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雯羚
【摘要】作为我国歌剧历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江姐》由红色经典小说《红岩》改编而成,集中反映了红色时代的精神写照,体现了中华好儿女的精神风貌。研究将从拖腔艺术、混声技巧以及传统板式等多个方面分析民族歌剧《江姐》的音乐艺术演唱技巧,为演唱者完美诠释歌剧《江姐》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民族歌剧;《江姐》;音乐艺术;演唱技巧
【中图分类号】J64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大多数音乐高校都将《江姐》作为必备学习课程,要求演唱者能够掌握演唱技巧及风格,增强艺术表现力。《江姐》集中了戏剧经典唱法、欧洲歌剧及现代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只有掌握演唱技巧,才能表达歌剧的情感,增强感染力。
一、拖腔技巧的融入
作为民族唱法极为常见的表演形式,拖腔在《江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一方面能够增强歌剧演唱形式的表达,另一方面能够增强演唱感染力,通过表演者戏剧性的表演,歌劇的各个环节能够环环相扣,保持连贯性。通常,拖腔多出现在民族歌剧演唱的句尾,能够为演唱增色,拖腔的合理化应用有利于情感表达,使听众与演唱者能够产生情感共鸣,《江姐》中的各个片段从旋律及行腔上都集中体现了创作者的智慧与辛劳,拖腔的应用使整个演唱更为流畅、动人心弦,整个演唱的节奏感完全被带起,唱腔饱满,声音自然而柔和,与人们的生活贴近。
二、混声技巧的应用
与传统民族声乐演唱技巧有所不同,《江姐》在唱片段中融入了现代唱法,表现出混声技巧搭配的特点。不仅有现代说唱艺术形式,而且还夹杂了流行唱法,当然大部分还是采用民族唱法,多种不同的音乐类型融合在一起,反映出我国民族演唱技巧中的中西结合特点。混声技巧在《江姐》中的融入也是该歌剧的一大特点,混声的应用使声音更加圆润、通透,与此同时演唱者真假声转换也在混声中得以融合,呈现出多元变幻的音乐艺术特点。“第五代江姐”的扮演者王莉糅合了“美、民、通”的特立独行“时尚美声”相得益彰,她传承而创新的艺术表演方式把“江姐”的神韵刻画的得生动深刻,有血有肉有情,展现江姐坚定革命意志中不乏温婉柔情的性格。歌剧《江姐》取得的艺术成就很大程度上也基于对唱法的改良,多种唱法结合能够将作品的独特性予以展现,与此同时演唱者在进行演唱时也对声区做出了相应的处理,强调声音的和谐统一,总体特点为柔美、动听。高音区与中低音区的转换更是展现出演唱者对声音技巧的准确把握,过渡自然,真假声处理到位,高音慷慨激昂、激情、有力,中低音则相对沉稳、坚定,将江姐的革命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传统板式的使用
歌剧创作很大程度上源于传统音乐的支持,《江姐》中也不乏传统音乐元素。传统板式在《江姐》唱段中的融入无疑是点睛之笔,在展现传统戏剧艺术的同时,也对传统音乐艺术进行了传承。传统板式一方面增强了旋律律动性,使人物情感更加鲜明,对整个演唱节奏、节拍具有很好地控制与调整作用,将歌剧中人物冲突集中反映出来,增强了感染力。以《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这一唱段为例,运用传统板式艺术,反映板腔体与现代作曲特点的结合,当明确音乐主题及情感后,对演唱的旋律、节奏进行把控,呈现不断交换的板式,音乐色彩丰富。
四、装饰音的处理
装饰音在民族歌剧中也有着广泛地应用,其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色彩,能够集中反映出我国歌剧的典型艺术特点。装饰音艺术处理相对复杂,对演唱者的基本演唱功底及艺术技巧有着较高的要求,具有充足的韵律支撑,能够为音乐艺术增添色彩。装饰音的唱腔范围小,有一种别具一格的情趣,常用的有滑音、颤音与波音,在人物刻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江姐》整体演唱旋律相对规整,装饰音的加入则为整个演唱表现带来了细微的变化,突出了现代歌剧的民族色彩,与此同时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在整个唱段及人物表现方面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观众呈现出丰富的艺术审美效果。
五、丰富的情感表现
音乐演唱最重要的目的是表达情感、动之以情,一部歌剧作品要想获得听众的认可,使听众产生共鸣,必须具备一定的情感表现力。在演唱《江姐》时,每一位演唱者都应把握好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情感,仔细揣摩角色的情感变化与矛盾冲突,只有真正融入进去,才能够展现出富有情感的音乐艺术。如面对敌人的威逼、胁迫,江姐是什么样的态度、心理?江姐的个性是什么样的,只有准确把握角色情感,才能够为听众呈现准确的演唱艺术,感受到民族歌剧的艺术魅力。
六、结束语
民族歌剧《江姐》集中体现了我国民族歌剧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技巧,其中所涉及的拖腔、混声、板式等都是民族歌剧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在演唱时,必需把握其演唱技巧、揣摩角色的情感,对《江姐》进行丰富的地艺术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