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难得的孔子行教图澄泥砚

2018-05-14 11:01瑞霖
东方收藏 2018年2期
关键词:吴道子弟子孔子

瑞霖

近些年来,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国学热,儒学重新兴起。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备受尊捧。他的塑像、画像也从文庙里、画册上请出来,竖立在一些学校的操场上,培训班的教室里,让学生、学员顶礼膜拜。曲阜“三孔”游人如织,不但有国人,还有许多外国来客。祭祀孔子的仪式更加宏大、庄严、肃穆,成为和上帝、国家、祖宗同等级的“大祀”。历代文人墨客、官宦、雅士都称自己是孔子的学生,都在践行“孔孟之道”。自然有人会将孔子的画像镌刻在与他们日夜相伴的砚台上,以便日日瞻仰,时时对照。既可不忘先圣教诲,又可显示自己尊孔重教。我常想,何时能得到一方这样的砚台?事有凑巧,前不久,一位来自孔子故乡山东泰安的画家,到福建静轩拍卖行出售自己的作品,同时还带来一方他收藏的刻有孔子行教像的澄泥砚,也要出让。我得到消息,喜出望外,马上与他商谈成交,价格也适中,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方砚(图1、2)长27.5、宽19、厚5厘米,硕大、厚重、端庄、古雅,大概是明代或更早一些的产品。当然,最显眼的还是砚面靠右那幅孔子立像。像以线雕而成。孔子头扎儒巾,身着宽袍,双目前望,须发飘逸,双手作揖,身体稍微前倾,雍容大度,睿智聪慧,谦卑有礼,一副圣人形象。在立像周边,镌刻多则铭文。砚额阴刻楷书大字“先师孔子行教像”;头像上方章内阴文篆书“至圣先师”;右边竖排两行阴文楷书“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下方长方章内阴刻篆文“一代圣师”;立像左边阴刻行书,有些潦草模糊,大约是“宝月卿云瞻厥度,奇文妙墨炳其华”。下方落款行书小字“唐吴道子笔”,小方章内阴刻方篆书“吴道子印”。孔子立像两边楹联式铭文,引自孔府,是对孔子成就的高度概括和赞颂。在孔庙第一进院落内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架牌坊,东书“德侔天地”,西边“道冠古今”。“ 德侔天地”是指孔子崇高的品德与天地齐同,与日月同辉。“道冠古今”是歌颂孔子倡导的治国之道泽被万世,古今不二。“删述六经,垂宪万世”,是讲孔子修订了六经,为天下万世提供了研之不尽的绝代经典;孔子一生嘉言懿行,为天下万世树立了仰之行之的不朽榜样。这十六字,取自明代陈凤梧《孔子赞》,其文为“道冠古今,德侔天地,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统承义皇,源启沫泗,报功报德,百王崇祀”。“宝月卿云瞻厥度,奇文妙墨炳其华”是孔府三堂上房张挂的一副对联。“宝月”是玉器的总称,也指一切珍贵的物品;“卿云”同景云,一种彩云;“瞻”“炳”这里引申为显示;“度”“华”指光彩;“厥”“其”是代词。这副对联赞叹孔府文物、珍宝,量多质好,如同宝月卿云那样显示它的光彩;诗、书、画精妙高雅,犹如锦簇花团那样焕发光辉。据说孔府文物盈库,价值连城,仅被国家列为一级文物的就有300多件。这是后话。砚面左半边下挖两个椭圆槽,下大上小,下竖上横。下面椭圆内开砚堂、砚池,堂、池相连,偃月池,颇深。上面椭圆内从后向前倾斜,可作砚池,也可作笔舔。两个椭圆之间阴刻篆书“万世师表”。由于砚面宽,开挖两个椭圆堂、池,不但不觉得繁杂多余,反而显得匀称、平衡。四边侧直下,四角下伸4个直角形短足。底平。此砚雕工精细娴熟,所刻孔子立像比例准确,线条流畅,形神兼备,铭文字简意丰,崇高至上,工整俊秀。砚色黄绿,为鳝鱼黄澄泥砚,质地坚密细腻,六面布满墨痕、包浆及因长久使用而出现麻点,更显苍朴古气。原砚主人为了更好保护砚台,新配了砚盒,精密合体。孔子在中国家喻户晓。即使一字不识的樵夫渔父,也知道他的大名。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说创始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他虽出生在贵族家庭,但很快家道衰败。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和足疾哥哥孔皮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生活。鲁昭公十年(前532),孔子得子,正巧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取名鲤,字伯鱼。孔子20岁起,想走仕途,关心天下大事,学习治国学问。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是一个管理仓库小官。过一年改作乘田,管理畜牧。虽然官职卑微,孔子都干得很认真。鲁昭公二十年(前522),孔子30岁,在此前,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已小有名气,故他说三十而立。公元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受到齐景公赏识和厚待。到了鲁昭公三十年(前512)孔子已经40岁,经过了几十年磨炼,对社会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自称四十而不惑。鲁定公十一年(前499),孔子53岁时,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诛少正卿,力主削弱三桓势力,但半途而废。仅两年后,孔子不被重用,不得不离开鲁国,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这一年孔子55岁。前后十四年,一路講学,一路进谏国君如何治国,一路艰难困苦。孔子在陈国过匡城(今河南睢县)时,因误会被人围困5日,逃脱后,到蒲地又被围。孔59岁时,离开郑国至陈国,被围困半道,所带粮食吃完,绝食七日,差一点饿死。鲁哀公三年(前492),孔子六十岁,称自己已耳顺,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鲁哀公六年(前489),孔子与弟子在陈国与蔡国之间又被围困绝粮,许多弟子因饿而病,幸被楚国人相救。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而卒,终年73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他守墓三年。

孔子开创了儒学先河,构建了“礼”与“仁”的完整政治思想、道德伦理体系,主张“为政以德”,“己所不欲,勿加于人”,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提供“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教育范围扩大到平民,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优则仕”。他教学生“六艺”,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在先秦之前,儒家只是百家中的一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居于统治地位,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一脉相承的正统思想。孔子的学说被当作封建社会的最主要经典和处世总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价值。

砚上这幅“先师孔子行教像”仿自山东曲阜孔庙的石刻本,据说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作品,是宋代名画家李公麟的摹本。原作早已遗失,而石刻能保存下来,已成为孔庙的镇庙之宝,为国家级文物。这幅画把所有读书人心中的孔子画得自如若真,只有吴道子这样的画圣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据史料介绍,吴道子(约680—759),唐代宫廷画家,唐玄宗赐名道玄,阳瞿(今河南禹县)人,世称画圣。长于描绘道、释人物、鸟兽、草木、台阁等,除历史画和装饰画外,以宗教画为主,仅壁画就有三百余幅,唐代敦煌莫高窟壁画,多受吴风影响。吴道子创作精神热情充沛,想像力非常丰富,画艺高超,技法娴熟,描写十分逼真,画风称吴家样,落笔雄健,敷粉简淡。其线描富有运动感、节奏感,有粗细、紧缓变化,浑圆厚实,挺拔有力,转折自然,流畅飘动,被称为“吴带当风”。“先师孔子行教像”整体画风完全符合吴道子的风格。吴道子传世作品有《孔子行教像》《送子天王图》(现藏日本大阪市市立美术馆)、《八十七神仙卷》《菩萨》《鬼伯》等;现存壁画真迹有《云行雨施》《万国咸宁》等。在台湾及流失海外的真迹也多达近百幅。

猜你喜欢
吴道子弟子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画圣”吴道子
弟子规
弟子规
万世之功郑国渠
画圣吴道子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扫净心尘
“真人墓”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