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宏强 董兵
【摘要】《枫桥夜泊》是诗人张继的七言绝句,其意境深沉、语言精炼。作曲家黎英海赋予了《枫桥夜泊》时代特色,由歌唱家姜嘉锵进行演唱,形成了具有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对此,下面就姜嘉锵《枫桥夜泊》的演唱特色进行全面分析。
【关键词】姜嘉锵;《枫桥夜泊》;演唱特色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姜嘉锵是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其利用现代科学发声技巧,在继承传统优秀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演唱风格,成为我国古典诗词演唱第一人。
一、《枫桥夜泊》的创作特点
对于作品《枫桥夜泊》,其在创作中主要有以下特点:(1)人生旋律创作中,通过传统的“鱼咬尾”手法进行四句连接,即前一句的结束音是后一句的开头音,使得整个词句充满了古意。(2)旋律上利用传统五声调式,同时借鉴现代写作手法,如用离调加重乐句的不稳定特色,将作者的心绪映射出來,并且通过模进的应用,使得作品乐于被观众接受,带给了作品时代气息。(3)钢琴伴奏突出,在作品《枫桥夜泊》中,钢琴伴奏十分精彩,构建出了一个十分迷人的情景,首先是左手伴奏上,一直有一个五度音贯穿全曲,获得了钟声幽远的音效;其次是右手长、短琶音的使用,将江水流动、水花翻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同时,在音乐演奏中,对古筝的短倚音、长刮奏进行模拟,充满了民族特色,加剧了作品的古色韵香。
二、姜嘉锵《枫桥夜泊》的演唱特色
(一)气息的巧妙应用
姜嘉锵对《枫桥夜泊》的演唱是建立在西洋现代发声及中国传统发声共同的“深气息”前提下,姜嘉锵将作品的意境构造与气息的长短、多少、急缓紧密结合在一起,保证了作品演唱的恰如其分,同时也将姜嘉锵先生的优秀功底显露出来。作品《枫桥夜泊》除了第四句高潮外,演唱中都是应用中等偏少的音量,从而将作者的孤寂心理、夜色的清冷萧瑟形象地描绘出来。在作品第一句的演唱过程中,“落、霜”两字分别演唱,同时音量逐渐加强,到了“啼、天”两字,音量则逐渐变弱,同时在“天”字上利用揺音技巧,通过揺音与气息的良好配合,使得整句节拍摇曳多姿。作品《枫桥夜泊》的演唱,对于演唱者气息运用能力有很高要求,只有做到气息的出神入化运用,才能将《枫桥夜泊》鲜活的艺术意境描述出来。
(二)灵巧的发生及共鸣控制
姜嘉锵在演唱作品《枫桥夜泊》时,在声音造型上呈现出圆润、细腻、清醇、含蓄的特色,在演唱中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就要在发声、共鸣上苦下功夫。演唱过程中应该保证喉头位置适中,使得喉头、共鸣腔有适宜的形状、长度,避免共鸣腔过长、过宽,从而造成音色美声化。乐句在中低音区,应该做到喉头打开幅度不大,音色清秀而含蓄,到最高音“到”字时,利用美声的“关闭”技巧,使得声音呈现圆润高亢特色,这时喉头应该有力下沉、稳住,配合气息做到音色上下统一。在颤音应用上,使用振幅宽、频率慢的揺音唱法,在最高音上适时延长,使得颤音有美声色彩。在其他地方,颤音要做到振幅稍小、频率稍快,从而塑造出相应的声音艺术形象。
(三)运用古色古香的润腔
在作品《枫桥夜泊》演唱中,最具特色的润腔就是装饰音、揺音、沉音,乐句的最后几个字,即天、眠、寺、船等,都应用了揺音技法处理,在延长音的基础上,将颤音改变成振幅宽广、频率慢的声音造型,并逐步减弱的处理。通过这样的处理,使得作者无限惆怅的思绪被放大,同时将悠远的意境构造出来,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也是作品《枫桥夜泊》给人印象最深之处。对于装饰音的使用,主要是在“姑苏”的“苏”字延长上,借鉴古诗词的吟唱特点,凸显了作品原创特色,同时也将超然古意显现出来,体现了传统声乐中的“死曲活唱”特色。对于沉音的应用,主要是体现在“寒山寺、到客船”的“寺、船”上,在演唱刹那音色发生变化,仿若水面上的物体沉入水底,从而体现出作者抑郁沉重的心情及自然环境的静谧。在整个作品演唱中,姜嘉锵先生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润腔恰如其分地融入其中,既服务了主体,也展示了姜嘉锵的演唱风格。
三、总结
综上所述,姜嘉锵在演唱《枫桥夜泊》中,灵活地利用各种颤音,并准确地把握不同力度、色彩,通过独具特色的装饰音处理,赋予了作品《枫桥夜泊》清新、雅致、灵巧的特色,在传统的基础上焕发了新意,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超.《枫桥夜泊》的意境及其演唱诠释[D].安徽大学,2017.
作者简介:胡宏强(1990—),男,汉,江苏省徐州市人,江苏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音乐表演(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