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媒时代下音乐文化产业研究

2018-05-14 08:59罗旭
北方音乐 2018年9期
关键词:保护

罗旭

【摘要】任何一种音乐文化形式的传承与发展都是要结合与同时代的传播手段与方式而进行的。在当代数字传媒等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并存的数字时代下,就要充分利用多层面、多角度;更加方便快捷等优势,使陇州小调等本就不被大众所熟知的民间音乐得以传承与发展,从而也打破其流传的的地域性与时间性。

【关键词】陇州小调;数媒时代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民间音乐象征一个民族、一个地方区域乃至一个国家音乐整体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20世纪末,随着新科技、新数字传播时代的到来,开启了一些传统民间音乐形式传承与保护的新篇章。不仅有效的保留了一些频临灭绝的民间音乐形式,而且也更为快速地加大了对于一些经典民间音乐的传播,使之以前所未有的多元化音乐文化形式进行流传与传播,推动了中国民间音乐朝着更好、更高、更多元的方向发展。

一、传统媒体环境下陇州小调的传播

首先是演出市场及其专业团体的不景气与萎靡不振。近年来,陇州小调这种艺术形式已经逐渐的大众所遗忘。一方面是由于这种艺术形式的总体水平下降,演出人员老化,缺乏骨干演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综合性文化的兴起,娱乐活动的多样化。使民间艺术传统文化逐渐被市场所淘汰。

其次,是继承无人。由于社会地位低下加上演出市场的萎缩使得从事演出的演员入不敷出,难以维持正常的生计,愿意学习曲子的年轻人不断减少。现存的艺人,年龄普遍偏大。都已经不太适合活跃在舞台上参加演出。而又一些曲子班子出现断代的现象。

最后,是因为曲目、曲词的大量流失。今年来,由于人们对陇州小调这种民间艺术的淡漠,演唱艺人的文化层次低下,这种艺术形式大都是以口传词曲的方式传承。由于音韵、发音的误差,以讹传讹的现象很多。而只是阶层又很少参与词曲的收集与创作剧目的工作,而使得很多优秀的剧目与词曲,人死艺亡。这将是一个无法弥补的课题与遗憾。

(一)演出团体及演出场地的传播

陇州小调这种民间音乐形式,一般没有专门从事这方面演出的专业演员,都是一些农闲时的农民,所以也还少有专业的演出团体与演出场地,只是在农闲时或者有一些祭祀、庙会二形成的一些走街串巷的演出,就算是比较正式的演出形式了。演员一般也都是一些自发的、有这方面兴趣爱好的农民来临时客串。

(二)音响像制品

陇州小调这种民间音乐形式有着强烈地域性的限制。这种本属于一方大众茶余饭后之时的地方性质的民歌小调在其音调及其词曲发音等多方面其传播性必然受着多方面的制约与限制。由于它的市场价值等发售问题,自然其音像制品的产生就会有很大的限制。

(三)广播电视的传播

广播电视作为音乐文化的转播媒介其具备的优势是不置可否的,其对于陇州小调的保存时间之久、传播范围之广等特征,可以说是上一世纪以来作为传播途径与方式中最为快捷与先进的。它对于把陇州小调推出宝鸡、推出陕西,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陇州小调、喜欢陇州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播电视可以根据情况设立相关的音乐专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直播、转播。着就打破了原有传统意义上的演出场地的地域性和演出时间的局限性等限制,使时间不方便、交通不方便的人们可以通过这种传播的方式对陇州小调也能进行观赏与研究。大大促进了陇州小调的传承与发展。

(四)报纸、期刊等文字传播

陇州小调的曲谱没有一个规范的标准,只有一个旋律的流传。而且传承下来的都是通过前人的口口相传而来。因此,通过文字这种书面形式对于其曲谱的收集与保存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形式的保存于传播使得陇州小调的传播更为直观、更有依据,极大地扩大了陇州小调的快速发展。

二、新数字时代下陇州小调的传播

随着新世纪新数字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音乐文化的传播方式与途径中的时间性、地域性等限制都得到了解决。演出者和观赏者都可以实现零距离的直接互动与接触,实现了纯粹的体验艺术感受的相互交流。而且这种新数字的传播方式也完全颠覆了以前单向的传播形式,实现了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传播方式。由于传播的环节简单,感受者可以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环境中感受音乐作品,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及时的与表演者进行交流与互动。从这个层面讲,新数字时代下的传播方式具有更大的便民性与多元性等特点。

新数字时代下,陇州小调的传播有著得天独厚的机遇。在新数字时代的传播中,网络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于陇州小调的传播骑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音乐是目前网民的的第一大应用型。全国有着数以万记个制作音乐以及有关于音乐技术及其网络传播的的工作室。这种传播室每天面对这数千万的网络访问用户。这些音乐传播源既面向专业的音乐家也面向其它的业余爱爱好者和其他的人员。各种形态的传播文化都按需所求,得到了空前的传播。陇州小调由于其自身特殊的地域文化与旋律韵味得到了空前的流传。

三、新数字时代下陇州小调传播的有效途径

中国的民间音乐形式多样、数量繁多,但由于传统的媒介传播的限制,使得绝大多数的民间音乐的传承、发展与保护受到很大的影响。陇州小调也不例外。在当今新数字科技发展的今天,给民间音乐的传播与保护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条件。随着中国的数字科技与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的有所增加。各种音乐创作、录制的软件应运而生,不仅可以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曲谱等文字资料,而且可以保存到实际的作品的影像资料,不仅进一步提高了陇州小调的传承的有效性,而且也大大降低了传统媒介保存、传播的资本。

在陇县县城课题组曾对原陇县著名的陇州小调传承人王安义同志进行了专门的采访。从王老先生手中得到了他所出版的第一部《陇州小调歌曲集》和一张光盘。歌曲集共收录曲调115首,光盘是《陇州小调歌曲110首》第10集(一共13首),演唱者均系经过专业声乐训练的市、县区的音乐教师(我们一致认为最好是原生态的演唱)。但音质较差,视频资料则更加罕见。大量的陇州小调还是闲散在民间艺人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收集与整理。对陇州小调乃至陇县的地方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研究相对是比较少的。从陇州小调发展的状态来看,它始终是处在由政府出资,向群众发放光盘,要求学唱,并且要定期检查的形式中。在指定的地点、有指定的传承人。但现实不容乐观,由于这种传承方式为口传身授式,且能唱陇州小调的人年纪都已经很大了,人数也比较少。由此可见,这项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前景和实际意义,也说明其重要性与紧迫性。经过对王老先生的采访和课题组的前期采风、调研,通过对所得资料的理论分析,我们对陇州小调这一民间音乐形式已有较深入的研究,开展的工作始终将围绕着我们的课题陇州小调的传承与保护进行着。

参考文献

[1]谢红,张伟.从“渔家乐”的艺术特点谈民间音乐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2]刘汉一.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陈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析[J].兰州学刊, 2008.

[4]孙志毅.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5.

[5]郑长兴.试述新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0.

[6]陈冲,李新中.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J].职教研究,2009.

[7]庞海青.乡村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J].人民论坛, 2010.

猜你喜欢
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洛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