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文化自信在中职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

2018-05-14 08:59刘婷
北方音乐 2018年21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

刘婷

【摘要】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中华民族就不会有伟大的复兴”。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文化教育的发展方向后,如何在新时期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历史性跨越,就成为摆在中职教育工作者们面前的一项课题。本文针对此问题,从如何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通过民族声乐教育这个有效载体,对学生加强民族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使其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进行阐述,对指导中职学校声乐教学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关键词】文化自信;民族声乐教学;渗透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加强文化自信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关键词。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中华民族就不会有伟大复兴”。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更基本、更广泛、更深层。文化自信是最基本的自信。可以说,文化自信处于一个基本的位置。为什么要培养这么高的文化自信?笔者认为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力。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的。之所以能够增强文化自信,首先是基于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历史上,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强大,往往也预示着它的文化更加繁荣。

第二、先进的文化理念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动力之一。正如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所说的那样,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文化自信为文化乃至民族复兴的动力,深刻地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和逻辑。

第三,加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文化繁荣。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孕育出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党的先进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人民群众,都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所在。

在尊重历史,保持对传统优秀文化清醒认识的今天,文化教育如何在新时期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历史性跨越,就成为中职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亿万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越发强调学生民族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升。民族声乐教育对于在中职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是一个有效的载体,将其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对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一、必须立足于民族审美

民族声乐是以民族语言为素材,从而表现民族音乐的风格。是一种表达民族情感的艺术形式。民族声乐作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在我国的发展受到音乐界的广泛关注。中等职业学校是声乐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要重视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效促进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民族声乐人才。

二、必须实现多样化发展

民族声乐,指的是在特定的地域,生活及经济环境中造出着相同的心理情感及经济生活的人们,借助声音这一特殊的媒介呈现具有地方人文特色的现实生活或抒发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民歌是一种综合的、完整的地方民间艺术。是由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和口头传播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是一种“原味”的民歌,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民歌的完全继承和科学发展,是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对保存、发掘、弘扬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具有历史意义。中等艺术学校作为人类文化的习俗场所,有效利用自身优势,开发和利用地方音乐,将民歌引入声乐教学,在多元化办学层次和类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并逐步走向成熟。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社会发展的民族声乐可持续发展途径。

无论古今,戏曲艺术都始终自觉担当着惩恶劝善、激浊扬清的社会责任。戏曲艺术之于中华文化,其植根也深,其涵蕴也厚。戏曲渊源有自,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造就了"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艺术特质,也是当下全球化背景下,在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进程中,闪耀在国际舞台上的隽永流光、独具魅力的中国名片。在学校声乐课当中,适当引入中国戏曲的演唱,将戏曲的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等表演技巧运用到舞台表演当中,搓磨功夫,百炼始成,也是对学生传统技艺学习的提升。戏曲长于在轻歌曼舞中展现历史故事,广播中华美德,演讲人生哲理,明辨善恶是非,给人以身心愉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化受众。所谓风行草偃、化行天下,正是戏曲参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独特之处。

随着新中国的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很多中等艺术学校把中国歌剧声乐的相关曲目作为声乐教学中必修课,既丰富了声乐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形式,又提升了学生们的专业素养。并且,戏曲剧目是中国声乐的一种特殊形式,早已经成为我国声乐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曲目。如《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奉献》《啊!我的虎子哥》等经典歌剧曲目已经成为中职学生升学或比赛必唱曲目。所以,这就要求从事声乐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嗓音条件和学识水平,来选取不同的歌剧作品进行教学。

三、要编纂适合学生用的民族声乐校本教材

调整学校使用的教材。中等艺术职业学校使用的教材大多是乐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没有将古典视听材料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很难听到或模仿,很难形成声音的基本概念。因此,在选择教材时,要摆脱音乐的局限性,在校本教材中增加大量的古典音像教材和图画教材。要丰富理论教材。理论教材应包括人声学原理、发声器官结构、发声器官的表现以及表现不同审美观念和风格的演唱方法。可以是基本的演唱方法或特有的演唱方法。还应当介绍二度创作的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歌曲的创作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从视觉、听觉、感性和理性等方面吸收全面的营养。

四、丰富民族声乐教学方法

(一)以历史背景介绍与民族声乐作品赏析相结合

音樂教师应根据中职生的年龄特点和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进行声乐教学。不同时期的民族声乐作品背景介绍使学生在赏析作品的同时,了解我们历史上的事件和相关的历史背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注重音乐所表现的情感和内容的同时,能够深刻地理解不同时代的民歌背景以及背景条件下民歌创作所体现的民族精神。通过学习民族声乐作品,可以将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传递到我国新时期的专业技术人才中,为我国培养优秀的、具有民族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二)以模仿体验为主

声乐学习就是以模仿为主的。以前在没有音频和视频可以借用的条件下,学习演唱都是口传身授。所以,民族声乐教学除了注重民族精神的培养外,还具有培养学生良好音乐兴趣的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借助易学、易唱、地域性强的民族歌曲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爱好。通过从浅入深的模仿经验和学习歌唱的方法,使学生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特征、中国不同地理条件的地域风格、歌曲形式和音乐类型,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当他们初步建立起良好自信心、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后,就能够放松自己的情绪,用民族音乐来培养自己的情感,缓解紧张情绪,促进良好人格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

(三)以民族音乐律动与神韵

中国民族音乐离不开舞蹈的形式。在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中,在音乐节奏和精神的表达上,音乐与舞蹈的有机结合可以反映不同地区的音乐特点,音乐教师应以音乐节奏为民族音乐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对民族音乐节奏和韵律的理解,区别不同民族音乐的特点,了解我国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音乐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辨别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利用音乐的韵律和魅力,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的音乐喜好,培养良好的音乐素养。

(四)以游戏化促欣赏能力

通过音乐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欣赏声乐作品的能力。例如在欣赏《大中国》一曲时,可以将本地的民族声乐歌曲介绍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在分析这首歌的歌词及歌曲的创作背景时,可以分组分拍进行练唱也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游戏让学生分段表演唱法,类似的民歌被引用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和音乐欣赏。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民族音乐教学的开展关系到中职生美育素养的培养,关系到中职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培养。通过不同历史背景下、不同地域民族声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责任感,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奠定基础,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培养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韩萍.如何建构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教学[J].民族艺术研究,2010(05):165-168.

[2]鄢丽娟.多元化民族声乐教学模式的构建[J].艺海, 2009(06):109-110.

[3]张端.析高校民族声乐的演唱教学策略[J].北方音乐, 2017(07):117.

[4]江雪莹.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民族音乐的教学[J].读与写,2016(07):335.

[5]沈德鹏.中国民族歌剧实践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J].音乐生活,2016(04):86-87.

[6]孟佳.浅谈中职音乐课教学[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4):151-152.

[7]张波.中职音乐教学中实施“四步”教学法的探讨[J].遼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2):59.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民族文化创新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BYS024)。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三喻
为何要坚持“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网络文学 很有“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