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会学
[摘 要] 现如今,社会经济以及信息技术都在迅猛发展,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当前社会文化的逐渐转型,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要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维,利用新时期方式手段,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时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脉搏,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与高质量。
[关 键 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2-0093-01
信息技术能够深刻地影响社会生产以及生活的多个方面,同时也对人们的日常工作与学习造成较大影响。现代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全新的局面,必须加强创新与转型,在保证教育方针不变的情况下加强手段的革新,利用新时期的各种有效途径,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性,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技术对传统方法的冲击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信息技术主要就是指大数据技术。通常来说,大数据具有数据类别多、数量庞大、处理速率快等特点,这些都能够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另一方面也切实为学生的信息获取行为提供了便利。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获取教育相关知识,从而形成具有主观性的思维,这也是从某种角度上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削弱,思想教育工作者如果没能跟上学生的步伐,两者之间的理念差距就会拉大,这十分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提升。
(二)新媒体时期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降低
话语权指的是教师话语的权威性,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对大学生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造成了削弱,进而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其原因类似于博客类别的网络平台,可以通过交互传播方法以及高速率的传播速度对传统教育模式造成冲击,两者容易产生脱节,进而造成教育效果的不明显。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上的自由发言对教育工作进行指责,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话语权的逐步失落,必须认真考虑产生这方面问题的原因。
(三)新时期我国社会文化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目前,传统文化仍旧处于主流地位,但是外界的文化因素正在持续不断地对其产生冲击。年轻人面临着文化的洗礼时容易产生迷茫,导致精神追求以及价值观的不确定性。大学生本身具备创新型思维,容易接收新鲜事物,这样一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复杂。我国的文化传统一直都与政治互相关联,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理念以及价值观念。新时期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作用,这一点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考验。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
(一)大数据可以为教育工作提供大量的客观资料
当今时代,大数据技术已经逐步完善,可以为人们提供十分便利的数据查询,方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信息的获取。同时,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抓住的机遇。教育资料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下载,从而有效地促进教育方式改良。另外,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说,大数据技术能够开阔自身视野,增长见识,促进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总的来说,教育工作者需要抓住其中的优势,并且发扬光大,加强学生间的资源共享,提高对大数据技术的正确利用效率。
(二)新媒体有助于对大学生进行理念塑造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达,人们在网络上可以畅所欲言,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监督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挖掘新媒体的积极作用,使教育工作更加容易,效果更加显著。例如,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微博上发表自身观点,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营造良好的平等交流氛围,这可以大大提高教育成效,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理念的塑造与转变。
(三)多元文化社会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
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国虽然处于社会转型期,但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可以做到良好的结合,教育工作者能够利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外来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适当的优化,让大学生意识到文化无国界,只要是优秀的,我们都积极认同,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方法,让学生明辨是非,不要盲目跟随,要不断地吸收先进文化以充实自身。这样一来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成效。
三、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就是针对人的内心进行积极向上的转变,同时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优秀的价值观形成依托于多种因素。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文化的多元性环境以及大数据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的开拓能力,坚定信念,同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对当前形势进行深入分析,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为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俊超.大数据时代的院校研究与大学管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
[2]汤力峰,王学川.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