相应的处理方案以及应急措施。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自身的后发优势,积极引入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借鉴其先进经验,如荷兰、比利时的垃圾处理技术,欧洲的清洁能源技术以及日本的节能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我国不仅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產生,还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应对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为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污染做出贡献。

在空间、时间统筹的基础上,我们党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还注重领域统筹。自2014年12月1日起,我国启动了煤炭资源税改革;2016年7月1日起,全国全面推开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并在河北省试点征收水资源税。税费的改革是经济领域率先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的助力。2016年12月30日,国务院印发《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进一步强调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该规则和2017年的《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一起,形成多领域的配合,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共同施力,一道致力“美丽中国”的建设。

(四)我国环境明显好转,环境治理的信心和决心与日俱增

根据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公布的气候变化表现指数显示,在综合排名中,中国位列第47位,比2014年前进3位。报告指出,中国的“效能分数”提升迅速,中国的碳排放15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这是我国采取积极的环保政策所取得的显著效果,也对整个世界的环境保护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近年来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政府对环保产业、新能源开发的推动,资源消耗率大幅下降,我国各项污染治理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自2010年以来,我国各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实现10%左右的降低,环境状况明显改善;七大水系国控断面水质明显好转;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比例从72%增长至至少80%,增长率超过8%。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愿意在我国安家,或者回家,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国生态环境的好转。2015年起,我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统一按照更为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开展监测,并向社会发布实时监测数据和空气质量指数。这一举措更是显示出了我国治理环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信心与决心。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八次党的代表大会,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环境问题从作为农业问题的一部分到独立出来,并与人口政策相结合,表明环境问题重要性逐步上升,同时也表明我国治理环境问题的角度日渐增多,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走向全方位的推进。到了1992年的党的十四大,环境保护上升为基本国策,并从党的十五大开始由国家进行统筹规划,生态问题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环境问题与经济政治社会问题并重,成为事关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党的十六大上,党中央强调了科技在环境治理中的地位,环境保护得到了技术引领。党的十七大上,中央进一步为环境保护制定了目标,即“永续发展”,这一目标既对下一步的治理提出了要求,也为此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到了十八大,生态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生态问题的重要性达到顶峰,同时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形成的过程,就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重要性逐步提升的过程,更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逐渐结合在一起的过程。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与战略布局相对应的目标和具体策略应运而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仅一再得以强调,党中央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也更为立体,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生态服务的资产化”“让绿色产品成为生产力”,生态已经渐渐转化为一种内部化的创新机制与优势,并将在今后靠我们的双手变为现实。如果将环境保护比作国家的一个课题,那么每一次党的代表大会都是对课题的一份中期总结,虽经历多次方法、角度上的调整,但最终目标没有变,为之付出的长期努力更不会变。

三、 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社会矛盾的全新表述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也意味着在社会主要矛盾框架下制定的具体措施自觉顺应人民群众的需求。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2 ]41,这一论述事实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共产党更为广阔的治理蓝图。

(一)全面推行绿色制度创新,从整体规划中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在生产结构中的位置,突破制度难关

制度是发展的根本性因素。要提升生态环境首先要重视生态文明在发展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建立绿色的制度导向。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主要以经济增长为考核指标。这样片面化的考核方式导致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高速的经济增长,未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给予足够的重视。短时间内迅速的经济增长是以资源环境的牺牲为代价的。这样只顾金山银山而损害绿水青山的方法最终超出了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失。同时,以往环境保护开展过程中所遭遇的瓶颈表明,由于环保奖惩制度尚不完善,导致一些企业有恃无恐,依然将其利润的增长建立在对环境的破坏上。因此,完善生态管理制度,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摒弃唯GDP论,统筹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大局,创立绿色政绩观,将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纳入官员的考核体系。此外,还需设立国家级环境监督和监管机构,在多个机构内部形成合力,通过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加强在环境考评方面的制度建设,特别是加大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制度和法律的“双保险”将是对环境的有力保障。

(二)树立“环境银行储蓄”意识,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思维模式,突破经济难关

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一直以经济手段为主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但改革开放这40年来的经历也深化了我们对经济手段的认识。经济手段是重要的推动或制裁手段,但不能就经济论经济,而是应该从宏观上将经济与环保结合起来,以经济发展为导向,将经济发展建立在环保的基础上。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所引进的先进环保科技大多成本较高,操作复杂,环保企业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不愿采用,所以环保技术和产品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因此,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环保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是我国下一阶段发展绿色经济的主攻方向。此外,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动能源革命,鼓励推广清洁能源、高效能源的同时,也应注意配套设施的建设。我国有些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未能及时跟上,也对使用环保产品的人们造成诸多不便。例如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的推广尚未同步,为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造成不便。这一情况可视作一种提醒,敦促城市管理者在进行城市设计与规划时预先考虑环保设施的问题,以提升环境保护的优先级。无论是作为企業还是作为政府,都应将眼光放长远一些,对环保的投入也许不会马上看到回报,但从长远角度上看,这些回报将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还会表现在发展的可持续时间上,更会表现在身边的环境变得越来越美上。

(三)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建立环境保护意识,突破环保意识难关

民众的环保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要的一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性动力。要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首先要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进行引导。以“白色污染”的治理为例,为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我国于2008年6月1日开始实行限塑令,到现在已经10年时间。虽然大多数人已经养成了出门携带环保袋的习惯,但依然有人从菜市场、超市的生鲜柜台拿取塑料袋自用。“白色污染”仍随处可见,随意丢弃的塑料袋依然是困扰环境卫生的重要问题之一,它既对环境造成影响,也有损城市形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环保意识的缺失,大众环保教育尚有欠缺,绿色的生活方式还没有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塑料袋的使用虽方便价廉,但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牵动人心。下一阶段,党和国家将在全国范围内,从国家层面推动节约和循环利用,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创建低碳社区、低碳学校等,引导人人都站在自然环境的立场上,自觉抵制不良的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养成绿色的生活方式,自觉成为美丽中国的践行者和引领者。此外,党和国家还将在人民心中强化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帮助人们从人类共有家园的角度认识到生态环境这一载体的重要性,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任务。保护环境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而且是每位社会成员的重要责任甚至历史使命。若每位社会成员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意识到保护环境是保护自己、福泽子孙的任务,未来,中国环境的好转将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壮举。

四、 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因为生态环境是其他一切得以发展的基础,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同时,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发展,但发展应是面向未来的发展,而绝不能以环境为代價,更不能以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为代价。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2 ]42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个长期工程,必须持久抓下去;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为生态留白,才能为发展增绿,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永续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4:121.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2.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6.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2.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

[责任编辑:杨 彧]

Abstract: In advancing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had already known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put forward the 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elevated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to a new height. From the reports of the Party Congresses issue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we can see that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have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otection of Chin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Over the past four decades, China's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has been promoted in many areas and has formed a legal system for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Thus, the green economy has been flourishing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has been improved greatly. The paper reviewed our Party's theory and practice concern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mmed up our experience, and provided important guidance for our country's next stage of ecological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China should focu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ystem, environment bank and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to push China's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to a new height.

Key words: Opening up and Reform; National Congres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reen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党代会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图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