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抽象—空间意象—实践具象:习近平建设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三维辨识

2018-05-14 16:31朱文婷陈锡喜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马克思主义

朱文婷 陈锡喜

[摘 要]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在当代中国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要议题,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着眼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生态和实际矛盾,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阐明话语权理论旨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以诗词、俗语和比拟式的“小众话语”引领“大众意识”,形成了“理论抽象-空间意象-实践具象”立体思维指导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理论导向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意识形态话语权;21世纪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维度

[中图分类号] D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479(2018)01-0044-07

话语权是意识形态研究当中的重要议题,指代在多元意识形态竞争环境当中,利用话语确立阶级统治地位及其意识形态主流序列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作为其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凝练出一系列具有清晰逻辑理论、丰富内容覆盖和精准实践举措的思想理论和战略构想,形成了“理论抽象-空间意象-实践具象”立体思维指导下的话语权建设的三维辨识。

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知识谱系

从比较意识形态研究和思想发展史研究的视野来看,习近平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思维,当由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肇始。在阶级斗争激烈的十九世纪上半叶,马克思将意识形态视为有关特定阶级价值观的理论体系,语言作为意识形态的附属品,意在申明阶级的权力附加值,正所谓“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1](p161)。大体上,意识形态、语言、权力存在如下关联性规律:第一阶段,人类实践促使意识和语言产生,二者同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必然结果;第二阶段,交往实践划分不同阶级的意识形态,聚合形成相应阶级的共有语言;第三阶段,语言取得相对独立性,并通过语言与意识形态的统一体——话语的传播扩散,形成对阶级权力的拱卫效用。秉持马克思的思路,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葛兰西进一步创立“hegemony”(领导权/霸权)一词,使得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作用机理得以首次全景式地展现:在葛兰西看来,总体性的国家权力是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辩证统一,作为被统治一方的无产阶级即便不占有经济和政治优势,也能通过话语组织、利益表达和观点激辩,将自身意识形态改造成符合大众需求的“准确意识”[2](p124),以赢得同资产阶级的权力斗争。由此观之,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的必然产物,是阶级组织和优化意识形态、创设并传播自身话语以获取统治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个体与群体、制度与文化、权力与权利循环互动的当代环境下,建构与时代契合、于大众认同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日益彰显出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要意义。

中国历来重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其建设成果,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把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的总结和对意识形态现实问题的重视。截至目前,主流意识形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核心议题,先后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研究序列,又着眼价值共生和思潮争鸣的现状,提炼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全球治理能力等实际关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又在继承前代理论的基础上重审话语权议题,将其作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包含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理论思维。“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在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凝练意识形态思想。二是全局观念。“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4]要直面多层次、宽领域和多元化的全球环境,使得内外话语权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三是精准战略。“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5]要串联起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整个链条,用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措施提升话语权的建设实效。

综合上述三个基本特点,或可进一步概括出“逻辑抽象-空间意象-实践具象”三个维度,亦即习近平建设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立体思维。这是由于,话语权关涉意识形态的各要素和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各环节,借助顶层设计的立体思维能够更好地区分话语权建设层次,避免平面孤立思维可能带来的均质化后果。可以认为,立体思维彰显了习近平话语权战略的系统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为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崇高理想与现实导向统一、国内主导力与国际影响力共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逻辑抽象: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阐明话语权理论旨归

逻辑抽象是高于事物表层结构的概念模型,代表对事物本质规律的科学把握。为使主流意识形態顺应时代发展大势、肩负起延续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责任担当,习近平首先利用“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新概念引领意识形态工作新思维,并以理论自知、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建构起匡扶话语权的第一维度。

1.以立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知,提供创立“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条件

习近平在2016年5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6],并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7],使“21世纪马克思主义”伴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式出场。从概念关系上看,“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现实模板,并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理论来源、逻辑前提和实践形态。基于此,习近平首先申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涵,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

理论、历史和实践的三重逻辑表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契合中国民族需求的科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8]作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程的规律性呈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满足中国社会建设要求的现实向度,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特征,不论在理论渊源还是实践走向方面,都同科学社会主义有着一脉相承的逻辑关联。此外,在传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还针对当前社会矛盾建构起科学而稳定的解释系统,使自身既富含理论发展的创新型要素,又遵循历史前进的必然性逻辑。最终,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双重进路,都将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中获得统一。面对社会主义多阶段、多形态、多模式发展的客观事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面梳理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理论的内部机理,一面汲取着世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外部经验,表明中国将秉持唯物辩证的实践精神,主动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成果融入自身发展历程。可以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于理论内外逻辑的“整合性回顾”,直接促使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成为其理论思维的“开创性前瞻”,而后者之于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工程实施,无疑具有创新型“概念依托”和“理论指引”的重要意义。

2.以着眼时代变化和宏观视野的理论自觉,赋予“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实际可能

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习近平提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意在以反思性理论自觉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构性理论范式,促使主流意识形态的问题域从“当下中国”拓展至“未来世界”,在更为广阔的时空坐标中提升话语权建设实效。

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自觉,首先体现为引领时代潮流。习近平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进入21世纪,脑袋还停留在过去”[9]。中国既然能够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史,也应进一步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续写社会主义的500年发展史、扩写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实践史。为达到这一目的,主流意识形态将通过发展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获得思想指导,促使自身以理论历时性“圆融”和共时性“自洽”的姿态,始终居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前沿。其次,理论自觉体现为立足当代中国环境。现阶段,中国正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时代使命,正在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主流意识形态也将从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阐释的角度出发,自觉调整自身理论以符合指导国家发展进步、满足人民群众意愿的实践需要。最后,理论自觉还体现为顺应世界趋势。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持续推进的今天,若不能以开放外向的宏观视野审视本国理论,则将遁入狭隘的民族主义思维风险。为此习近平强调,中国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10],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争取自身发展。当前,主流意识形态正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逐步转入“世界化”视野,着力解决马克思主义如何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彰显优越性、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构建等世界性议题。可见,正是基于彻底的理论自觉,主流意识形态得以通过一种建构性方式参与现实,由此获得“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的当代出场形态,并在立足更广阔时空环境、着眼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当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维先导力、现实映射力与价值包容力。

3.以立足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的理论自信,使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成为必然选择

理论自信是建立在理论自知和自觉基础上的心理积淀,取决于理论的实际效用及其相对优势。习近平立足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阐明主流意识形态内蕴原创思维、实践路向和崇高价值,使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成为话语权建设的必然选择。

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充分证明,中国不仅实现了本国经济的稳健增长,也为促进世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复刻中国历史的“母版”,套用经典作家的“模板”,或是仿照国外现代化发展的“再版”、“翻版”所能成就,而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不竭动力,创设了理论自信的重要来源。在此基础上,比之其他派别理论的实践意义和价值品质,又将中国的理论自信进一步凸显:一方面,相较于正统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学、新马克思主义等侧重文本的同质性理论研究路向[1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则兼顾思想、学术和实践范畴,更易将自身价值理想和政策主张转化为行动方案,并在实践中彰显理论先进性和制度优越性;另一方面,相较于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以缓和本国矛盾、修补制度弊端为核心的异质性社会思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则将中国崛起与世界发展相结合,使在中国条件下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总结,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指导各国谋求公正合理发展的可行性参考,特别是中国对于和平崛起的庄严承诺,也显示出异于西方国家的崇高精神境界。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12]伴随着中国崛起,人类思想宝库必然会有中国理论的加入,后者则将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历史演进的逻辑、实践发展的自证和价值追求的谋划,使中国理论的“自信”转变为世界认可的“他信”,为主流意识形态谋求更高层次的话语权地位。

三、空间意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

作为耸立在经济基础上的“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内蕴一种高于物质生产过程的空间属性,它同客观环境作用形成的感受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13](p143)即意识形态的空间意象,主要发挥两重作用:一是为阶级赢得统治。特定阶级通过挤占其他阶级意识形态空间的方式获得支配权,这种方式构成“阶级斗争中最重要的武器”[14](p368)。二是扩大意识形态外部影响。不同疆域和领土上的国家将各自意识形态“相对意义”进行“绝对输出”,利用空间博弈掌握意识形态的异质性场所。正是对阶级权力的承载力和在空间分布上的广域性,空间意象成为以话语增益意识形态权力的重要维度。习近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大话语概念,便是典型的意识形态空间意象,构成了以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促动话语权建设的战略举措。

1.用“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结构,塑造内生空间意象

国家结构是建立在一定物质思想基础上的外部秩序,规定意识形态的话语内容并预设话语实践效果;话语则作为符合国家秩序的解释体系,导引并不断优化国家的结构格局。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调整的关键时期,由此引发的国家结构变动亟需主流意识形态予以阐释,而在此期间积累的社会矛盾,也要由公正合理的话语秩序予以回应和解决。习近平强调:宣传思想阵地如果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必须牢牢掌控意识形态主战场,树立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理念[15]——“阵地”、“战场”和“领土”正是意识形态空间思维的外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立足国家结构的内生空间意象布局,分为三个步骤:

一是整合意识形态话语。面对复杂的国家结构与相对零散的社会意识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运用包容和整合思维,既着眼社会群体的同质性诉求,又在其中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倾向性价值,由此形成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构成了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的话语初始。二是划定空间结构。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国家渐进重构,习近平提出要利用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16],这就以“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向度,划分出了界定核心价值观的“顶层结构”、实施核心价值观的“功能结构”和衡量核心价值观效能的“主体结构”,促使主流意识形态从“家国同构”的一元思维进入了“多元分层”的空间视野。三是以空间联动促动话语权提升。核心价值观意在统筹国家空间、平衡社会利益、规范个体行为,结构和内容相结合是其实践的基本思路:结构上,形成“一般-个别”的层次效应。核心价值观以“三个倡导”为话语依托,既注重国家、社会、公民价值的个性化需求,也倡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理念,确保了价值目标同国家结构的耦合。内容上,形成“部分-整体”的集群效应。“三个倡导”内含完备的概念体系和牵制型话语关系,其话语既各司其职又联动互通,促使国家的价值规划、社会的价值动员与公民的价值践履有机结合,有利于话语整体效能的发挥。可以认为,习近平是以核心价值观空间意象的层次性、交互性和融通性,创设了“人在社会、社会系国、国家为民”的价值观践履成果。

2.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新型国际关系,拓展外部空间意象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国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包含时间和空间两大范畴:时间上,主张各国顺应时代潮流,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空间上,超越民族国家的地理界限,营造以点带面、联动互通的网状战略格局。基于此,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以跨文化的价值融合促成超国界的空间联通,成为以外部空间意象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适用性模式。

习近平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7]为此,中国不仅倡导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更致力于促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价值融合。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将自身持有的意识形态全球观概括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的是创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良好外部环境;同时,中国又在自身理念中融入他国的合理关切,借助“人类命运”包容世界人民渴望共享发展机遇的憧憬和期待,实现了中国价值与世界价值的融合。其次是空间延展。为倡导“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发展理念,中国借用马克思创立的“共同体”思维,力促世界各国的多元和谐、力避各国因经济发展程度和制度环境差异带来的地缘博弈,使世界人民获得了从民族国家共同体、国与国双边共同体、区域内共同体直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阔发展空间。最后是制度设计。作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顶层设计,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营造“五位一体”的国际合作模式,包含以下要点:经济上谋求包容互惠前景,“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18];政治上建立平等互信关系,“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19];文化上促进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20];安全上坚持国际公道正义,“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营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21];生态上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同改善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生态挑战”[22]。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成了对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多维塑造和立体传播,成为以外部空间意象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载体。

四、实践具象:以“小众话语”引领“大众意识”

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逻辑抽象和空间意象,都将以实践具象为外显形式。为使主流意识形态彰显内容和形式上的独特品质、标注话语权建设的实际切入点,习近平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参照标准,创设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诗词、俗语和比拟三种标识性实践具象,达到了小众话语引领大众意识的话语权效果。

1.诗词是意识形态的精髓式浓缩和艺术化表达,通过文学语言负载意识形态意涵。习近平一面保留了中国传统诗词的审美意境和文学主题,一面在其中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性指向,形成了頗具文学底蕴和个人特色的诗词具象,主要发挥以下功能:一是以诗词解说中国战略。中国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练表达,其历程被概括为“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阐释了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为主流意识形态目标提供了具体承载。二是用诗词涵养中华文化。“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23],要通过学习诗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从中汲取思想精华并进行转化发展,使之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来源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滋养。三是用诗词塑造中国形象。“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24]中国的古典诗词兼具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和人类文明的共有基因,应当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融通中外”的话语表述,为中国传达“智者求同,愚者求异”的合作共赢思维,展现“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的兼容并包胸怀。

2.俗语是对群体风俗习惯的传承,是社会意识形式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接榫点。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25](p382),就是强调用通俗语言讲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使后者在口语化过程中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秉持这一思路,习近平侧重以内外兼修、平实通透的俗语具象逐步积淀话语权:一方面,利用中国民间俗语建立与群众的对话渠道,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规定和政策指令。如“天上不会掉馅饼”、“撸起袖子加油干”,既反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艰巨性,又以群众共知的生动语言擘画国家发展大势,激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热情。另一方面,援引其他国家的本土话语融入他国的文化圈层,在文化互鉴当中提升中国影响。如用阿拉伯谚语“独行快,众行远”类比“朋友多了路好走”,用津巴布韦谚语“一根柴火煮不熟萨杂”类比“众人拾柴火焰高”,巧妙地打破因历史和地域差异带来的中外文化隔阂,逐步提升他国对中国价值理念的接受度与认同感。

3.比拟是语言学中的惯用修辞,使主流意识形态借助类比和借喻投射到社会生活当中。习近平将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命题同丰富的比拟具象融合,精准阐释了治国理政之道,包含三大着力点:一是释疑解惑,将理论立场现实化。如以“鞋子”比喻一国发展道路,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又将以群众的普遍期待和广泛认可作为评价标准和奋斗目标。二是形象表达,把理想信念具体化。如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之喻,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之喻,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空气”之喻,都是利用具体可感的表达方式对接群众的话语体系,使群众感受到理论的可亲可信,进而建立对理论的坚定信仰。三是实践指向,使理论践履渠道化。如全面深化改革的啃“硬骨头”、涉“险滩”,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笼子”,全面从严治党的“打虎拍蝇”等等。这些与实际生活密切关联的比拟具象,使主流意识形态获得立足社会现实的履行渠道,并将以亲和的话语风格和坚定的战斗精神,在谋求话语权的实践道路上砥砺前行。

综上所述,习近平有关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新思维,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意在使当代马克思主义晋升为契合世界历史潮流的科学判断;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要以空间意象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运用诗词、俗语和比拟具象,促使主流意识形态彰显内容和形式上的独特品质。以上几点构成习近平话语权建设的“逻辑抽象-空间意象-实践具象”三个维度,体现了理论历时性、空间共时性和实践即时性的统一,有助于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不断开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新境界(附图)。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俞吾金等编.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0.

[4]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11-30.

[5]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

[6]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8] 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6.

[9]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5.

[10]习近平.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

[11]王鳳才;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四条路径及其评价[J].学术月刊,2011(02).

[1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13][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14][美]大卫·哈维.后现代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5]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0.

[1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17]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5.

[18]习近平出席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6-09-04.

[19]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N].人民日报,2017-05-15.

[20]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4.

[21]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N].人民日报,2017-05-15.

[22]习近平.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精神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N].人民日报,2016-04-06.

[23]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

[24]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

[2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马克思主义
画与理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话语权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