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向华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中职、高职院校的数量逐渐增多,办学规模扩大、办学质量有效提高。但是在调查研究中仍发现在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建设与中职教学教育紧密衔接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成为当前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如何建设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一直以来是广大教育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立足于一线中高职教育,深入分析和探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问题。
[关 键 词]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2-0026-02
一、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存的问题和困境
(一)专业课程设置内容重复
在我国目前的中高职课程建设中,由于各院校的独立性,缺乏院校之间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各院校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各有不同,很难形成普遍适用的统一的课程内容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导致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复性较多,很多中职阶段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会在学生的高职教育中重复出现,这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文化课程设置缺乏过渡
中高职阶段的文化课教学对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巨大的意义。中高职院校的学生,相较于同龄的高中学生,文化课水平较低,学习能力较弱。笔者的调查研究显示,中高职文化课程的设置不能够针对中高职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能力进行设计,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比较枯燥单一,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的难度设置上,无法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不能够显示出教学梯度。因此,许多中高职学生感到文化学习比较困难,导致学生的文化水平较低,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对专业技能训练不够重视
在中高职教育中,许多院校单一强调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而比较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和培训。导致学生无法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准确地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在理论和实践中出现了断裂,许多学生因为实践操作技能的缺失,而在走出校门后无法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大多数中高职院校不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训练和指导,而只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地点和实习方式,导致学生的實践操作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二、建设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和策略
(一)明确中高职课程的统一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方向。明确清晰的课程标准,可以为教学提供一个清楚的思路和方向,让理论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在传统的中高职教学中,我国各院校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各不相同,很难形成统一的、普遍使用的课程体系标准。中高职院校的课程标准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也要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操作;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理论能力,更要强调学生在实践运用中的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升学和就业两个方向,结合不同生源地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和确立教学知识和课程体系。必须明确中高职课程标准,为教学教育树立明确的标杆;必须制定符合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特点的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具体的指向性,表达清楚明白;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水平和心理特征。因此,应该建立由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共同组成的课程体系研发团队,探讨具有理论性和可操作性的中高职课程标准体系,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二)加强学校和企业的深入合作
各中高职院校可以和当地的优秀企业、行业精英建立合作关系,分工合作,共同培养合理人才。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中高职的教育专家和行业精英人才可以共同协商、研究,一方面,关注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强调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专业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构建专业化、系统化的会计课程体系。中高职院校负责职前和在职会计从业人员的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培训,合作企业负责会计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和理论实践。中高职教师应加强与企业专家精英的交流沟通和分析讨论,针对现有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病,共同展开分析、调查和研究。在中高职教学中,要充分参考企业精英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不仅要落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应该关注会计知识的运用。中高职院校日常教学可模拟会计情境,让学生的情感与实际操作一致,不仅可以实现学习和操作的转换,而且可以帮助职前会计从业人员体验和感受工作的情感。
(三)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1.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实现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
公共课程可以为中职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提供文化知识的基础,相对来说在中职教育阶段所占的比例较大,而进入高职阶段后,公共基础课的比例明显有所减少,学生可以有所选择地学习公共课程,学生只需要学习必修的公共课程即可,对选修性的公共课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由选择。因此,在高职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必须明确区分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课程是指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对学生工作能力的需要,设置具有专业性、实践性、操作性的课程。通过学习会计专业课程,学生可以掌握基础的会计知识、从业技术和职业道德,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实际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专业课程中,也可以分为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2.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相结合
一方面,中高职学校应教授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武装学生的大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实践的平台,帮助学生把平时学习到的理论化知识落实到实际操作中去,帮助学生学会灵活使用和操作。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操作课程主要包括记账、制单、报表等。因此,中高职学校不仅要重视理论课程的教学建设,也应该关注实践体系课程的建设。把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纳入学生的学习内容中去,帮助学生提高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关注学生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制定适合学生审美和趣味的教学知识内容,注重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帮助学生扎实文化基础,为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充分关注社会对各类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和职业技能标准,帮助学生形成具有专业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专业技术,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
4.在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上,应避免重复内容和课程安排
应以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能力、思维水平为基准,以社会的需求、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学生的职业规划为主要依据,科学合理地规划课程内容,建设具有专业性、灵活性、层次性、综合性的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
(四)建立中高职衔接的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完成后的师生互动形式,可以有效推动学生的成长进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中高职课程评价体系比较单一,一般以教师评价学生为主,方向和形式都比较单一。
1.应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学生的体系必然要体现以生为本的价值选择。在当今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体现在军事、经济、文化、政治等众多领域,而这些竞争最根本上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的基础。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表现在外部的特点、智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所具有的天分、禀赋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个人是完全不一样的个体。正是基于人才竞争的激烈和每个人个性的不同,加之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场所,因此学校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发展,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独一无二的潜能。因此,应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把师生互评、生和互评、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结合起来,实现对教学主题和学习课题的全方位、多角度评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学中的漏洞和不足,而且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改正学习的错误,从而实现学生学习的进步和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2.定性評价与定量评价的统一,预设评价和即兴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比定量评价更能反映课堂的课程状况,能够针对变动不居的教学实际进行开放性的评价;而定量评价的评价标准更为客观具体,可以使课程评价更加科学合理。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综合发挥二者的优势,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评价的质量。预设评价与即兴评价相结合,也就是说在每堂课开始之前,要对教学环节中需要评价的对象、评价内容预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活动,它充满不确定性,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因此教师不仅要做到预设评价,也要做到即兴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准确、公正的价值判断。预设评价和即兴评价的相统一有助于提高课堂评价的技能,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另外,教师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及研讨会等课堂活动,与其他名师进行交流,也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课堂评价技能。
总之,要建设与中职教育紧密联系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需要学校教育和企业合作相结合,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教育,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一方面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和打造具有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柳燕君.北京市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6).
[2]李传双.对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