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西安高腔数字化保护的理论构想

2018-05-14 08:59邓建平
北方音乐 2018年20期
关键词:数字化保护

【摘要】西安高腔是一种历史悠久、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性戏曲剧种,其特点鲜明,在唱腔、表演、舞美、乐器等方面十分讲究大气、华丽,是浙江一带具有代表性的古老剧种。本文从数字化保护的视角出发,立足于西安高腔的研究现状,探析对西安高腔进行数字化保护的意义和内容,从而进一步探寻出对西安高腔实行数字化保护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西安高腔;数字化保护;路径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一直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一直以来,相关政府以实地表演、展览、体验等方式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衢州西安高腔也不例外。然而,现代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致使传统的方式难以维持,新兴的方式——数字化保护应运而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一种依赖于科学技术的保护方式。目前,国内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已经取得不错的成果,并进入正轨。但是,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综合性、系统性、历史性和复杂性等,因此,对其实施数字化保护具有一定的难度,是现今科研人员和非遗专家面临的全新挑战。本文以西安高腔为例,对西安高腔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分析,从数字化技术及应用的角度出发,对西安高腔实行数字化保护的意义、内容、路径等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旨在能够为西安高腔的传承和发展尋找可行之路。

一、西安高腔学术研究现状述评

西安高腔又称“衢州高腔”,因衢州旧时称西安而得名,衢州本地人还称之为“本地高腔”。其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距今约有五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居于浙江八大高腔之首位,是我国目前现存保留古南戏原始风貌较为完善的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古南戏之活化石”。西安高腔起源于民间,成长于民间,主要以师徒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于民间流传,其流传范围甚广,以衢州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浙江的金华、温州,福建西北部地区以及江西东南部地区都有西安高腔的演出踪迹。西安高腔凝结了世代衢州人民的智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中一部分。自它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逐渐从尘封的历史中“走出来”,进入了大众视野。随着社会关注度的不断提高,不少专家学者对其开展了针对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从专著方面来看,有关于西安高腔的研究相对而言较为全面的便是由汪家惠、邵建伟、徐宏图等人合著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丛书——《衢州西安高腔》,该书从西安高腔的历史渊源、表演艺术特色、剧目、传承人、演出习俗、现状以及相应的保护措施等方面展开了阐述,书中附带有大量的图片,例如在“音乐特征”部分,运用大量的谱例对演唱形式进行分析;“角色行当”部分,附有大量角色的头饰、各个行当的人物扮相图片;“脸谱艺术”部分,附有各个剧目中代表性人物的脸谱样式,有利于读者对西安高腔的人物有更加直观的了解等。此外,有关西安高腔的记载还散见于徐宏图的《浙江戏曲史》和《南戏遗存考论》;冯骥才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传承人卷》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代表性项目卷上》;洪波的《中国龙游婺剧文化史》;童芍素的《流淌的母亲河 浙江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俗文化传承》;章寿松,洪波的《婺剧简史》;汤友权,胡鹗飞的《简明群众文化词典》;傅月琳的《文化遗产档案》;齐森华的《中国曲学大辞典》;陈华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留住传承人》;《中国戏曲音乐集成 浙江卷上》;《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衢州文史资料 第9辑》;《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 三编 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等书籍中,均以概念性的解读为主。就目前有关西安高腔的专著资料来看,对于西安高腔的研究还是不够的,对于传统剧目的挖掘、音乐特征的探索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其次,从期刊报纸文献来看,有关西安高腔的文章不到三十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章向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以“西安高腔”为例》和《西安高腔的音乐文化溯源与未来趋势初探》、魏敏的《浙江衢州西安高腔研究》、戴水莲的《浅议非物质文化婺剧西安高腔的保护》、潘银燕的《松阳高腔和西安高腔的比较》、齐宝英的《衢州西安高腔》、张大军的《婺剧中的西安高腔音乐研究》和《婺剧西安高腔音乐形态分析》等。主要集中于探究西安高腔的历史形成、艺术特征等两方面的知识,其中在艺术特征方面则侧重于对音乐形态、唱腔特征、打击乐等内容的阐述。

此外,不少学者还将视野聚焦在西安高腔的现状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承的问题上,就目前而言西安高腔面临的危机是十分严重的,如观众的大量流失、人才的稀缺、研究机制相对薄弱、传承人青黄不接等都亟待解决。虽然衢州当地政府为保护西安高腔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计划,但是仍旧抵挡不了现代化媒体的冲击,西安高腔所面临的窘境依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对西安高腔的保护与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西安高腔数字化保护的意义追问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三维扫描、全息拍摄、虚拟现实、地理信息技术以及动作捕捉等新技术被逐渐运用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领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信息时代提供了全新的途经。信息化与网络化的高度普及带来了数字化热潮,数字化保护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的关键一环,亦是时代之潮流。运用新技术对西安高腔进行数字化保护,具有以下五方面意义。

第一,有利于保存其资料的完整性。西安高腔不仅是高腔文化的重要代表,还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祖智慧和知识的结晶,其中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社会形态的转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改变人们的审美追求,西安高腔这一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正在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由于西安高腔的涉及面甚广,其大部分资料留存于民间,因此,开展传承和保护工作极为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动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对其进行挖掘和整理。运用数字化手段,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收集经济、技术、消费者等因素对其影响的数据,能够对西安高腔的演变过程进行规律性的分析,对原有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有利于进一步保存西安高腔资料的完整性。

第二,有利于加强对其的动态管理。西安高腔是一种古老的戏曲曲艺,虽然它看似没有任何变化,“陈旧”依然,但是它并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型和人们意识的转变而悄无声息地变化着的,这正是古老文化之生命力所在。由于一直以来无法实现对西安高腔的动态管理,因此使得政府对西安高腔的保护处于被动局面,并且成效率极低。信息化时代的出现,数字化保护手段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个状态。数字化保护的核心便是建立完备的数据库,将西安高腔相关的内容转换成数据存入数据库,数据库是可以实时更新和转换的,这样一来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第三,有利于探索传承新思路。目前,西安高腔的保护主体是衢州市各级人民政府,主要工作集中于挖掘、收集、整理资料,大部分停留在一个静态的文字记载层面,呈现于网络上的内容不够系统完善。充分利用网络化,设置相关的网页内容,通过收集游览者的游览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和整理,摸索出广大公众的喜爱,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开发。

第四,有利于增加受众群体,扩大影响力。西安高腔一直以来以剧团在民间舞台演出为主,虽然在政府的扶持下演出场所由民间舞台走向剧场,信息的传播也从最初的走街串巷口口相传到电视、报纸等媒介手段,但是其影响力还是十分有限。如今,在网络化时代,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发西安高腔的数字化产品,比如说建立网上数字博物馆、建立官方网站以及进行远程视频教学等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西安高腔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数字化平台在海内外打响知名度,进一步扩大西安高腔的影响力,增加受众群体,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让西安高腔融入到年轻人的生活当中,成为年轻人日常娱乐的方式之一,将西安高腔带出濒危的困境。

第五,有利于节约成本。戏曲艺术具有综合性,对于演出场所和用于展览的博物馆等有着一定的要求,在建设演出和展览的实体场馆时必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在建造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后续的管理和维护需要大量的人员。由此一来,成本方面的耗费是极为巨大的,也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而建立数字博物馆则只需要一支技术高超的专业队伍,录制传统曲目用于存档,录制代表性曲目,通过大批量生产方式将其投入市场。广大观众可不受限制,自由地选择感兴趣的曲目进行观看。如此,不仅节约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增加了受众群体。

三、西安高腔数字化保护的主要内容

王耀希先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表述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在开展西安高腔数字化保存工作时,必然离不开数字的采集与储存、复原与再现、传播与共享以及创造性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数字的采集与储存是开展西安高腔保护工作的基础。初期的西安高腔保护工作,一般以采用采访、拍照、记录以及物品收藏等传统的保护方式进行,运用图片的形式记录西安高腔行当角色的扮相、脸谱、服饰与头饰的细节等,运用视频的形式录制西安高腔剧目。但是,由于受到摄影水平和拍摄角度等因素的影响,缺乏一定的真实性。传统的采集与储存工作在应对信息量巨大的西安高腔时,往往难以真实地重现原样,编辑性较差。在传统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中,虽然对西安高腔的表演动作进行了文字、照片、视频等方面的记录,但是仍旧无法精准且全面地再现。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真实还原表演过程提供了可能。现代数据管理技术和检索技术利于西安高腔的有序管理,便于检索相关内容。数据压缩技术的发展节约了储存空间,降低了储存成本。

复原与再现为发展和弘扬西安高腔提供了支持。一直以来,西安高腔的传承与发展依赖于民间固有的文化生态环境,现代文明的冲击,导致它只能以碎片化的形式艰难地存在着,失去了最初的完整形态。在传承人相继离世的情况下,不少传统剧目也相继消失,只留下了经典选段,现今已经很难进行完整的演出。一些高难度的表演技法逐渐趋于简单化,缺失了最初的韵味。应用数字化修复与演变模拟技术,根据文献记载、专家知识以及已知表演技法,采用计算机模拟的形式还原已失传的技法。采用虚拟现实技术,高保真度地还原西安高腔的原始风貌,给予观众最为直接、全面的感受。

传播与共享是实现西安高腔资源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初期,西安高腔的传播与共享主要是以剧团为中心的,范围有一定的限制。信息化时代,西安高腔的传播与共享迎来了新的形式。数字档案馆、博物馆以及图书馆等平台的逐渐兴起,为西安高腔的展示和共享提供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不仅有利于相关数据的分类收集,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体验平台,实现了资源最大化。

创造性发展是实现西安高腔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西安高腔的传承与保护和创造性的发展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关系,合理性、创造性的发展不但不会损坏传统的艺术形式,还能够创造出适应新时代的新形式,有助于西安高腔在现代环境中获得新生,并占有一席之地。有效应用数字化辅助设计以及数字化编排与讲述技术,创造西安高腔的虚拟环境,有效利用自动编排故事情节的功能,让观众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参与到故事的讲述过程中。将数字化舞蹈编排与声音驱动技术应用于西安高腔的保护工作中,收集和保存西安高腔相关剧目的表演动作和声频,建立相应的数据库,通过对表演动作以及声频的分析,开发出基于表演动作和声频的剧目编排系统。

四、西安高腔数字化保护的实施路径

现代信息化大背景下,西安高腔的發展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冲击。目前,对于如何传承和保护西安高腔,学术界主要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保护策略:一种是从文化的维度出发,认为应该将西安高腔的保护正式纳入国家及地方的文化发展战略当中;另外一种则从非遗的维度出发,认为应该保存西安高腔最本真、最原始的风貌。但从实际来讲,偏颇于任何一方面都会使西安高腔走入歧途,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西安高腔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实现西安高腔的数字化保护是信息时代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在现代环境下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西安高腔的关键所在,西安高腔的数字化保护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建立西安高腔专题网站

建立西安高腔专题网站,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西安高腔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播西安高腔的专业知识,为广大观众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西安高腔包含有丰富的知识,不论是唱腔、表演,还是乐器、舞美;不论是剧目、行头,还是演出程序、行当体制都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古典风韵。因此,在建立西安高腔专题网站时要注重突出西安高腔的特色,以独有的风格吸引阅读者的目光;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可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或者是衢州市西安高腔传习所联系,最大限度地收集相关资料;注重知识的分类,为阅读者分类阅读提供便利,便于其循序渐进地了解西安高腔。目前,网络上并没有西安高腔的专题网站投入运营,因此,建立西安高腔的专题网站是亟待解决的。可以从西安高腔的历史起源、剧目介绍、艺术特征、文献资料、音响音像、传承人等栏目进行构建,最为主要的是必须设置一个参与与互动的栏目,打破阅读者仅停留输入的阶段,让其参与到西安高腔的谈论中,达到输出的阶段,激发阅读者对西安高腔的热情。例如,可以增加“众人唱西安高腔”的平台,凡是喜爱西安高腔的观众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上传自己所演唱的曲目与大家分享。同时,增设“交流与评论平台”,便于戏迷们进行网络上的实时交流。

(二)打造多媒体数字教学

21世纪,网络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些新兴的产物,多媒体数字教学便是其中之一。慕课、翻转网络课堂时代的到来,为现代人的学习提供了便利。为了便于年轻一代认识和关注西安高腔,引导不同年龄段的人学习和传承西安高腔,当地政府或者非遗保护中心可以带头打造西安高腔的多媒体数字教学平台。多媒体数字教学方式有着自身的优势,如学习时间灵活自由,学习成本相对较低,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等,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能够在年轻一代中得到很好的推广。在开发多媒体数字教学课程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的便是内容的选择,难易程度适中,凸显特色;其次,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群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选用适应相应年龄阶段的内容。

(三)建立数字化西安高腔资源库

建立数字化资源库是西安高腔实行数字化管理的有效路径。所谓数字化资源库,是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西安高腔的相关内容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并建立相应的档案和数据库,建立西安高腔数字化资源库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西安高腔的资料。建立西安高腔数字化资源库,首先要明确西安高腔的资源内容,按照标准的数字化流程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系统化地将知识储存入数据库。例如,西安高腔的“脸谱艺术”部分,首先根据行当的不同进行划分,然后区分同一行当中脸谱的不同画法,最后展开相关人物脸谱的简介。

(四)建立数字化西安高腔博物馆

数字化博物馆是利用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它延伸了博物馆的物理空间,实现了博物馆资源最大化,以此区别于实体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可以对西安高腔的历史文物进行全面保护,避免它在外在因素的影响下造成破坏,同时也满足了参观者的需求,参观者可以随时随地地阅读和了解西安高腔的相关内容。同时,数字化平台还能够借助网络向公众及时汇报西安高腔的研究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平面技术、三维技术、四维技术以及现实模拟技术对西安高腔的相关内容进行展示,通过现实模拟技术让参观者能够参与到西安高腔的表演过程中,带给参观者一种全新的、身临其境的体验。数字化博物馆具有真实性、社会性和科普性,深受青少年群体的喜爱,能够促进青少年群体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由此一来便可自然而然地吸引年轻一代对西安高腔的关注度,激发学习热忱,有利于西安高腔的良性传承。

五、结语

现今,西安高腔的发展现状显然是不尽如人意的。对西安高腔进行数字化保护的研究虽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但确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西安高腔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又一有效途经。数字化技术在西安高腔的挖掘、采集、传承、传播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均是传统方式所无法比拟的,虽然目前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机制还不够系统、完善,但是前景还是一片光明的。清晰地认识西安高腔的现状,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将其转化为数字化文化产品,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这一优秀的戏曲艺术。

参考文献

[1]王耀希主编.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童芍素.流淌的母亲河·浙江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俗文化传承[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刘静江,陈悦悦.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意义探析[J].度假旅游,2018(03).

[4]张大军.婺剧西安高腔音乐形态分析[J].文化艺术研究,2015(01).

[5]黄永林.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文化遗产,2015(01).

[6]宋俊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几点思考[J].文化遺产,2015(02).

[7]张小芳.图书馆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探析[J].图书馆学刊,2010,32(09).

[8]彭毅.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J].档案与建设,2009(01).

[9]章向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以“西安高腔”为例[J].探索与争鸣,2008(07).

作者简介:邓建平(1980—),男,汉族,湖南洞口人,硕士,衢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音乐系讲师。

猜你喜欢
数字化保护
梅州市古村落数字化保护探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110kV数字化变电站保护配置优化措施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系统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探讨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数字化保护研究
AR技术在传统民间家具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