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兰 陈容 胡珊珊
【摘要】民俗民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它既是人们精神情感的寄托,又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柴头会”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的武夷山独有的民俗民节,本文结合当前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其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俗民节;柴头会;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一、民俗民节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4日,国家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由此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国大地上逐步展开。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的问题上,国家提出了七条“之路”,其中一条路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而民俗民节正是属于文化的范畴。民俗民节往往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是人们精神情感的寄托,关系到当地的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归属、经济发展等。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民俗民节资源非常丰富,对相关民俗民节的开发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能有力推动当下的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既是物质财富的丰富,也是精神文化的满足。民俗民节的开发利用一方面能带动相关的地方产业,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民俗民节往往伴随着特定的文化表演、特色技艺、地域饮食等内容,通过定期举行,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尤其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可以通过采取“互联网+”“民俗文化+”等形式推动民俗民节的发展,提高其影响力,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民俗民节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人们提供精神家园,留住人心,让人们有精神寄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区域面积广,由于城乡发展的差距,促使大量人口流动到城市。但中国人普遍具有浓重的家乡情结,对故土具有深深的依恋之情,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但乡村的闭塞、精神生活的匮乏又总是促使一批批年轻人走出依恋的故土。民俗民节相关活动的开展将能增强人们对家乡的认同感、自豪感,让更多的人愿意留在乡村,以实际行动推动乡村振兴。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各地乡村也是积极结合自身的特点振兴自我。武夷山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近年来随着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经济获得很快的发展,但受惠更多的是城区人口,乡村发展普遍还是比较落后。柴头会作为当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之一,其产生、发展和演变都跟乡村有密切的关系,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必将有利于推动武夷山的乡村振兴。
二、武夷山“柴头会”的缘起及问题研究
(一)柴头会的缘起研究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六是武夷山市年复一年、万人空巷的重要節日——“柴头会”。关于武夷山“柴头会”的缘起有不同的版本,其中一个版本跟清末的农民起义有关。武夷山市原是一个县,叫崇安县。柴头会是为纪念崇安北路乡民自发组织的反抗苛捐杂税的暴力运动,而于每年农历二月初六举办的盛会。据《崇安县新志》记载:“清穆宗同治五年(1866年)二月十五日,斋匪陷城,知县申其昌、游击臧全宗死亡。先是赣人张老三、白莲教遗党也。由封禁山入山拗(岚谷与江西交界村庄),以持斋诵经煽惑民众。其党掘笋山中,得天书宝剑,塑面灰为皇帝,容貌甚伟,愚民益信仰之,至是,老三率其党百人击税厘局,知县申其昌谕令解散,被杀。游击臧全宗投水死,城遂陷……”。后来人们为纪念这次农民起义的成功,便于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六,自发前往城区集会,售卖或购买一些竹制品、木制品、草药、牲口、农具等,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大赶集,俗称“柴头会”。但学者龚少峰在《武夷山市“柴头会”研究发轫》中对上述关于“柴头会”起源的说法予以反驳,认为柴头会的起源与农民起义之间毫无关联,首先体现在日期的差异上,上述农民起义的日期是二月十五日,而柴头会的日期是二月初六,从而得出“农时的需要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是其自发产生的主要因素”,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但为什么选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六呢?基于武夷山是中国儒释道三教圆融影响下的文化代表,而道教的创始人东华帝君的诞辰日就是农历二月初六,因此,人们选了这个特别的日子作为柴头会举办之日。龚少峰将柴头会表述为“是一个大墟,是集各乡镇墟节之大成的、一年一次的城乡物资交流会。它是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形成的约定俗成的集市贸易,是武夷山市独有的风俗画,是一个继承中有发展、稳定中有变化、传统中有创新的、有较大生命力的民俗事象” [1]。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演变,加上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柴头会上交易的物品不断丰富,像花卉绿植就占了很大的份额,而许多花卉绿植商是从外地专门赶来参加的。此外,一些传统的交易品,像耕牛等则基本没有出现。可以说柴头会是武夷山最大的民间物资博览会。
(二)柴头会面临的问题研究
武夷山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其无论是在自然还是在文化方面都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在文化方面武夷山非常重视朱子理学文化的研究,但在民俗学方面的研究却相当缺乏,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因为“与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相比,民俗学拥有更多的实践可能和实践价值,对于武夷山民俗的研究来说,尤其如此”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地方政府近几年的重视,柴头会的规模和影响力有所提升,但仍面临一系列问题。首先,没有合适、固定的交易场所,来自各个村庄的乡民以及外地商贩只能沿着主要的街路摆摊。乡民为能在核心地段占据有利位置,往往要提前露宿街头,或凌晨时天微亮就赶去占据有利位置。而柴头会举办的时候正是武夷山雨水充沛的春季,这就给乡民带来极大的困难,因为很多农产品是怕水的,比如乡民自制的草药、木制品等。其次,柴头会作为武夷山的最大盛会之一,其宣传力度还不够,未能和武夷山这张响亮的双世遗名牌结合起来。近几年在柴头会举办的几天内会看到有些人拿着专业的相机拍摄现场画面的情景,也会看到一些高校组织海外学生上街感受这一盛会,但知道柴头会的人仍然很少,其影响力基本就在武夷山市内,如何扩大其影响力,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一盛会、参与这一盛会,使其成为提升武夷山旅游价值,扩大武夷山旅游市场的又一张名片是当下的一大问题。最后,柴头会的监督力度不够,管理不规范。相关职能部门做的主要工作是发布公告,明确柴头会举办的具体日期(一般是三天),此外就是疏导交通,而这一活动举办期间面临的问题绝不仅仅只有这些。如大量售卖的商品如何保证其品质?尤其是一些乡民自制的草药,经过了一系列加工后,一般人已完全看不出其原材料,难辩真假,难辨药效。此外,在盛会期间,一些不法分子活跃,如用百元假币购买老人家的农产品,一些老人家一天下来卖的草药钱可能瞬间就被骗光。此种悲剧几乎每年柴头会举办期间都会上演。
三、武夷山“柴头会”的综合开发规划方略
基于目前武夷山市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前景,柴头会有很大的开发价值,而且武夷山的旅游主要在三姑度假区,基本没有延伸到市区,完全可以通过大力打造柴头会延伸武夷山的旅游市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设置较为固定的场所和较为宽裕的时间。武夷山素有“北鱼南茶西米东笋”的说法,指的是武夷山北方向的岚谷乡、吴屯乡以养殖肥美香嫩的稻花鱼出名;南方向的星村镇、兴田镇则以种植优质茶叶出名,素有“茶不到星村不香”的说法;西方向的洋庄以种植优质大米出名;东方向的上梅乡的笋最为可口。当然,这还没有囊括武夷山各个乡镇的所有特色产品,比如同样位于东部的五夫镇的白莲就没有体现,还有各个乡镇都非常丰富的中草药等。现在每年一次的柴头会举办地点都是在城区,乡民依街道摆摊设点,受雨水天气影响大,且没办法集中展示各个乡镇的特色产品,不利于各地特色产业的开发推广。对此,可以采取搭建临时或是借助或建构某个固定的场所来集中展示武夷山各个乡镇的土特产品,以实物与图片文字的形式展示推广特色产品,比如对一些乡民自制草药的用途进行规范、全面的介绍,以解决由于乡民文化、方言等方面的障碍而无法向购买者尤其是外来购买者说明产品用途的问题。这种室内的推广将各个乡镇政府发展与农户的利益直接连接起来,对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意义重大。政府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搭建简易帐篷等,遮阳又防雨。由于武夷山春季雨水多,室外爬山等项目会受影响,可吸引游客到城区室内展览馆参观,因此室内的展期可以适当延长,以吸引更多游客至此参观、购买、宣传。
其次,当地政府和媒体要加大对柴头会的宣传力度,使其走出武夷山、走出福建、走出中国。像云南西双版纳通过大力打造傣族泼水节,从而使其声名远播。可以结合当下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利用互联网+、各种自媒体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大力推广柴头会,将柴头会打造成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在这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柴头会的缘起,阐述其蕴含的精神文化和历史价值。目前,位于城区的武夷山高铁北站已经开通,绝大部分游客是乘坐高铁来武夷山的,也就是说游客要先经过城区,再到三姑度假区。作为外地游客他们是有意愿感受小城人们的生活的,一些特色小吃、特产等在城区也非常丰富,价格也相对便宜,酒店住宿也更为实惠,所以很多游客会选择住在城区。针对这点,只要对柴头会的宣传到位,其旅游价值必将得到提升。宣传方式很多,比如公交车广告、微信公众号营销、主题公园的设置等。这其中关键要做到的一点就是要有特色,因为“从旅游者的期待来讲,民俗文化旅游是能够让他们观赏到异地他乡的独特风情。”[3]
最后,明确管理主体,对柴头会进行规范管理。除政府相关部门作为总的规范管理主体外,可将武夷山具有代表性的乡镇纳入进来作为实际运作的管理主体。每年由一个代表性乡镇规划运作柴头会,并可充分体现本乡镇的特色。各乡镇要充分调动乡民参与管理,使他们认识到这是发展本地经济,提高乡镇影响力,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大事。通过这样不断轮流下来,必将可以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驗和管理特色,逐步解决柴头会期间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将乡镇作为管理主体,增强了各乡镇的管理意识和能力,促进了本乡镇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同时可以增强乡民之间的凝聚力,促进情感交流,逐步克服因乡民大量外出,集体活动少而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生疏与冷漠,从而营造出温情的人脉关系,和谐的乡村氛围,为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龚少峰.武夷山市“柴头会”研究发轫[C].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1.
[2]朱新屋.闽北走廊与物的流动[J].地方文化研究,2013(6).
[3]樊忠涛.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4).
作者简介:黄金兰(1981-),女,汉族,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管理;陈容(1986-),女,汉族,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数学、营销管理;胡珊珊(1988-),女,汉族,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