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琵琶作为一件在我国流传已久的民族乐器,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介绍了琵琶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创新,并且对两者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琵琶;演奏技法;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
琵琶是我国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深受群众的喜爱。琵琶演奏技法分为左手技法和右手技法,如何熟练掌握演奏技法是完成琵琶演奏,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所在。在传承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上,融合不同元素进行创新,能够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一、琵琶演奏技法的传承
琵琶又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据可靠的琵琶演奏技法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我国古代典籍、诗词歌赋中对琵琶演奏有丰富的记载,从宫廷乐队到民间演奏,都存在琵琶的身影。唐朝是琵琶演奏技法发展的一个高峰,最脍炙人口,被大家所熟知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其中对琵琶的演奏技法和音效有详细生动的描述;诸多文人对琵琶演奏家曹保及其子曹才、其孙曹纲的高超技法作诗传诵;宫廷乐师裴神符首创琵琶手指弹法。唐代之后琵琶演奏结构和技法上继续发展,明清时期各种宫廷仪仗和婚丧民俗中,大量运用了琵琶演奏,创作出《十面埋伏》《阳春白雪》等优秀作品。清代以来,根据流传的琵琶曲谱,分为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和汪派,演奏技法各有特点。到了现代,西方音乐对我国民族传统音乐造成了很大影响和冲击,以刘天华和刘德海先生为代表的琵琶演奏与作曲家,在传承传统琵琶演奏技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方乐器的演奏技法和演奏形式,创新出大量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带领琵琶演奏进一步发展。
二、琵琶演奏技法的创新
(一)琵琶材质和品相带来的创新
上世纪我国仿照西方管弦乐队体制成立了民族管弦乐队,为适应乐队音响和转调的需要,对琵琶演奏进行了改革。首先,增加琵琶品相,将琵琶改为十二平均律乐器,改变了演奏技法,比如连续弹挑、长时值轮指、左手快速音阶性按弦等,拓展了琵琶的音域;其次,琴弦材质由丝弦改为钢弦和尼龙缠钢丝弦,提高了琴弦强度,虽然增加了左手的推、拉、吟、揉等技法的难度,但增加了左手的快速移动技法;最后,右手使用假指甲(义指)拨弦,演奏者不用再蓄养指甲,能够加强琵琶演奏的大力度技法,突出了基本的指甲音色。
(二)时代背景下音乐创作带来的创新
1949年之后,创作了很多反映新生活、新气象的琵琶曲作品,题材上更加贴近人民生活,比如叶绪然的《赶花会》、吕绍恩的《狼牙山五壮士》等,这些与传统题材大相径庭的作品,促使琵琶演奏技法的创新。首先,左手传统演奏技法以推、拉、吟、揉等为主,新作品增加了很多以音节甚至琶音为主的左手技法,加强了左手的快速技法,并且出现很多模仿其他乐器的技法,比如在《春雨》中对吉他和弦按法等演奏技法成功进行了模仿,同时为丰富琵琶表现力,大胆尝试更多左手技法,比如在《草原英雄小姐妹》中运用左手技法模仿暴风雪。其次,在右手演奏技法中,突出了快速技巧,更加强调左右手快速技法下的密切配合,并且发展了右手汇组技法,出现了很多新的组合,增强了节奏韵律感,同时,发挥了传统演奏中少用的中指抹、摇指等技法,创新出“反正弹”等技法。
(三)科学化教育体系建立带来的创新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等聘任王露、朱英等琵琶演奏大师担任琵琶教学工作以来,到四、五十年代大量琵琶流派传人到全国各地组建音乐表演团体和音乐院校,琵琶演奏传承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从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进入到科学化教育体系时代。首先,采用了科学的技法训练模式,改变了传统琵琶传承中不单独训练演奏技法的方式,将曲子拆解,从最基本技法开始练习,快速掌握演奏技法,逐步提高技法难度和进行技法组合,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且借鉴西方古典音乐教学方法,创作了大量琵琶演奏技法教材和练习曲,比如林石城编著了《琵琶十三课》,详细介绍了琵琶演奏技法的基础性练习方式;其次,建立了系统的教学体系,将传统的琵琶演奏纳入到专业音乐教育中,与传统音乐概论、乐理、曲式等课程一起学习,拓展了琵琶演奏专业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琵琶演奏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演奏家的个性见解带来的创新
演奏家对琵琶演奏技法的理解和运用,直接影响了琵琶演奏的表达风格,给琵琶演奏技法带来百花齐放的创新。在近现代琵琶演奏作曲家和艺术家中,刘天华先生和刘德海先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刘天华先生创作了《改进操》《虚籁》《歌舞引》等著名乐曲,以及15首琵琶练习曲,注重借鉴西方音乐、和传统演奏技法来创新和改进国乐,比如注意左手打音等技法的运用,在《改进操》中,使用了西方双弦复音,以及我国古琴的绰、注等演奏技法,还衍生出虚绰和虚注等技法。刘德海先生的琵琶曲创作创新来源于民间音乐、戏曲作品、外国小区和西方音乐,不拘一格的创作给我们留下大量的优秀作品,丰富了琵琶艺术风格。比如,在《人生篇》中,創造出了“反弹”技法,突出右手每个手指的功能,借鉴吉他演奏组合创造出“反正弹”技法;创造出“三指摭分”技法,传统琵琶乐曲旋律大多在食指,衬音在大指,而在《人生篇》中摭分旋律多在四弦的大致弹奏的低音声部,衬音多在一弦,在摭分节奏上采用了不规则节奏和重音;创造出“人工泛音”技法,突破了自然泛音音列的局限,实现了再任何实音的高八度音位都难得到泛音效果。
三、琵琶演奏技法传承与创新的展望
在当今世界各地文化剧烈交流碰撞的时代,琵琶演奏技法与许多文化事项一样,既获得了创新和发展,又面临着如何长久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琵琶演奏技法教育体系的完善,东西方文化交流,给琵琶传承发展带来种种益处的同时,过度依赖也会造成对乐曲精神内涵理解能力的丧失,世界各地随处可见相同或相似的生活方式、语言商品、娱乐节目,虽然方便了人们交流和生活,但也会导致各国各民族的个性丧失,也就是说,创新和传承之间存在一定的辩证关系。不管琵琶演奏技法在今天有多少创新,大家公认的作品依然是《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仍是“大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而不是现在的十六分音符练习曲,改编的乐曲可以丰富琵琶演奏的技法和音色,但过度追求技法形式上的创新,就忽略了音乐精神的本质。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西方音乐,虽然能起到与外国人加强交流、增进感情的作用,但真正打动人心的仍是民族文化的艺术特质。因此,了解琵琶的文化历史,掌握传统琵琶演奏技法,解读琵琶曲作品中蕴含的艺术精髓,是传承和创新的基础。琵琶这种乐器本身就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不同文化、不同领域的相互借鉴是必不可少的,琵琶演奏技法的创新需要人们不断融合新的理念和技法,紧握传统宝贵的精神内涵,在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传承和发扬。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承和创新是文化发展中不变的主题,琵琶演奏技法的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音乐人的使命。传统是相对凝固的,在不断重铸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琵琶演奏技法的传承需要继承传统精华,但不能被传统的框架束缚;要不断创新,不能一味追求新的形式而本末倒置。在琵琶演奏技法的传承发展中,需要用现代的审美理念取其精华,赋予其新的魅力,让琵琶艺术展现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卜卉.琵琶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创新[J].大众文艺,2010 (01):26-27.
[2]侯乐萌.琵琶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黄河之声,2015(24):62-63.
[3]陈爽.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的文化内涵——论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续二)[J].中国音乐(季刊),2012(02):38-43.
作者简介:田雅婧(1991—),女,汉族,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助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