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兴
[摘 要]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类优秀软件推陈出新,教师一边教学,一边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就显得异常辛劳,压力特别大,教师负担也越来越重。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运用“组合式”教学法,较大地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也达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目的。
[关 键 词] 组合式教学法;计算机专业;互动教学;课堂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3-0154-02
信息时代先进技术飞速发展,各类优秀软件推陈出新,日新月异。比如,计算机操作系统先由DOS经过WIN3X再到WIN95,一直到现在的WIN20XX;办公应用软件和网页动画制作应用软件也是版本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强大。这使计算机教师一边教学,一边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面对更新快速而又内容繁多的软件,教师就显得异常辛劳,压力特别大,教师负担越来越重。
如何将教师从繁重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一套“组合式”教学法。
所谓“组合式”教学法,就是优选几种常用教学方法,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有机组合,在课堂教学时,形成合力,从而达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偷懒”
有时候许多教师把本节课的内容讲完了,学生也似乎懂了,自认为本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到下一次课时还这样循环下去;每次考试或测验效果又不是很理想;教师最后就觉得这样好累。可是就是找不到原因,只好埋怨计算机技术发展太快了。笔者曾经有同感,那时候,每到上课开始讲课程内容,讲完了,让学生上机操作题目,但是他们从做题开始就举手问。一节课下来,老师口干舌燥,身心严重疲惫。经历了多次这样的疲劳战后,终于静下心来想,能不能有什么方法可以不会这么累,而且又能让学生学到东西呢?经过多年经验的不断积累,从中探索出了一套“偷懒”的教学方法。
(一)只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比如,教学时,有一节是“画简单图形”的课程,笔者没有跟书上一样向学生介绍“图画”每一个菜单使用的方法和功能。笔者只跟他们说了其中一个菜单“编辑”中的“复制”,要求他们注意观察这个菜单操作的每一个步骤,并提醒他们注意“复制”后面的“CTRL+C”(两个键中间有一个“+”。“+”在这里是同时选取的意思),接下去由学生自己完成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画九只小鸭子),最后笔者惊奇地发现,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本节课的内容,而后有些学生的速度惊人,在下课前几分钟时,笔者问了其中一位速度很快的学生:“你是如何这么快画出来的?”他的回答是:“我发现菜单后面跟的组合键是这个菜单的快捷键,所以‘粘贴的快捷键是‘CTRL+V,使用‘复制‘粘贴的快捷键,就很快能完成了,我还知道‘建文件的快捷键是‘CTRL+N,还有……”这位学生的回答令笔者很高兴,感到自己的教学方法成功了,笔者能“偷懒”了。
當然,有的老师会反问:怎样也不可能让全班的学生都能完成本课内容。不用急,这就要用到笔者的第二种教学方法。
(二)营造开放和自由的教学环境
创建合作、开放的教学环境是笔者能“偷懒”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合作就是力量,开放、自由就是给学生提供技术施展的空间。在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应是自主探究,而学生的自主探究则需要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空间。合作、开放和自由的教学环境包括:学生能在一定范围内自由组织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也可以帮助还没完成任务的同学;学生能自由交谈,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学生能使用其他软件解决本课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
(三)创建分工与合作的学习环境
在计算机课上采取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分组交流等形式,运用网络技术,开展师生讨论、学生之间讨论等活动,学生在笔者创建的开放的教学环境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审美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上课时,笔者特意让一些平时关系好的学生坐到一起,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选出一个大家认为学习上较有实力的学生做他们的组长,在教师讲课时,组长一定要认真听讲,当学生开始进行上机做题目时,由组长带动本组成员完成任务。若有些学生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可以去找本组其他同学帮助,也可以与其他组的同学成为合作者,甚至于找教师进行共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有些已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主动走到还没完成的学生旁边,帮他们一起完成。让笔者感觉到这堂课不只有笔者一个老师,还有好多“小教师”出现。笔者在课堂上充当了一名指路者、帮助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而学生也可以成为一名“小教师”。看到有这样的学生,有这么多的“小老师”帮笔者,一堂课下来,笔者也就没有身心疲惫的感觉了,而且自己也非常有成就感。
(四)创造学生自学与实践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笔者“偷懒”的终身武器。现代教育提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给课堂教学带来极高的效率。在以往的教学里,笔者总是要求学生跟着老师做,然后依照老师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内容,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完成任务,但到下一节课,大部分学生又不会用了,他们以前只是机械地按老师的方法去做。曾经有一个伟人说过,站在巨人的臂上,容易摔下人,只有脚踏实地干才能站得稳。知识也是一样,只有通过自己学习、自己实践得出来的结果,才能牢牢记住。笔者每次上课前十分钟,给学生自己学习、实践,并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每组最后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报给组长,然后看全班是否有其他学生能解决。如果都不能再由老师帮助解决。这样老师就轻松好多了。
从最近一学年使用上述方法进行教学的情况来看,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不仅是在计算机基础课上,甚至在教一些动画制作时,也能非常容易上手。现在感觉教学负担减轻了,而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了。比如,四个非计算机专业班的计算机应用办公软件考证合格率平均达到85%以上。这在学校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其中主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对象,即同认识主体相对立的外部世界[1]。笔者在以上教学方法中,充分认识到,学生其实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创造条件并引导学生在一定环境下认识客体。当然,这个客体既包括教学内容本身,也包括学生所处的环境。
以上是计算机上机(实践)教学中笔者经常使用到的教学方法。而有时面对理论课教学时,这种方法就不那么有用了。所以,接下来,“组合式”教学方法又有新花招。
二、在故事中完成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
教书的幸福点在于当你去上一堂课时,学生还惦记着你上一次没讲完的内容,看着学生的求知欲,你的课堂在瞬间引向正题,老师的思绪及话题得到很好的开启,一堂课在老师的思绪飞扬中得到升华。讲完内容,接下来学生思考与做题,解答一些小疑惑,这堂课的时间差不多了。老师也开始为下节课做准备了,先开启下堂课的引子,当然是提一下开头,等待下节课再把详细情节解说清楚。这种教学模式是笔者偶然在上广告设计理论课时用到的,记得当时在讲某个设计标志时,突然想到的相对应的故事。也没有注意要到下课时间了,只觉得故事挺实用,就穿插进来讲,正在津津乐道地讲,学生听得正入神时,下课铃响了。考虑到故事还有好大部分没讲,所需时间要不少,不想耽误学生课间休息时间,笔者意犹未尽地结束了故事,下课了。
当下一次课到来时,学生居然一上课就提出接着上次课的内容快讲吧。看着学生怀着热切的心情来盼着上课。当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挺有效果以后,笔者也试图在别的课程或课堂上采用类似方法,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再后来,为了找到相关课程的内容,笔者不断看书,找资料,预备着各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不知不觉中,笔者的相关教学知识丰富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无意中得到改革了。学生也更愿意上这类略有故事情节的理论课了。
这里笔者主要是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其实,好奇心是动物处于对某事物全部或部分属性空白时,本能地想添加此事物的属性的内在心理。表现为对一些事物表示特别注意的情绪、喜欢探究不了解事物的心理状态、对怪诞的嗜好或热情等。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故事情节的“组合式”教法后,新的问题来了,有时自己讲得津津乐道,但学生却又不喜欢听了。怎么办呢?作为老师,与学生“斗智斗勇”的水平绝对是一流的。所以,接下来的新花招又有了。
三、猜测故事情节的互动教学
教师都知道,在理论教学中,如果一味地讲,而和学生没有互动的话,学生很难整节课都保持专注的精力。
专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堂注意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远远低于普通高中学生的50分钟以上的时间;并且,在理论课上,中职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一般只有15分钟左右[2]。
所以,教师上课如果讲解太多的理论,或只管讲知识,难免会有学生精力不集中。一旦精力不集中,势必会影响上课师生的情绪。这是教育工作者最不能忍受的。于是,笔者在教学课程内容时,加入引人入胜的相关教学内容的故事情节的同时,不断用设问的方式来让学生参与猜测下一情节是什么,当听着学生说出五花八门的答案时,笔者故作神秘地先把课程内容说一遍。然后装着吊胃口的样子问学生,是这个答案吗?经过排除包括课本知识在内的各种答案后,再把下一情节或结果告诉学生,并恭喜猜对的学生,同时给予精神奖励。接着按这套路把课程知识慢慢传授给学生,多少有种得意感。这种教学方法看似简单,但操作起来却也不容易。它要老师博学,还要老师善言,着实把老师的各种能力提高了。
其实,笔者在这里引入了互动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
笔者特别注意到在互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近些年来,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各类教学方式、方法、模式层出不穷,有时令人眼花缭乱,是否真的适用还未可知。但是,若教师能找到一种适合教师自己也合适所教学生的方法(多种方法的组合),则是最佳的。
参考文献:
[1]彭漪涟.逻辑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2:208.
[2]周斌,陈彦,熊萌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7(2):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