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武术文化遗产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现状及保护策略

2018-05-14 10:51李梦柳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2期
关键词:武术文化

李梦柳

【摘要】天津回族重刀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传承人传承问题、经济状况和文化艺术本身的特点等原因,其传承处于困境之中。本文重点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相应提出了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宣传、深入挖掘并加以整合等保护策略,以期有益于它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回族重刀;武术文化;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2.22 【文献标识码】A

2006年,天津回族重刀武术虽然因其自身独特的民族性、观赏性和表演性等特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传承和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何应对,迫在眉睫。

一、天津回族重刀概述

大刀古称重刀,是中国北京、天津地区的传统武器,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明朝时重刀最为盛行。清末,随着洋枪、洋炮等西式武器的冲击以及武将科举制度的废除,重刀渐衰。天津回族重刀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404年,时燕王朱棣手下的一名曹姓回族将领常用一把大刀征战,随燕王一路扫北至天津,并安家于此地。后曹氏后人曹万林、曹万兴俩兄弟将重刀武术命名为“曹氏大刀”,再后来曹秉善的儿子曹金藻独创“七十二式连环套拳谱”,并于1920年创办了天津第一家武术社“市隐国术社”,与当时的津门大侠霍元甲结拜为异姓兄弟,世人并称“回汉双侠”。后曹金藻之子曹克明在本门刀、礅、抱石、拳铲等功夫基础上挖掘整理并独创天津“曹门刀式”。1978年“市隠国术社”更名为“回族大刀花样举重队”。1991年11月,曹克明的孙子曹仕杰等人的回族重刀表演获得了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金奖。现曹仕杰之女曹宁为回族重刀历史上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女性继承人。

二、天津回族重刀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6年5月“回族大刀队”更名为“回族重刀武术”,并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如此,其发展仍存在资金缺乏,没有固定练习场所等很多困难。

(一)传承人缺乏

首先是师承体系的限制。受“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束缚,“曹门刀式”一直继承人缺乏,近期又由于场地拆迁、资金匮乏等原因,徒弟至今仅寥寥几个,而曹仕杰膝下只有一个女儿,面对如此的窘境,曹仕杰打破常规,将重刀传到了女儿曹宁的手上。其次是传承人需要的条件高。对于回族重刀的表演者来说,一百多斤的大刀,要想练好,不光需要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坚持和毅力更为重要。而现实是很多人不能吃苦,无法达到继承人的条件。还有一点就是现代人缺乏学习传统武术的动力。在过去,靠重刀武术来卖艺是赚取经济收入的好方法,而现在只有在少数的比赛上才能再见到重刀武术表演者的雄姿。现代人学习重刀武术兴趣大减,目的已变。

(二)国家对于民间文化形式的重视不够,保护机制有待完善

首先是表演及存放器械场地受到限制,就回族重刀而言,现在祖传的大刀和抱石都存放在天津市红桥区文昌宫回民小学,徒弟们都是在曹仕杰所居住的小区楼群的空地上进行练习。即便如此,也常受停车困扰,没有一个适合并固定的场所供他们进行练习。其次是传承人生活窘迫或迫使其放弃对技艺的坚持。“曹门刀式”的传承人曹仕杰目前没有固定工作,还要照顾生病的母亲,资金的缺乏,生活的重负,祖辈的传承都化成重重的责任压在他的肩上,支撑他走下去的是他对大刀无限的热爱与对传承无限的责任感。三是规模小,往往隐匿民间,不被世人熟知,缺乏影响力。

三、回族重刀的保护策略

(一)深入群众,扩大影响力

回族重刀来自民间,因此不能脱离群众,只有老百姓认可,所有的努力才不算白费。回族重刀武术已经处于危险境地,要想摆脱困境就要实行“走出去”和“走进来”方法。走进百姓当中,发展自百姓当中。

(二)加强法律保护,发挥政策优势

法律是国家强制力的保障。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始实施,自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了有法可依的工作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细化了对传承人的管理,填补了长期以来对传承人保护的空白。其中,针对于传承人的政策、法规将非常有利于那些传承出现危机的文化遗产走出困境。加大扶持力度,增加经济补贴,對于类似天津“曹门刀式”的传承人目前所面临的难题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

(三)加强传承人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显然,人作为延续传承的主体,在非遗保护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保护传统武术的关键环节就是加强对各武术传承人的保护。武术传承人肩负着传统武术的招式套路、演练运用、仪式禁忌等诸多信息,是传统武术的重要承载和传递者,他们刻苦学习,勤加练习,潜心钻研,掌握着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和精湛技艺,他们传承的不仅是一种武学,更是一种精神。目前,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财政援助,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二是授予荣誉,满足和提高他们的精神追求。

(四)运用多媒体及民俗节日,实现有力保护

随着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任何影像资料都可以通过无形的网络进行传播。因而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重刀武术,可以借助报刊、音像、电视、互联网等渠道准确地对其进行宣传。也可将重刀文化与区域文化及传统节日相结合,增强重刀武术的文化价值,以此来开展形式多样的表演和竞赛。让重刀武术表演在传播的同时还可带来经济效益,从而找到真正的自我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的新时代。

四、天津武术文化回族重刀的开发构想

(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宣传意识

曹金藻和霍元甲是同一时期的英雄人物,一人家喻户晓,而对另一人的了解鲜为人知,究其原因就是宣传力度不够。因此,应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站、微博、微信、报刊、杂志、书籍等传播手段扩大宣传,积极发展各种以重刀文化为主的武术社会团体,为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发展培养市场消费群体。

(二)全面深入挖掘天津回族重刀的旅游资源

对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发模式。大力发展与武术文化旅游相关的其他产业,如武术器械制造、武术服装生产、武术配饰制作、武术纪念品、武术康复医疗器械和武术音像出版等。总之,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对天津回族重刀旅游所蕴藏的深层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使重刀旅游的发展规模化、一体化。

(三)积极创办品牌赛事,大力推广品牌效应

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既能促进品牌文化的发展,还能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目前,我国武术表演市场已初具规模,各式各样的武术商业活动也陆续展开,因此,可以在建立天津回族重刀品牌赛事的同时大力推进重刀武术表演市场的建立和推广,使其成为武术文化旅游发展的新热点。

(四)坚持“大旅游”思路,确立捆绑开发理念

坚持“大旅游”的发展思路,实行区域协作,联合天津市优质独特的文化资源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特色旅游的有效开发。将重刀武术与目前天津市的其它旅游品牌相结合,把本地区所特有的文化背景、文化环境、文化遗产等的资源进行整合、加以捆绑,建立一个回族重刀纪念馆,除了基本的参观展示外,还可设立表演展厅,适时对游人进行武术表演,同时还可将重刀、抱石等器材做成模型用于销售纪念品。这样既可以丰富旅游服务项目, 还能为重刀武术队提供练习和活动的经费,使重刀武术文化得以推广。

(五)加强武术文化旅游的人才队伍开发

武术活动不仅与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等社会文化实践活动联系密切,而且与医学、民俗、伦理、杂技等方面也有紧密的关系。因此, 应加强对武术旅游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利用高校资源, 在体育院校或体育专业中开设武术旅游课程,来加强旅游从业者对武术旅游知识的认知,并对其进行系统的技能培训,使其专业素养水平不断提高,以满足武术旅游快速发展的需求。

五、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天津回族重刀武术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罕见的文化瑰宝,弥足珍贵。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重刀武术不仅失去了原有的荣光,而且日渐处于社会发展的边缘,步履维艰。然而目前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因此,将传统武术文化与旅游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方可使传统武术文化之花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绽放得更加光彩夺目。

参考文献:

[1]高飞,屈丽蕊,苏连勇.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保护与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

[2]李文鵬,白政权.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保护与传承[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

[3]杨祥全,龚明俊.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4]王震,陈永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我国民间武术开发[J].文史博览(理论),2012(7).

猜你喜欢
武术文化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浅谈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
梅山武术文化现代传播研究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影视传媒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敦煌古代武术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研究
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发扬
文化走出去与武术电影的文化开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