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小说概念厘定与钱钟书《围城》成长归属

2018-05-14 10:51沈方华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方鸿渐围城维度

沈方华

【摘要】钱钟书的优秀长篇小说《围城》,语言幽默机智,比喻精妙新颖,讽刺辛辣独道,颇具艺术魅力。这部旷世佳作自问世以来一直吸引着学者们好奇和不断探索的目光。到目前为止,学界对《围城》所作的研究数目可观,视野开阔,角度多元。然而,纵观《围城》的研究成果,把《围城》定位为一部成长小说,并用成长小说的理论对其进行的分析却凤毛麟角。

【关键词】成长小说;《围城》

【中图分类号】G207 【文献标识码】A

一、“成长小说”概念厘定

纵观东西方各种有关成长小说概念的厘定,所谓成长小说就是接受了某种价值观或学习、具备了某些知识的青年期成长主人公,在其生活、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某种特别遭遇或某个特别事件(一般是指不幸的事件),感受到了切肤之痛后,产生了顿悟、觉悟,经过了一系列的痛苦、挣扎、反抗、奋斗……之后,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有了巨大的变化,最后脱去幼稚,变得成熟、深沉、经验丰富,并且这种变化对主人公产生的影响是永久性的。

这个概念中的成长主人公是“接受了某种价值观或学习、具备了某种知识的青年期成长主人公”,这一点既规定了成长主人公的年龄,同时又具备了成长小说概念中必备的“教育维度”;还指出了成长条件,“经历了某种特别的遭遇或某个特别事件”,因为这些遭遇和不幸才会给成长主人公带来痛苦,有了痛苦才会有所思考和反思,也就是说,这些不幸的遭遇事件,是成长的必要条件,必不可少。除此之外,还提出了成长的结果,“脱去幼稚,变得成熟、深沉、经验丰富”,这是一个人终极意义的成长,是作为一个正常的自然人,在生命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这一点也保障了成长小说两个必备维度中的“成长维度”的具备。

二、概念界定下的《围城》成长归属

在上一节中,本文借鉴了已有成长小说相关概念,总结出了成长小说概念厘定中的必需成分,再结合中国特定历史、政治、文化环境下成长小说的特点,作出了中国成长小说的概念厘定,本节将用此概念来判定《围城》属于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小说。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具有“教育维度”的青年成长者;二是成长条件的具备;三是“成长维度”成长结果的实现;四是成长影响的长久性。

(一)具有“教育维度”的青年期成长者

这一点指的是接受了某种价值观或学习、具备了某种知识的青年期成长者。这里包含两个要素:一个是接受了某种价值观或学习、具备了某种知识,即有了“教育维度”;二是从年龄上对成长主人公进行了界定,即青年期成长者。

首先来看第一个要素,即“教育维度”的具备。

刘半九将成长小说翻译成“教育小说”时提到,“教育小说”从广义上来看是指“教育主题或题材的小说”,狭义上来看,指的就是“教育维度的成长小说”。而判断一部涉及到学校教育题材的小说作品是否属于“成长小说”,其关键是看主人公的精神成长是否进入了“成长小说”的范畴。要想说明《围城》是一部“教育维度的成长小说”,即狭义上的“教育小说”,首先要先看这部小说是否有以学校教育为题材的内容,再看其主人公的精神成长是否进入了“成长小说”的范畴。

下面先来看《围城》是否包含以学校教育为题材的内容。有关教育题材小说,徐秀明曾作过这样的阐释:“‘教育主题小说依然有相当的市场与社会影响,只是作家的创作态度与落笔方式由抽象空泛而具体务实,开始直接涉及学校教育制度、师生交流、同事合作等具体问题,不再满足于居高临下的道德说教。……他们大都有在学堂教书糊口的切身见闻经历,这些有感而发的作品构成了中国‘教育小说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教育题材小说。”

从《围城》这部小说内容来看,文中一个很重要的叙事场所便是“三闾大学”,方鸿渐等人在三闾大学教书这段时间内,涉及到了学校教育制度,比如三闾大学师生热议的“导师制”;师生 交流,作者在描绘三闾大学这段生活时,多次提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比如第一学期学生们对方鸿渐所教课的不满态度,以及后来几个学生对方鸿渐的留恋等都是师生之间交流的表现;在同事合作方面,在三闾大学更是错综复杂、宗派林立。再来看作者钱钟書,钱钟书也有在多所大学从教多年的经历。以上这些都足以说明《围城》首先是一部优秀的“教育题材小说”。

那么《围城》是如何由一部“教育题材小说”升华为了具有“教育维度”的“成长小说”的呢?这种“升华”的关键就在于成长主人公精神的成长。接下来将分析《围城》是怎样由一部“教育题材小说”升华为“教育维度”成长小说的。

徐秀明是在论述叶圣陶的《倪焕之》是一部超越了一般“教育题材”范畴,升华到“教育维度”的境界,成为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成长小说时,把《围城》作为其同类列举出来的。其中,引文中的“另有大成”即从教育题材小说起步,超越了一般的“教育题材”范畴,升华到了具有“教育维度”的成长小说的意思。

首先来看徐秀明阐述叶圣陶的《倪焕之》是如何升华为“教育维度”的“成长小说”的:“《倪焕之》的成就意义当然远不止此,叶绍钧将自己十余年来在‘教育救国的理想感召下投身教育,渴望在平凡而伟大的事业中实现自我价值、追求真理的人生历程融入其中,从而使这部作品超越了一般的‘教育题材的范畴,升华到‘教育维度的境界,而且与表现个体精神境界、思想觉悟提高的‘成长维度水乳交融,成为严格意义上的成长小说。”这段引文中“从而”之前的部分就是一部“教育题材”升华为“教育维度”的关键所在。提炼出来即是有“教育救国”的理想,并投身于教育实践,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及价值,提高了精神、思想境界,即前文中所提到的“主人公的精神成长得以进入了‘成长小说范畴”。钱钟书将这点很好地融入到了《围城》的创作中,并通过小说人物之口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辛楣道:“办报是开发民智,教书也是开发民智,两者都是‘精神动员,无分彼此。论影响的范围,是办报来的广;不过,论影响的程度,是教育来得深。”

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教书具有“启蒙”作用的观点,“民智”开了,人民觉醒了,国家也就有了希望,一个人民群众普遍觉醒、进步,具有现代思想、丰富知识的民族是一个真正强大、不灭的民族,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心声,这也正是作者“教育救国”思想的直接表达。并且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作者塑造的小说中的代表人物都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这个理想。《围城》中赵辛楣、方鸿渐等主要人物都曾投入到了三閭大学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并且当“导师制”这种本来很科学的师生交流机制被异化、变形得惨不忍睹时,一句“我要训练的是人,不是训练些机器”则反映了作者“教书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及与前文提到的“启发民智”相一致的教学目标。

由此可以看出,小说文本在精神层面已然升华到了“教育维度”的境界,达到了与个人精神、思想境界都有所提高的“成长维度”的水乳交融。

再从年龄上来分析,“青年期成长者”中“青年期”的年龄阶段具体指的是什么阶段,本文采用的是荣格所说的心理学意义上的“青年期”,荣格称之为人生“二元阶段”,包括“从青春期一直到中年”,即从生理年龄的十三四岁到三十五岁的时期。

由此可以得出方鸿渐是一个二十七岁,刚刚留学归来的青年知识分子,是一个具备了“教育维度”的青年期成长者,从这点看,《围城》完全符合本文成长小说概念的第一条要求。

(二)成长条件的具备

这里所说的“成长条件”指的是成长主人公经历了某种特别的遭遇或某个特别事件(一般是指不幸的事件),感受到了切肤之痛。有了挫折、不幸,体会到了痛苦,才会有思考与反思,而思考、反思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必经过程和标志。对于每一位成长者来说,痛苦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体验。顾广梅在分析痛苦对成长主体的作用时这样说:“痛苦之于他们,并非只是精神上的痛和苦,还是促使其对自身生命深度觉悟的积极情感机制。成长主人公通过体认、检视痛苦,不断反思和拷问自我,在对自我心灵的关注中抛弃旧我、创造新我。”由此可见,成长小说文本中若要体现主人公的成长,遭遇不幸事件、体验切肤之痛,这样成长条件的具备是必不可少的。

《围城》所展现的就是战乱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闷心情和艰难处境,主人公方鸿渐在回国之后经历了各种遭遇和苦痛,比如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与唐晓芙因误会而导致分手后,他的失恋之痛,文中多处描写了方鸿渐的痛彻心扉之感。

(三)“成长维度”成长结果的实现

有关这一点,具体指的是成长主人公产生了顿悟、觉悟,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有了巨大的变化,最后脱去幼稚,变得成熟、深沉、经验丰富。这是对成长结果的阐述,而这种成长尤其侧重其“成长维度”的成长。有关这一点,《围城》文本中有多处体现。

首先从“顿悟”“觉悟”,对人生、社会、自我有了新认识方面来看,经历了失恋切肤之痛的方鸿渐,在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治愈和无数次心灵的痛苦挣扎之后,渐渐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之时,他对恋爱、对曾经深爱的唐晓芙都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这种变化相比于之前浪漫恋爱时节,单纯的美好或苦涩的新鲜、饱满之感,多了历经沧桑的世故和枯萎,是一种成熟的淡然,更是一种成熟的无奈和悲凉。原文中方鸿渐这种受伤之后悟道式的感受有多处,他把曾经听过的关于爱情和婚姻的“围城”理论扩展到了人生万事,认为生活处处是“围城”;把未曾实现的爱情看作水里肉骨头的影子、把如愿以偿的爱情看作下肚的肉骨头,并对这两种形式肉骨头的得失进行了辨证思索。方鸿渐这种对人生、对爱情的的体认颇具哲理性、思辨性,而这种体悟和思考正是一个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然之旅。

再从变得成熟、深沉,经验丰富这一方面来看,先分析个性上的成熟,方鸿渐由刚回国时的不谙世事、潇洒快活,在经历了失恋、一次次被迫变换工作、旅途变迁、婚姻失败等一系列人生变故之后,逐渐体味到了生活的沉重、世事的艰辛、社会的复杂。在经历过各种打击后,他也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在经历了旅途的艰辛、谋生的不易后,方鸿渐在后来的生活中也变得懂得节俭、知道将就了。他在残酷的生活面前逐渐褪去了幼稚的面孔,有了成人该有的担当和计划。

再来看经验上的丰富,这一点主要从方鸿渐的工作方面着手分析,尤其是从在三闾大学教书期间,方鸿渐工作经验的积累和丰富来分析。三闾大学可以说是方鸿渐回国之后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回国之初他在银行的那份差事只是在银行里挂个职,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工作。对于这第一份正式工作,最初方鸿渐态度消极,并未做充分准备。他之所以去三闾大学教书从原因和动机来看都是被动的,由于这样的心境和目的,方鸿渐赴任前的准备本来就不足,再加上在到达三闾大学之前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教什么课,更无从准备。除了这些客观原因,还有方鸿渐在国外留学时的四处游荡、不学无术,知识基础和储备本就薄弱、不牢固等,所有这些不利条件,使他这个本来就没有教学经验的新手对很多问题估计不足、缺乏正确的认知和预见性,在教学之初遇到了很多问题,造成了很多尴尬局面,既包括教学上的,也包括学生管理方面的。而且最初方鸿渐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也显出了其经验不足的幼稚和拙劣。可是后来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历练和摸索,方鸿渐在教学上终于有了很大的长进和提高,并且逐渐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至此,方鸿渐在个性上的成熟和经验上的丰富都得到了充分的论证。由此可以得出,从“成长维度”的成长结果这一点来分析,《围城》完全符合本文的成长小说概念标准。

(四)成长影响的长久性

成长影响的长久性是指成长主人公所取得的“成长维度”的成长结果给其带来的影响是长时间的,甚至可以说是终生的,永久性的。这一点,《围城》主人公方鸿渐在经历失恋之痛后对恋爱、婚姻认识的改变影响了他对婚姻对象的选择,而他最终选择的婚姻,也终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

方鸿渐经历了失恋痛楚的思索与顿悟后,对恋爱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美好幻想和浪漫想法,而是生发出了一种虽无激情却相对成熟的恋爱观。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方鸿渐最终会与孙柔嘉走入婚姻,与失恋给他造成的打击以及他的体悟、改变息息相关。也就是说,这种变化对主人公方鸿渐产生了永久影响。以至于到后来他对恋爱、婚姻有了颠覆性的认识,认为不管跟谁结婚,结婚以后都是一样的,早知道会是这样,结婚之前的追求、恋爱等都可以省掉。恋爱时的人一旦结婚后就会揭下掩饰的面纱,露出本相,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相比于这些,还是老式婚姻更加干脆、省事。方鸿渐对有关恋爱与婚姻的重新认识,具有本质性的揭示和现代意义。可以说,作者是借方鸿渐之口揭示了有关自由恋爱、婚姻自主这体现着进步与文明的婚姻制度所存在的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这也是作者具有先见之明、远瞻意识之处。这段话中所提出的有关自由恋爱、结婚的问题,直至今天仍是导致婚姻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所在。作者让方鸿渐有了如此前瞻性的觉悟,也表明了在作者的创作动机中,方鸿渐就是个成长中的主人公,而且是个具有现代意识,不断反思、觉悟中成长的主人公形象。虽然在相比较之后认为老式婚姻更加干脆、省事,表面上有消极、退后之嫌,但其实是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到了老式婚姻中所存在的有利因素。可以说,作者将方鸿渐在恋爱、婚姻等方面的成长影响,延续到了每位读者,延续到了从自由恋爱蓬勃兴起直至如今很多知识青年由于“不想”“不会”“不能”恋爱,而由父母帮着或者“逼着”相亲的另一种形式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对“自由恋爱式婚姻”新认识影响的长久性还将通过读者世世代代地延续下去。

以上从四个方面充分论证了《围城》符合成长小说概念厘定所涵盖的各项标准,是一部具备了成长经纬、教育维度,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小说。

参考文献:

[1]徐秀明 . 遮蔽与显现——中国成长小说类型学研究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林方 . 人的潜能与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译文集 [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顾广梅 .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方鸿渐围城维度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社交电商的“围城”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围城之外
打破无形的围城
方鸿渐与贾宝玉的围城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