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当今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本文将以“音乐实践”为视角,从音乐作品、音乐制作、音乐聆听的角度对《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实践性的理解做具体阐述。
【关键词】音乐实践;有效性;音乐作品;音乐制作;音乐聆听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多元化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
在21世纪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多元文化的意识逐渐被人们所认同。因此,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也成为了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走进音乐、享受音乐、创造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是当今我国音乐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虽然以“新课标”作为指导,对“新课标”中所提出的思想和理念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很难挣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与老师之间共同学习音乐的主体间性也没有获得很好的体现,而这也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中小学音乐实践活动的内涵
新课标中提出“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那么无论从音乐作品、音乐制作、音乐聆听中都应渗透实践性的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下面,笔者将从这几方面具体阐述。
(一)音乐作品中“实践性”的体现
“音乐作品是一种多元化的音乐实践的产物。具有特定的文化价值、信念以及社会历史的相关信息。音乐作品是多维挑战,埃里奥特论述了音乐作品的五个维度:(1)音乐的表演--诠释维;(2)音乐的设计维;(3)共享的音乐标准和传统的特定实践维;(4)情感的音乐表达维;(5)音乐表现维。”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在其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影响着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因此,音乐教师在选择音乐作品时,要选择真正“好”的音乐,而不是单纯的好听与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各种不同维度的相互结合中构建知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焕发多元主体间的活力。同时,对待不同的音乐作品,要结合其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立场和客观规律来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渗透,进而真正实现学生对音乐的诠释。
(二)音乐制作中“实践性”的思考
“一个人对于给定作品的表演是他(她)的音乐实践及其对于该音乐作品的音乐理解程度的强有力展现。”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制作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是学生的自我展示与实践。教师要想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思维的构建,兴趣的激发,就要设计能真正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音乐之间的主体间性的音乐活动,并且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获得自我的体验与提升。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教师还应把音乐人类学介入到音乐教育中。这就显示了“音乐人类学的最基本方法——田野工作的重要性”。在走出课堂,走进田野,走进社会中独立思考、学术考察、社会参与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整体意识和社会能力。
(三)音乐聆听中“实践性”的运用
“聆听需要思想和知识。”它不是单纯的“听”,和音乐制作一样,音乐聆听同样是一种多维挑战。可以说,音乐聆听是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且此过程是积极的、富于情境中的。因此,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有意识聆听能力,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需更深入地理解其背景及本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多个维度去认知与理解,通过对节奏、运动觉、记忆、想象等的感知来诠释音乐信息,在这种多样性、人文性、参与性、社会性、表演性于一体的动态的音乐实践中进行音乐的深层次建构,进而提高听者的认知水平。
三、结语
总之,音乐实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理解音乐知识、提升音乐素养、进行思维建构的重中之重。可以说,学生学习音乐离不开音乐实践。对于戴维·埃里奥特等国外学者所提出的相关思想,我国的音乐工作者在尊重、借鉴、吸收其中科学内涵的同时应结合我国自身的文化传统进行教学,不可一味照搬其哲学思想。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因此要真正做到适应课堂、适应学生、适应文化、适应社会,还需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借鉴与思考,以全新的视角开展音乐实践,真正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逐步实现“会学音乐”,进而努力实现中小学音乐教育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崔鑫(1993—),女,汉族,山西阳泉人,贵州师范大学2016级学科教学(音乐)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