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京剧课堂新策略

2018-05-14 08:59许建芬
北方音乐 2018年7期
关键词:借力京剧素养

许建芬

【摘要】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实施,对于京剧课堂教学实践来说是一种考验与体验。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我采用“京韵”导课来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京”“音”相融的方式来探究教学新模式。为了保持学生学习京剧的乐趣,我采用表演辅助、借力媒体功能、链接流行音乐的方式来优化学习新效能,让學生从迁移学习中得到新收获,从而不断地丰富学习新内涵。京剧教学各种新策略的运用,全方位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优化策略;培植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京韵”导课点燃学习兴奋点

一堂好课,新颖、有创意的导入尤为重要,它能立刻收拢学生散漫的情绪,迅速进入到音乐课堂中来。如学习《旦的认识》时,老师在课始让孩子们在教室外排好队,大屏幕播放《京韵》的音乐,问孩子:同学们,你听到这样的音乐,你最想做什么动作?孩子们立即停下叽叽喳喳地吵闹,洗耳恭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分散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达成共识,然后饶有兴趣地跟着老师做京剧行当中的“旦”的律动,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谜语法、故事法、播放视屏法等手段,使用什么方法,这要与教学的年段和教学内容相符合。

二、“京”“音相融”探究学习新模式

传统的京剧学习强调口传口的教学,而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的孩子。所以,我们要明确,我们的老师不是专业的京剧艺术专家,京剧进课堂的目标也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苗子,而是为了普及京剧的基础知识,学习简单的技能和表演,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京剧以音乐为骨架,我们深知京剧与音乐的关系,京剧是以音乐为骨架的艺术,京剧离不开音乐。所以,我们的京剧教学也可借鉴音乐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如京剧里面长腔的学习。京歌《我是中国人》的最后一句中的“人”这个字是一字多音,我就采用分解难点的方法解决。时刻提醒学生要注意音准、京腔京韵和气口的训练,对学习京剧演唱的重要性,再加手眼身法步的配合,使得演唱有板有眼,唱腔更加到位。

三、表演辅助优化学习新效能

京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包括了文学、表演、音乐、唱腔、伴奏、服饰、脸谱等诸多艺术元素,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它有演唱但不是歌剧,有对白但不是话剧,有舞蹈又不是舞剧,它是综合唱念做打多种表演的艺术。京剧将不同门类的艺术综合在一起,并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有机的结合,以戏曲表演的“四功”唱、念、做、打为例。比如:《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中的最后一个词“心”,为了表达出小铁梅誓为革命的坚强决心,我就用紧握的拳头表示坚强的决心,提示学生用铿锵有力的声音,饱满的气息唱出坚定的感觉。老师的示范给学生很好的心灵和视觉提示。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结合动作表演,完美地演绎了小铁梅的精神品质,从中学习了小铁梅的革命气概,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爱国爱党的民族意识。

四、借力媒体迁移学习新收获

京剧的教学由于受师资水平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很多老师怕上京剧课。所以,借力多媒体教学,不妨是个很好的方法。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图文并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学生的视觉冲击力很强,专家一招一式的表演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比如,教育部发放的关于十首必唱京剧唱段的视屏,就是老师和学生很好的学习范例,一招一式,有板有眼,讲解细致,表演指导到位。这对于教唱京剧有难度的教师来说不乏是个好途径,在借力的同时,自己的演唱和表演水平也得到提升,与孩子们一同成长,陶冶了艺术情操。

五、链接流行丰富学习新内涵

随着流行音乐以及其他风格形式音乐的出现,对京剧艺术的生存和传承造成巨大的冲击,青年人不愿接受,中年人渐渐淡化,青少年对京剧更是陌生,甚至有人认为京剧是不合时宜的过时艺术,京剧以及各种戏曲的文化慢慢地衰退了。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志趣,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引入流行音乐和京剧元素相结合的京歌的学唱。特别是在高段,可增加欣赏和演唱的分量。课后,老师可以让孩子们分工合作,在网上查询当代流行的京歌,组织观看电视中的青少年戏曲大赛,进行京剧知识的小沙龙,或者京剧文化的分享会,进行黑板报,脸谱的设计和手工课中迷你戏服的制作,全方位提升学生了解京剧文化的渠道。

六、结语

京剧是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合作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知识内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力求传承和发扬京剧的前提下,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全方位的综合培养。

参考文献

[1]杜亚雄.中国民族音乐学文集[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猜你喜欢
借力京剧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竭力与借力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京剧人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