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刻与器物的协调之美

2018-05-14 12:07刘伟涛
江苏陶瓷 2018年5期
关键词:陶刻器物紫砂壶

刘伟涛

紫砂壶的出现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紫砂壶在茶具当中,一直被认为是“器之儒者”,因为它以其仿若中国古代文人所特有的温润质朴、儒雅内敛的性格以及适茶性,深受历代各个阶层乃至当今万千壶友、茶友的推崇喜爱。笔者认为,紫砂壶之所以这么受人喜爱乃至追捧,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陶刻装饰为紫砂壶带来了更多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于紫砂壶和陶刻,历来就有“壶随字贵、字以壶传”之说,这充分说明了陶刻的重要性,正是因为陶刻,才使得紫砂壶成为了中国文化人品位的一个代表符号。

当然,好的紫砂壶一定要有好的刻工来衬托彰显,或者说陶刻艺术要在合理表达自己的同时,还不能喧宾夺主,要让紫砂壶和陶刻互相增色。在紫砂刻绘方面,据现存实物和记载,著名书画家董其昌、郑板桥、吴昌硕、任伯年等都在紫砂壶上题诗刻字,影响力最大的当属陈曼生。他们在书画、篆刻乃至诗文方面有绝高的造诣,以刀为笔、以壶作纸,创作出了足为楷模,能够流传久远的作品,成为当今紫砂艺人尤其是陶刻作者汲取营养、推陈出新的创作源泉。

区分紫砂刻绘艺术的优劣,犹如品鉴一幅书法、绘画作品一样。首先从整体把握入手,先看器形和刻绘内容、刻绘形式是否和谐统一。其次,就是看刻绘的格调、情趣、韵味是否高雅,是否具备传统书法、绘画的艺术特质和内涵精神。还有,就是看刀法的质感和表现形式是否协调统一。一件优秀的紫砂刻绘作品,从器形到刻绘形式、刻绘内容都应和谐统一、相得益彰,而要使陶刻和紫砂器物做到有机结合,进入完美统一的层面,则是作者陶刻功力、艺术修养、审美积累达到一定的高度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下面,就以陈鸣远“南瓜式壶”为例(见图1),来谈谈紫砂陶刻与器物的协调之美。陶刻既然是刻在器物上的,那与器物的协调共融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它关乎到作品的整体感,好的陶刻是应该给器物增色的。文人雅士倾情于在紫砂壶上增添诸多文化元素,古人流传下来的不少紫砂器物,所刻制的各种纹饰题材,图案生动、用刀如笔、刻工精美、淋漓酣畅。很多经典的作品都是因为有好的内容、好的书法绘画、好的刻工的展现,才使得作品具备了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这把“南瓜式壶”,壶分七棱腹,以一片叶卷成壶流,流口一任自然;瓜藤作壶柄,蜿蜒灵动,栩栩如生;瓜梗作盖钮,平切瓜蒂,干净利落,挖中空而显秀巧,南瓜造型活灵活现、浑然天成。整器比例匀称,钮、把便于提携,极具巧思,让人爱不释手。

对于这把“南瓜壶”,我们仅从三点来对陶刻与器物的协调关系及艺术美感加以赏析。其一,内容与器物相合。壶上刻“骨清肉腻和且正,摘苏句,鸣远”,这是苏东坡《和錢安道寄惠建茶》中的诗句,是写茶的。壶上刻写茶的内容无疑是最为协调统一的。不像时下很多人的陶刻内容没有经过慎重考虑就落笔下刀,有些内容粗制滥造,和器物的功用及形制完全不搭;其二,陶刻与款识相合。壶上除刻有十二个字以外,还钤有“陈鸣远”篆书小印章一枚。一般来讲,壶上敲章,多为底章和盖章两种,钤盖在身桶上并不多见。陶刻作品所用的印章一般是用刀划、刻出来的。这把“南瓜壶”将印章钤盖在身筒上,使得本身属于紫砂壶制作工艺范畴的印章敲、盖融入了陶刻,更增加了一层协调之美,也使得陶刻一下子融入了茶壶身筒,好像陶刻成为了紫砂壶制作的一部分了。陶刻不夺、不跳,虽然是后来加上的,却浑然无迹;其三,陶刻布局与器物造型相合,疏密有致。此壶陶刻的诗句与紫砂壶的各个部件一起构成了虚实疏密的关系,融为一体。以壶的盖钮为中线,壶的身筒被分为左右两部分,在右边刻了诗句以后,就有了疏密变化,更加耐人寻味。书法铭文行笔雅健,有晋唐人风格,也让这把壶平添了更多的古意。

猜你喜欢
陶刻器物紫砂壶
身如器物
器物之心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乐在紫砂壶
泡壶
器物之心
现代紫砂陶刻
浅谈紫砂陶刻艺术
浅谈紫砂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