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差异角度探讨汉维比喻句的翻译

2018-05-14 10:51孟朵文欣洁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

孟朵 文欣洁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形式,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转换。比喻是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一个民族的比喻往往可以折射出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与价值取向,所以对比喻句的翻译成为翻译的难点。本文从汉维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比喻句的文化特点,分析汉维比喻句在互译过程中如何恰当地处理两种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文化差异;比喻句;翻译对比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语言同文化相互依存,也是文化的载体,如今翻译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对翻译的研究越来越注重文化的转换,所有翻译都是跨文化的交流。比喻是通过与本体事物本质不同而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来说明或显示本体事物,比喻的成立条件便是本体与喻体之间有某种相似点。比喻是汉维语文学作品中最常用的修辞方法,如何处理汉维比喻句中文化特色就成了翻译的难点,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恰当地处理两种文化差异。

二、汉维文化差异在比喻句中的体现

(一)人体部位喻体的比较

维汉民族所形成的历史文化的差异性,给翻译带来一定的难题。历史典故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特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国志》)、“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武王伐纣平话》)等。维语中的“appaq ?o?amni? yhiti ?m?s”(不是阿帕克霍加的施舍饭)喻指不是白吃白拿的。“bajni? e?idin k?mb???llni? mu?ti jaχ?i”(吃巴依的饭,不如挨穷人家的拳。比喻富人的光难沾,沾光要付出代价)等都来自一定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

在汉语中也有很多和人体部位相关的词语,如:喻指国家、政府的领导人,汉语用“首脑”表示,维语则用“ba?liq”。喻指小偷小摸,汉语用“三只手”,维语则翻译为“qoli?gri”(手弯)。比喻有胆量,汉语中用“胆大”来表示,维语则用“qap jyr?k”(心大)。比喻人生短促,应当趁有生之年积极行动,多去一些地方开阔眼界增加见闻,维语用“k?zy?ni? barda ??h?r k?r,?e?ni? barida g?? j?”(有眼就去游历,有牙就去吃肉)表达,汉语则用“男儿志在四方”来表达。这些例句都说明了维汉两民族在审美情趣和历史文化以及认知思维有明显差别。

(二)动物喻体的差别

因设喻语境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经验,因而同一喻体也会被赋予不同的喻意。如“asmandiki ?azni? ?orpisi?a nan?ilap jeji?”(天鵝在蓝天飞翔,想把馕泡进鹅汤)形容想象离奇,不切实际。汉语中则用“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又如“bir ?almida ikki paχt?k soquptu”(一个土块打落两只斑鸠),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方面的目的。汉语则用“一箭双雕”来表示。“tylkidin qutulup jolwasqa tutulu?.”(刚从狐狸手中逃走,就被老虎抓住),比喻刚从一个险境走出又陷入另一个险境,同汉语:刚出龙潭,又入虎穴。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维民族在地域环境、生产方式不同的情况下形成的两种不同认知文化观念。地域环境更是直接影响了维汉民族对于不同动物的喜厌心理。

(三)植物喻体的比较

两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差异较大,适宜生长的植物种类也不同。维吾尔民族地区常见的胡杨、雪莲、红柳、沙枣、白刺等植物汉民族聚居区罕有。而汉人喜爱的银杏、牡丹、竹子、梅花、荷花等植物维吾尔人也很陌生,因而在两种语言中用植物设喻的喻体差异很大。

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人只要有才能,就算他自己不说,别人也会仰慕追随他。“桃李满天下”则喻指培养的学生或后生很多,各地都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比喻得不到的时候,就说它不好。维语“tekini sori?i?? yzumni j?”(吃葡萄不要问葡萄从哪里来),比喻得到东西尽管享用,别问他的来源。体现了传统维吾尔族在为人处世方面不拘小节和对待生活积极乐观、及时行乐的态度。“anarni??lg? tik,?n?yrni k?lg?”(石榴树要种在沙滩,无花果要种在塘边)因为石榴耐旱,应种在干旱的地方,无花果潮湿,应种在水多的地方。维汉民族地域特征虽然不同,但对多数植物都是持喜爱态度的,这也是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反映。

(四)色彩喻体的比较

黑色在汉民族的印象里其象征义大多不佳。黑总是和坏的、邪恶、非法、灾难等意义联系在一起,如黑帮、黑道、黑势力、背黑锅等。而维吾尔人十分崇尚黑色,黑在维语中是“qara”,历史中西域的地方政权“喀拉汗王朝”意思是“伟大的王朝”。“qara”在古代维吾尔语中有“伟大”的含义。如:“qaraχan”(大可汗) “qara χo?a”(大和卓)。

在汉文化里,白色总是和死亡、恐惧相关。以“白”为语素的词语也多含贬义,“吃白饭”“白色恐怖”。以畜牧为主的维吾尔族人生活中多食“牛奶”“马奶”等白色食品,所以钟情白色,视“白色”为神圣、平安、幸福、顺利的标志。维语用“aqk??yl”(白心)表示善良。“aqjol bolsun”(祝你一路洁白)表示一路顺风、一路平安。“aqsu”(阿克苏,地名)喻意纯洁的水。

(五)自然环境喻体的比较

汉民族先民生活的地区盛产竹子,汉人的衣食住行便同竹产生了密切联系。在创造成语时,竹便自然而然地引起了汉民族的丰富联想。维吾尔民族生活在相对干旱的地区,戈壁、沙漠、草原所占的比例相当大。这也形成了维吾尔族珍爱树木,节约水源的习惯。如“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副竹子的形象,后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qum?a m?hyr basqand?k”(沙滩上盖图章),比喻做事荒唐,毫无根据,汉语用“无稽之谈”表示。“qum ?e??klim?k”(沙子开花),比喻事情非常罕见或极难实现,汉语则用“铁树开花”表达。“?amal ?iqmisa d?r?χ li??imajdu”(如果不刮风,树就不会摇晃),比喻事情发生总会有原因,汉语用“无风不起浪”表示。这些熟语无不折射出维汉民族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六)宗教词汇喻体的比较

汉维两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反映的宗教文化也不同。表现在对崇拜、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三大宗教,对汉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借花献佛”(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与道教的神仙故事在民间流传有密切关系)。

维吾尔族信仰的是伊斯兰教,从维吾尔语中可以折射出浓厚的伊斯兰教文化。比如“jiraqtiki molla ras molla ,jiqindiki molla jal?an molla”(身边的毛拉是应时的毛拉,外来的毛拉才是大毛拉),比喻不重视身边有知识、有本领的人,意为外面来的人更有本领,同汉语:外来的和尚好念经。“quran birχil t?psiri mi? χil”(古兰经只有一种,而解释却有千种)汉语用“一个和尚一本经”表示。这些谚语无不渗透着伊斯兰文化浓厚的宗教色彩。

二、结语

语言既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正是由于各民族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汉维比喻句存在不对应现象。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汉维比喻句的文化内涵与差异,这样才能翻译出读者更能理解和接受、表达更精准的文章,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两个民族的不同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汉维比喻词语的深刻含义,使跨文化交际更有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

[2]斯迪克江·伊布拉音.现代维吾尔语中的比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史震天.汉维比喻性词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J].语言与翻译,2003(1).

[4]刘重德.再论文化、语言与翻译[J].外国语,2002(4).

[5]李少平.从汉维比喻看民族文化差异[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5).

[6]王丽君.汉维比喻的对比及不同的文化蕴含[J].语言与翻译,2003(1).

作者简介:孟朵(1991-),女,安徽宿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汉维翻译理论与研究;文欣洁(1991-),女,新疆库尔勒人,研究生,主要从事汉维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和解决方案
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