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音乐课程不断改革和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鼓励学生音乐创造,强调重视音乐实践。本论文从笔者所任教学校的课堂实际出发,对音乐课上乐器走进课堂教学中做了些研究,为课堂乐器教学实践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关键词】音乐教育;课堂乐器;教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音乐课堂乐器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音乐教育不断改革,乐器走进课堂教学丰富了音乐学科的教学形式,也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唱歌课和欣赏课教学的模式。演奏乐器是集手、眼、耳、脑于一体,更是模仿、记忆、创造、想象等心理活动的参与下共同完成的,学生不仅是自信心获得了很大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也迅速养成。
二、小学课堂乐器教学中问题与分析
(一)学生对课堂乐器教学的兴趣不高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教学主要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学习乐器能力参差不齐,一些乐器基础较好的同学认为,学校选择的乐器与校外培训机构学的乐器比较,在学校学习的乐器演奏起来太简单,没有挑战性。由此看来,兴趣的获得与提升是课堂器乐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不容忽视的。
(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
在课堂乐器教学中,一些教师的课堂乐器教学设计内容过于分散,课程衔接不自然,显得比较零乱。教学设计是一个难题。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够合理,教学方式单一。这些问题的凸显,使得教师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并给予学生有效的学习指导,才能保证乐器课堂教学的进行和开展。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也是一个问题,乐器教学辅助唱歌课和欣赏课的课堂教学中,乐器教学安排的时间过长,影响歌唱课和欣赏课的教学内容;时间安排过短,起不到辅助学习的作用。还有一些教师不愿意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在理解教学上有很大的偏见,这些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内容的非富多彩。
(三)课堂乐器教学与审美教育脱节
美育教育是音乐课程教学目的,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说课堂乐器教学与审美教育脱节,是基于一些教师对美育理解的片面性而提出的。乐器教育的审美性不仅理解乐器演奏的旋律流畅、音色优美等音乐要素上,更包括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风格和教学设计的美。只有在审美的教学理念下才能涵养美、获得更多美的感受。在教学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个别老师缺乏教学艺术美的体现,教学风格严肃、语言生硬、教学设计中模式化现象等等。特别是课堂乐器教学与唱歌欣赏课结合的过程中,三者之间没有很好融合,相互独立。
三、小學音乐课堂乐器教学中对策与思考
(一)激发学生对乐器学习的好奇心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始终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学习课堂器乐教学而言,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乐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才能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其中。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激发学生对学习乐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要帮助学生保持住这种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好奇心是学生学习乐器教学的情感,更是为课堂教学增添动力与活力。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活动才能更加合理、有序、高效。
(二)改变教学策略,注重乐器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也是教师教学任务。对于课堂乐器教学而言,它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有唱歌欣赏课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另一方面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这样所获得教学效果才能更丰富更加具体。小学生心理特征是活泼好动,音乐教师应该把“游戏”作为教学策略。突出“玩”字在教学中的运用,把教学中的知识、重难点巧妙地融入到有趣的游戏活动之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提升教师专业水准,注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乐器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提升乐器演奏的教学技能,是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师教、生学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要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二声部合唱、钢琴即兴伴奏与乐器课堂训练教学方式的相结合,实现教学实践活动的多样化。总之,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有序地进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要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改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和决策者地位,突出学生主体原则。真真正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体验课堂乐器教学所带来的快乐。
四、结语
课堂乐器教学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离不开社会、学校、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密切的配合。三者之间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环节之间需要长期有效的合作,如此才能保证活动更好持续的开展。
作者简介:张同宇(1985—),男,辽宁省海城市人,本科,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二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