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庆双
【摘要】: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社会对地方高校办学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首要任务。本文即围绕应用型培养模式下地方声乐教学改革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促进声乐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各大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注重培养这类的人才,为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新课标的推出,在打破传统声乐教学中遇到一定的问题和困难。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提出相应的观点。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艺术作为一种修心养性的文化,许多国家都开设有声乐教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国家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音乐,到初中阶段,学生对声乐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够深入。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我国尤其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高校对声乐教学的学习与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存在“模仿”
“模仿”学习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学习方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扬弃的行为对声乐教学是有一定帮助的。比如学习朗朗的钢琴艺术,他的代表作《哥德堡变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以及《黄河》都是经典之作。我相信,高校声乐学习朗朗的钢琴艺术与钢琴精神一定大有裨益。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声乐教学只是一味地模仿,对本校的实际情况缺乏综合考虑,导致高校声乐教学都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社会所要的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二)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是教师的课堂授课,也就是教师仅从自身的水平去理解声乐理论,参考极少的声乐理论知识的相关书籍。这种教学模式是存在一定偏颇的,但是老师还是照旧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误人子弟”也许就是这个意思了。老师一直以自己的思维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懂得转换课堂主体的教师,很容易就打消了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与好奇心。这种教学模式没有与时代和社会对声乐人才专业知识的需求相结合,严重限制了学生散发性思维的发展。
(三)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忽视“实践”
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学扎实了,有一定坚固的知识理论基础了,就可以适当安排声乐专业技能的实践表演了。但是,大部分地方高校仅仅是强调学生对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极少或者几乎没有高校安排声乐专业的学生进行实战演练,限制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学生不能在实践中加深自己对声乐理论知识的理解,不能将学得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将无法掌握真正的声乐表演艺术,当然也就难以培养出时代和社会所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一)重视实践课程建设
声乐理论知识要与表演实践相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继而促进表演艺术更上一个台阶。单一的授课,同学们不但不会感受到声乐艺术的魅力,还会逐渐对声乐艺术产生抵触心理。中国有句古话:“是骡子是马,要拉出去溜溜。”实践既可以检验同学们对声乐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艺术表演能力和沟通能力。例如在学习《演唱技巧》这一节课的时候,老师讲授完理论知识之后,通过让学生登舞台练习和表演,可以促进高校声乐专业的学生其应用能力的提升。
(二)改善声乐教学方法
视频和音频这些有声音、有动作的画面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興趣的不二法宝。老师则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认识乐器的时候,老师就可以首先以画面的形式给学生们展示这些乐器,“葫芦丝”“吉他”“小提琴”以及“萨克斯”等。其次可以利用中国的剪纸艺术制作一些简单的乐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乐器,是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起点,学生争抢着举手回答问题,对活跃课堂氛围有很大的帮助。
(三)完善声乐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就相当于谱写曲子的一支笔。这个笔的构造只有是完备的,学生才能够谱写出完美的曲词。但是,极大多数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设施只有几种有限的器材,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所以,只有给学生们搭建完整的平台,配置完备的声乐教学设施,学生才能够不受局限地学习声乐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成为时代和社会所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结束语
转型发展的背景下,高校要注重通过改革声乐教学模式和方法来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及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进而促进声乐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迪迪.赵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声乐专业课程改革[J]. 黄河之声,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