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立敏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艺术教育的普及,歌唱艺术逐步走进了日常生活,学习歌唱艺术的学生也日趋增多。歌唱艺术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是需要不斷地实践探索才可以攀登的艺术高峰。想要在实践道路上走的更加明确客观,亦需要有科学系统的理论予以支持,而科学的唯物辩证法是要首先考虑到的。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在歌唱中的运用展开讨论。
【关键词】歌唱;“紧”;“松”;对立统一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在最初学唱的过程中,老师总是时刻提醒一定要注意“放松”,不要“紧”,这是几乎每一个声乐学习者都会听到的高频语汇。那么,是否真正理解了老师口中的“放松”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它应该放松哪里?又该如何放松?更重要的是,唱歌是处在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吗?这些问题几乎困扰着所有的声乐爱好者以及学唱者,那么,在声乐中到底该如何处理好“紧”和“松”这对看似极其不和谐的关系呢?其实,这和我们此前解决声音位置、气息问题一样。 在歌唱中,“紧”与“松”也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歌唱中绝不可以只为放松做努力,而忽视了一些必要的“紧张”,它们和所有的矛盾关系一样,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共同为事物的发展做着自己必要的“贡献”。
在开始发声歌唱的瞬间,发声器官一定要达到相对积极、兴奋的状态,这是一种较为紧张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保持打哈欠状态,使喉头始终保持在较低的位置,使后咽壁(软腭部)保持抬起状态;二是保持腹部紧张感,让歌唱中的着力点集中在“丹田处”,绝不可使力量转移到胸部甚至咽颈部;三是人的整个身体、精神都要处于一个积极的氛围中,去及时的感知音乐,并反馈到自己的歌声中。而这一切,都是必须经过长时间训练的,因为在发声瞬间做出这些行为后,只能去尽力做到在整个歌唱过程中都保持这些部位的“紧张”状态,然后意识中才应该反应到—老师所说的放松,老师所教导的放松,正是这样的放松,即歌唱在进入正常轨道以后,需要做的是保持气息的平稳运行,不要再添加任何多余的“紧张感”,要在保持之前正确的歌唱状态前提下,以“松”为主,“松”中有“紧”。因为没有之前“紧”的准备,就没有正确的歌唱运动,如果没有“松”,就无法制造出富有良好音乐性的感人艺术作品。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这种“松紧问题”是最容易犯的错误,尤其是声乐初学者,他们总会因为对唱法的理解失误,对气息、声音无法有力控制,很有可能使自己对正确的声乐艺术产生误解。从而出现压喉头、胸部紧张、口腔紧张的问题,以至于制造出犹如闷在鼓里或有严重喉音等不好的音色。所以,对于初学者而言,一定要正确理解声乐发声原理,切记不要凭空想象或随意模仿,更重要的是一定要保持一定的练声频率,使各个发声器官产生长久的肌肉记忆,且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亦不可过度练声,要做到每天保持一定的练声时间,但每次不要太久,做到”少食多餐”式的练声,这样才会在声乐学习上取得更好更大的进步。而对一些学声乐时间较长的学生或者总是喜欢唱流行歌曲的学生来讲,很容易发声过度放松的情况,这时我们的声音往往会严重发虚、发白、发暗,以致让听众难以接受。因此,只有将这种放松与紧张有力结合,做到该紧的地方一定紧,该松的地方必须松,这样才能使歌唱的音色成为松紧适宜的、富有立体性的声音,才能使之具有明亮、穿透的特性,进而达到悦耳动听、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1,2]
对基本声乐技术中“紧”与“松”的对立统一的讨论,为做到优美的歌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将深层次讨论“紧”与“松”是通过哪种行为特征去支配的。这就需要调整好生理与心理之间微妙的平衡。一般遵循意大利传统美声学派的主张,也是一种得到更多认可的理论,因为它不仅注重生理因素,同时也强调心理的帮扶作用。就是说,唱歌不可光用蛮力,也要让心理在稳定状态下对歌唱行为做出“统筹”。在歌唱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相结合,且心理因素支配生理因素的认识。首先,我们要做好充足的表演前准备,一是平时保持练声频率,使我们对自己的声音持有强大的自信;二是对音乐作品要有透彻的理解与把控力,这样我们在真正登台演出时才会处变不惊,才不会因为环境或其他因素干扰导致失败。在保持好这样一个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后,再去思考声音技术等问题,就一定会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自然也会得到观众的好评。[3]
参考文献
[1]王少艳.试论声乐教学中“紧与松”“轻与重”的对立统一关系[J].乐府新声,2010(02):125-130.
[2]胡耀江.声乐表演之对立统一研究[J].时代文学月刊, 2007(02):157-158.
[3]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2,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