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沈周《庐山高》作品分析

2018-05-14 13:50曹亚环
好日子(下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构图技法情景

摘 要:《庐山高图》轴是沈周存世作品中尺幅最大的,它是沈周画风由“细沈”向“粗沈”转变时期的一幅经典作品。沈周在其山水画创作中师承众家,探微求变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反映出他追求情与境交融统一的创作理念。

关键词:庐山高图;技法;情景;构图

人类的存在与繁衍,依赖着大自然的恩赐,山问雨露,流水淙淙,松针怪石,篱落棚架,从物质到精神两方面都哺育和滋养着华夏子孙。先民们对山山水水的挚爱在艺术上的表现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古老而优秀的画种一山水画,历千年不衰,至今仍充满着青春的活力,焕发着时代的气息,融入了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之中。在明代中期的中国山水画中,在苏州地区形成了“吴派”,以江南苏州为中心,逐渐取代宫廷绘画和浙派的地位,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圈受到普遍的重视,成为当时文人画的中心力量和典型代表,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沈周正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人画流派的开创者。

《庐山高图》轴现存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沈周41岁为祝贺老师陈宽70大寿而作的山水画。沈周极力刻画出庐山仰之弥高,以表达师恩浩荡的主题。沈周的老师将一生的学问无私的传给弟子沈周,这崇高的师道情怀当之无愧的正是仁者风范。所以沈周画雄壮巍峨的庐山作为对自己恩师高风亮节的光辉写照再恰当不过了。《庐山高图》轴尺幅之大,乃是沈周存世作品之最。构图深邃繁复,笔法填密细秀,气势沉雄苍郁,细密而略见清晰的牛毛级浓墨点苔焦墨破醒的苔点法,正说明了他对各家各派的表现手法和技巧都有很好的把握。

《庐山高图》整个画风接近于王蒙《青卞隐居图》,形态复杂,造境深郁,全面呈现出沈周对王蒙风格的理解和转化。沈周全面继承了王蒙“毛、松、厚”的笔墨性格,“毛”指的是笔墨干,用水少,“松”指的是疏密得当,用线特别紧密,“厚”指的是层层积染和浑实的视觉特征。沈周城法先以干而松的墨笔勾皴,再用润而谈的墨复破加染,后用少数焦而枯的破笔强调之,最后以焦曼点苔破醒。与王蒙作品对照,沈周进行了提炼和转化,强化了画面的形态感,使山石、树木之;间的构成关系更加繁密而清晰,场景描绘更加丰富和充实。自画幅下部老者仁立处至被布,层层深人。在画山石时,采用王蒙惯用的解索皴,皴笔镇密而山石的质感硬朗,并由此勾画出山石的纠结扭曲,使整个画面的山势充满了动感。然而沈周并不是简单地沿用王蒙的画法,元人多用干笔皴擦,王蒙更善用浓墨皴、擦、点,而沈周则墨色变化更丰富,如图中瀑布前的山石较淡、较明亮,似乎受阳光照射,在后面浓密的山石映衬下分外夺目。多层次的谊染与皴擦融为一体,使画面的层次更丰富、更谐调。

《庐山高图》画面右下角山坡.人物及两棵劲松,形成近景。山石画法为披麻皴,皴法来自五代巨然的影响。披麻皴创自董源、巨然,所不同的是董源为短披麻,而巨然为长披麻,笔中水分也较董源更多。沈周在此处先以湿笔淡墨勾出山石轮廓,再用披麻皴反复皱染。山石四处皴线多而浓,凸处少而谈,多次勾皴之处线条相错而不乱,体积层次感分明,最后以焦墨破醒点苔。近景中人物作为局部细节刻画极具匠心,人物虽小,却起着点睛作用,衣纹只以墨线勾出,仅衣带以朱砂色填染,在周围墨色较重的山石映衬下,显得特别突出,并与宽阔空灵的河面相融。人物身后两棵虬曲盘缠的松树极为引人注目,古人一向赋予松树人格化的魅力,视之为坚贞不屈、正气凛然的君子,故古人极重画松。松干外轮廓线与内鳞皴笔、墨色相近,松叶细笔挑出,似在不经意之间,用笔细劲有致,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在两株大松树间穿插以夹叶杂树,用笔苍劲老辣、千湿互用,發重之中透出灵气,遵循法度而又超平法度之外,一方面增加了画面的层次,另一方面活泼了气氛,形成动静、冷暖、疏密的对比。古藤缠绕于杂树之上,以双钩画法将藤树刻画得十分清楚,极为高古。

中景主要体现著名的庐山瀑布。两侧山岩峭璧,呈内敛之势,中央水布高悬,瀑布飞流直下,两岸间木桥斜跨,打破了流水飞白的呆板。中心显著位置是一块巨大的白色岩石,这种处理方法在古人作品中极为少见。这种白石的画法与周围最物不尽相同,墨色干而淡,皴法也简略得多,用笔轻松,尽管笔墨本身并不明断,但表现的意象十分清楚。石坡上部竖笔直点的苔法为王蒙所无。白石.上几株杂树的处理手法变化多端,遥相呼应,极见功力, 几株夹叶树双勾后填以红、赭,十分艳丽,但与周围最物并不相犯。水之源头自巨石间流出,并以垂藤掩映,一方面是为了活泼气氛,另一方面是为增加其深远感。画中瀑布并非直泻而下,而是时为山岩所掩,时為栈桥遮隔,笔断而意连,生动而有情趣,恰如郭熙《林泉高致》云:“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流瀑旁以淡墨轻扫渲染,与周围以牛毛皴擦的厚实凝重的山肌拉开了黑白度与质量感的对比,同时使白色的泉水得到协调而不显得孤立。泉水以留白法画出,未加渲染,只以线条来表现波纹及水流方向。画水用线流畅自如,一丝不乱,用量干而淡。沈周通过细心观察,充分掌握水的形态及变化,将画面上部飞湍的溪流,溪流下细碎的水波与画面下部舒缓的水流三种水性用不同的笔法表现出来,体现出沈周驾驭笔墨的高超能力。

远景则表现庐山主峰雄踞从峰之上,峰顶以高大峻厚的山体为主,右侧附以高低不一、形态各异的群峰相衬,云雾浮动,山势渐人高远,使其空灵而不虚无。整个画幅又以中间的一块山体为中心,并因为这块山岩的存在而显得更加统一。沈周极力刻画出庐山雄伟壮观的气势,峰巅直抵画幅顶端,山体充溢于大半幅画面,有扑面倾倒之势。

当我们站在这幅《庐山高图》面前时,画面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山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瀑布会让观者如身临其境,遐思联翩。然而,我看到的不只是山川峰峦叠嶂吞云吐雾,瀑布一泻千里奔流不止,让我感触更深的是沈周这幅画作中所蕴藏的深意。沈周以80岁高龄去世,其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作品,影响巨大,成为“吴派”的开创人物。《庐山高图》是其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样也是中国绘画史上-幅不朽的佳作,从立意、构图、笔墨等方面都为后世学者学习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艺术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前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本)人民美术出版壮1998

[2]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人民黄术出版社 1982

[3]吕少舞主编《元四家绘画》天律美术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曹亚环(1994-),女,聊城美术学院17级研究生,专业为美术,研究方向为中国画。

猜你喜欢
构图技法情景
手绘技法表现
作品一
楼梯间 要小心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论中国国画构图中的构成元素
浅析电视剧叙事艺术与画面技术的结合
秀秀台
把美留在心里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轻松模仿,开口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