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借以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视阈下的异质文化差异与冲突的角度对小说中的主人公婚恋,家庭教育以及职业规划三方面进行深度的文本解读,揭示了中美两种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碰撞与冲突,两种异质文化差异下的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映射在跨族裔婚姻家庭中的各个方面,以及不同价值观的跨文化交际冲突有缓和的趋势,文化的适应性也有融合的趋势。
关键词:异质文化差异;集体主义;个体主义;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
小说《无声告白》是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小说处女作,2014年6月出版并得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最佳图书、《学校图书馆期刊》年度最佳图书、《赫芬顿邮报》年度最佳图书、《纽约时报书评》年度百佳图书等殊荣,伍绮诗本人也被誉为可与谭恩美相比肩的华裔新秀。小说《无声告白》立足于“华裔美国人”双重身份,用文学的方式道出了华裔族群在文化混杂空间里所遭遇的文化冲突。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在其代表作《文化的定位》中提出混杂性概念,他认为“杂合化 ”是不同种族、种群、意识形态、文化和语言互相混合的过程,它表现出了所有存在于被歧视与被压迫场所中的必然变形和置换。小说《无声告白》描写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名出生于加州的华裔教授詹姆斯与一位出生并成长与弗吉尼亚州的白人女性玛丽琳所构建的跨族裔婚姻家庭里发生悲剧故事:伍绮诗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小说一开始以家中大女儿莉迪亚,这个父母眼中唯一的珍寶之死为伏笔,逐渐将读者引入到这个看似表面和谐美满的跨族裔婚姻家庭的全貌,由莉迪亚之死过渡到对詹姆斯和玛丽琳的相识相恋并走向婚姻的回顾,字里行间渗透出的两人迥异的中美文化的家庭背景,通过对玛丽琳出走、詹姆斯出轨、莉迪亚坠湖等情节的细致描述,逐渐梳理出来这个具有异质文化差异的家庭的真正面目:亲情的疏离,夫妻的背离,以及每个家庭成员潜藏在心底却又无法宣之于口的无声告白。
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由荷兰的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一个框架。他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下人们共同拥有的心理程序,能将一群人与其他人区分开来。霍夫斯泰德认为其中价值观的冲突主要可分为:权力距离、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五类。本文将着重从华裔作家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中男女主人公詹姆斯与玛丽琳的跨族裔婚姻分析为切入口,通过文本解读其中最大的文化冲突,即“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异质文化差异与冲突。
一、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集体主义社会指的是人们从出生起就融入到强大而紧密的内群体当中,这个群体为人们提供终生的保护以换取们对于这个群体的绝对忠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取向一直是祖辈沿袭的传统思想,这也使得中国人的言行都受到这种价值取向的引导与制约。集体主义指的是一种紧密的社会结构,集体主义者推崇成员之间的和谐,个人情感服从团队集体利益,保全面子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至关重要。集体主义强调每个人的相互依存的哲学,政治,宗教,经济或社会观点。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信仰“大同”的理念,逐渐演变为现在的集体主义,体现着“和”这一文化理念。集体主义者将自己看为群体中的一员,与他人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脱离他人二存在。个人属于某一个群体,如果找不到“组织”,便会产生十分强烈的失落感,会找不到自己。而且他人对于自己的评价会经常被视为验证自己对于自我的定义和评价。
个人主义指的是一种松散的社会结构。重视个人主义的文化倾向于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非常松散地结成社会关系网,并极大关注自尊。对本人的职业和个人酬劳尤为重视。西方的文化是多元的,强调个体发展,体现为个人主义。相认的自我中心意识和强烈的独立意识就是他们抢到多元论的体现,是西方人重视十五发展变化和多样性的体现。他们往往是依靠自己的能力谋求生存,他们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并有赖于他们的个人能力,因此,这更有利于他们独特特质和个性的发展,构成了西方多元化的要素。
二、《无声告白》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在婚恋中的体现
《无声告白》中詹姆斯与玛丽琳之间最大的文化冲突在两人相恋及走入婚姻的过程中得以凸显的淋漓尽致。当潜意识里的东方文化遇上骨子里的西方文化,异质相吸促成了这段跨族裔婚姻。当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在哈佛大学的历史课课堂上初遇时,他们在彼此身上看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当时当刻,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那就是,她想要这个男人。她的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在说:“他明白什么叫作与众不同。”而詹姆斯是永远不会告诉玛丽琳,他永远都不会承认的是:他对于她的未曾注意到和没有认出。在他眼中,玛丽琳虽说是个漂亮白皙的平凡女孩,但缺乏明显的特点。“然而,尽管他永远都不会彻底意识到这一点,这正是他爱上她的最初原因,因为她能够完美地融合入人群,因为她看上去是那么的普通和自然。”詹姆斯极其渴望想要融入人群,而玛丽琳却要与众不同。
詹姆斯虽然出生在加州,但他从未真正的觉得在这片土地找到归属感。他的父亲顶着假名来到了加州,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中,他和其他华人移民及其后代一样,他们努力的融入人群,极力地避免与众不同。即便是在哈佛大学读了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之后,这种境况也丝毫未曾改变过,直到白人女孩玛丽琳的出现。玛丽琳的示爱使得詹姆斯恍然觉得“是美利坚这个国家对他敞开了怀抱”,他继而陷入诚惶诚恐的境地。希冀能够借助和白人姑娘玛丽琳的婚姻融入白人社群。而玛丽琳则在华裔教授詹姆斯的身上看到了与众不同的特质,玛丽琳认为“他明白什么叫做与众不同”。就这样,骨子里潜藏着东方文化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詹姆斯和拥有西方文化成长背景的个人主义的玛丽琳构建了跨种族混血家庭,也为日后这两种中西文化中不同价值观念必然会产生出的碰撞和冲突埋下了深深的伏笔。在家里表面的夫唱妇随、琴瑟和鸣的婚姻之下,实际上已是暗流涌动,掩藏着巨大的认知和文化的分歧在日后的流年岁月里可能随时随处呼之欲出。
小说的结尾,玛丽琳因着詹姆斯的出轨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之后离开了家,但在回忆与思考中明白了生活的裂缝还可以修补,一切都还不算太晚。跨种族的冲突可以说是玛丽琳与丈夫詹姆斯之间所有矛盾的根源。正是这样两种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冲突导致了这个婚姻甚至是这个家庭的悲剧。但这并不是故事的最终结局。由此可见,尽管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中美文化价值观在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中存在着差异与冲突,但在经历了时间的沉淀之后,不同价值观的跨文化交际冲突有缓和的趋势,文化的适应性也有融合的趋势。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当摒弃文化中心主义的倾向,提高文化的包容性,实现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理解共通。
参考文献
[1]王俊霞.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2):75.
[2]陈若璇,曾庆香.文化维度视角下的中国话语表达[J].符号与传媒2016(1):175.
[3]伍绮诗.无声告白[M].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高建红(1977.11-),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讲师,从事英语语言及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