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延瑞
【摘要】情乃歌之魂,味系情之本。唱歌首先要唱情, 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歌唱艺术完美的体现 。正像叶罗尼姆拉天所说:“声音应该是高亢的,不但高亢更要柔美,声音柔美才能感染观众,不但柔美,更应该清晰,清晰的声音才能绕于耳边。”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因此,只有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才能使作品蕴含的丰富多样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才是欣赏者听觉审美标准的要求,使歌者和听者达到感情上的交流和共享,使歌唱艺术显出永恒的魅力。
【关键词】歌唱;艺术;发声;情与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歌唱的呼吸
要使声能传情,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正确的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和动力,是歌唱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声音的正确;音质的优美、纯正,表情的丰富多彩都取决于正确的呼吸。歌唱发声的呼吸与日常生活中的呼吸虽有着相同之处,但不同的是歌唱发声时的呼吸是经过训练所达到的一种深呼吸。
日常生活中的呼吸,距离较近时所需音量就较小,气息较浅,不用很大的力度,也不用传得很远。这种说话的呼吸若用于歌唱就显得不能胜任了,歌唱要求声音要有一定的音量,要有力度变化,要有长时间的歌唱能力,并根据歌曲的需要,或长、或短、或强、或弱、或高、或低,有控制地输送气息。我们把参与这一项的运动的鼻、口、喉、咽、气管、支气管、肺、胸廓、横膈膜及肺部等气管称为呼吸气官。所以,歌唱的呼吸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有自身特有的一套规律,是一项技术性问题,是后天训练出来的。
首先,空气从口鼻同时经过进入肺部,然后保持吸气的状态,也就是说对抗式气息的支持,呼与吸的对抗在身体内部产生一种压力,吸进气时是肺下部扩张,这种扩张使身体腰部周围的肌肉向外扩张,这是横膈膜下降所生成的,横膈膜往外强有力的扩张,里面有一股反作用力,形成一条声柱往上升起,声柱经过胸腔产生共鸣。再通过喉头声带连接在面部的共鸣盒,至此循环往复,呼与吸形成的对抗伴随一个乐句的演唱性格始终保持着。一个乐句连这一个乐句这样继续下去,直至一首作品唱完。
二、歌唱的发声
(一)气息
发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气息的支持。如果没有好的气息的支持就不可能有好的声音。气息始终伴随着发声的每一个环节。
(二)歌唱的共鸣
声音原来在声带里是很微弱的,也就是所说的基音。但是通过共鸣作用,声音就会宏亮起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泛音。共鸣腔体有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额腔、两颧里的蝶窦等。这些区域如果训练得当,声音就会联合成一体,使音量加倍发展,音色优美宏亮。人的共鸣区就像音響一样,胸腔就像低音响,上面的共鸣区就是两个小音响,光用小音响就会刺耳,光用低音响就会混浊不清,如果加起来就会好听,使人听觉更加明了。
(三)歌唱的高位置
高位置是声乐学习中一个常见的重要术语,人们常把好的声音列入声音训练的内容。基本而言,声音一旦具有了正确的高位置,那么泛音就会变得比较丰富,整体的音色悦耳并且更加动人。好的声音位置还有助于增强声音的伸缩性,提高唱歌音准的精确度,能否具有高位置的听觉效果是衡量声音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
(四)歌唱的感情
对一个歌唱者来说,声音美固然重要,但不能没有感情作铺垫,没有情感的声音往往不感人,不能引起听众的心里共鸣。
当拿出一首新歌时,首先看调号,再看谱子,总览全曲,抓住重点难点、及它的艺术特点。
看歌词。歌词不能仅当作词来看,要把它看成一首诗,一首散文诗。深刻体会内涵,把握创作意图。
对曲也要推敲,每一个符号都要考虑,它的用处,尤其是它的风格、行腔。第一个乐句可以平稳地道出来,第二个乐句则是完全的爆发点,也是出彩点。先完全甩出去,那种感觉就像开闸放水的感觉,以歌者一种宣泄的快感。最后就是二次创作,完完全全地掌握之后,把思想感情融进去,达到人曲合一的境界。
三、歌唱声与情的辩证关系
古人云:“一声歌到情融处,毛骨悚然六月寒。”这是对歌唱者善于以情动人的生动描述和评价。我国戏剧在表演技术上更有“手、眼、身、法、步”的五要求,俗称“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腿”。歌唱艺术的唱与表是由情而生,以情而动。如我国老一辈歌唱家郭兰英《锈金匾》中唱到“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时,感情真挚,眼噙热泪,产生了极强的感染力。“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在歌唱时既要唱情,又要唱声,声情并茂。感情真挚,才能表现艺术的真实,才能感人肺腑,让人引起共鸣,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