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明宇
【摘要】弗朗茨舒伯特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被誉为“歌曲之王”。他对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后世声乐艺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声乐套曲《冬之旅》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晚安》是《冬之旅》的第一首作品。本文从音乐特征、调式调性及情感处理几方面探讨其演唱特征。
【关键词】声乐套曲《晚安》;音乐特征;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舒伯特生平及《晚安》情节简介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奥地利作曲家,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大约写了一千多首不同形式与体裁的作品,其中歌曲就有六百多首,因此,也被称为“歌曲之王”。
舒伯特生活在19世纪上半页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动荡时期,他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极其不满。其性格淳朴、善良,然而上天却和他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从未善待过他,虽为小学校长的儿子,仍然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并尝尽了失恋的痛苦。因此,孕育了舒伯特忧郁抒情性的音乐诗人气质,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带有悲情、消极的情绪,表达了他在现实生活的绝望,也暗藏着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声乐套曲《冬之旅》。
《晚安》是舒伯特1827年创作的声乐套曲《冬之旅》的第一首作品,歌词选自威廉·缪勒的诗歌,讲述了一个绝望的流浪者在寒冬的草地上漫无目地、独自流浪的心酸故事。是整部套曲的第一首,显得尤为特别,奠定了整部声乐套曲阴暗晦涩的基调。这首歌曲作为一整套声乐套曲的引子,拉开了一个孤独的流浪汉在大雪迷漫的冬夜开始漫长而痛苦旅行的序幕,整个歌曲充满了悲凉的感情色彩。然而即使命运如此安排,也未让主人公产生怨恨,透过那绝望而无奈的感伤,我们似乎看到了在作者舒伯特心底深处保留着的一份至纯至爱。
一切都已过去:“这都是命运的安排,爱情会改变”。主人公无力抗争,只有选择远走他乡,继续流浪。尽管如此,对于变心的爱人,他依然“不愿惊醒你的梦,让你静静安眠”。在临走的前夜,悄悄的在姑娘家门口,写下“晚安”,让她知道“我曾把你怀念”。命运是残酷的,爱情是无望的,旋律是悲凉凄婉的。被遗弃的流浪汉的绝望和受伤害的自尊心在整首曲子里表现得淋滴尽致。
二、舒伯特艺术歌曲《晚安》的音乐特征
音乐特征包括曲式结构、调式调性、节奏节拍及旋律特点、伴奏织体等方面。以下将从《晚安》的曲式结构、段落及乐句分析、调式调性伴奏织体特点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单三部曲式的分节歌
《晚安》是一首分节歌,歌词分为4段,乐曲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一、第二段歌词是完全重复的相同旋律,所以划分为一个整体,为歌曲的第一部分。第三、四段歌词略有变化,所以各自成为一部分,分别为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二)段落结构分析
1.小调色彩的一、二段
1—33小节为一第部分,前奏采用六小节的部分声乐旋律作为引子。该段旋律为弱起小节,d小调。在第六小节处,结束于d小调的属和声。引子之后,声乐演唱在第七小节后拍弱位进入。这个乐段由六句构成,每个乐句都包含四个小节。第四句到第五句间,当声乐声部得以间歇时,钢琴织体仍在延续。这部分承担着调性转换功能,在此,運用三度关系调转调,相当便利。紧接着,在25小节处,乐思进入再现阶段,显然,这是动力再现,由一对叠句构成,基本以和弦分解的形式来组织旋律。最终,落在d小调主和声上,得以闭合性终止。
33小节—70小节为整首歌曲的第二部分,这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重复,节奏、旋律大致相同,只是在力度上面加强了。还是d小调的和声色彩音二八节奏的伴奏音型,旋律组织方面有一些变化。
2.小调色彩的第三段
65小节—105小节为第三部分,这是第一部分的变奏。在此,乐曲转到同名大调——D大调上呈示,但在乐曲终止处,却又回归到d小调。如此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主人公”对爱的无限深情。这部分不是严格的移调,乐段中的第一、二乐句基本是在同一音位上进行,只是改变调号,以至于改变旋律中音级的倾向,而中部则相应地将旋律变换到D大调进行了。再现部分与第一、二乐句的方式相同。
(二)调式调性
1.d小调赋予乐曲暗淡、忧郁的特质
这首歌曲的旋律主要是采用和声小调,给人一种压抑、暗淡的情绪。声乐部分的旋律基本上采用由高音到低音连续下行音调进行,d小调是贯穿乐曲的基本调性。赋予乐曲以暗淡、忧郁的特质。描绘出流浪汉那茫然的矛盾的内心世界。
2.转为大调开阔、明朗的色彩
阴暗的情绪并不是乐曲的全部,在流浪汉的那片天空底下,始终会有绚丽的令人产生美好遐想的事物,这正如乐曲中出现的那一个个具有大调性色彩的乐句,乐思临时转向F大调与降B大调,后来,整个乐思在D大调上呈示,但,最终,他还是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心中的爱人,独自奔走他乡。音乐又处于小调性的色彩之中。
3.伴奏织体合唱式的形态
乐曲中的钢琴织体以合唱式为形态,大多是旋律的和声支撑而存在的,每个乐段的第一、二乐句和声相对清晰,音响更为纯净。三、四乐句加入了副属和弦,和声节奏加密,增添了乐曲色彩的丰富性。
中部与再现部分的钢琴织体形态有些区别。中部中的钢琴声部纯粹就是作为丰富乐曲的和声效果,完全陪衬性的。而再现中出现了一种主调性的织体,低音区变得更为浑厚,声部排列相对密集,高音区则有一支小二度音域的嚎叫般的音响,仿佛给人描壮出流浪汉内心那凄惨、悲凉的心境。
三、舒伯特艺术歌曲《晚安》的演唱分析
舒伯特艺术歌曲大多以德文诗词为脚本,因此他对于诗歌的韵律在音乐中尤为重视,在他的音乐创作中细致精巧的将音乐语言与文学诗词有机融合,升华了文学作品的意境和情感,也使歌曲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一)把握悲伤凄凉的情绪基调
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应注意到整首歌曲的情绪基调是悲伤和凄凉的。随着前奏的钢琴伴奏结束,演唱者的情绪马上就要投入进来,一定要融入到一副冬夜凄苦孤独旅行的画面中来。在起音时,一定要防止气息的提起而导致声音僵硬,这是因为歌曲的起句第一个音是全曲的最高音,也是全曲的关键音,要把唱第一个音的正确声音感觉贯穿全曲中,要在同一个感觉、同一个状态上歌唱,声音线条不能断。
当要表现流浪者回想起“美丽的五月”这一时刻,旋律为F大调,显现出明朗,似乎融进一种瞬间美好幸福的回忆之中。紧接着第二十小节至二十三小节旋律又上行移至降B大调上,同时旋律线也随之而提高,相应地,演唱这两句应注意内心情绪的把握与语气的运用,这里情绪应是明朗中包含有动情的因素,语气也是温暖而甜美的。同时要注意这两句虽然起句都是后半拍,但两句之间给人感觉应是一气呵成的。“但如今世界多凄凉,”为了表现悲伤,舒伯特运用了旋律小调,演唱时的情绪要有点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体现在音量上。
(二)高潮的情感变化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高潮段。尽管是采用与前面部分相类似的材料,但在此,可以体会到一种以改变调号为方式的不同的音响效果。明朗的大调似乎给人一种豁亮的、顿然开朗的感觉。虽然,在此,只是以一种微弱的、甚至害怕驚醒爱人那甜美梦境的轻柔的音响,但已足以产生强悍的感染力。而中部的出现,熟悉的音调再度响起,顿时将人们带入往昔那尘封的记忆之中,流浪汉将昔日爱人深埋在心中,时常还会追忆她,怀念她。现部分又是采用变更调号的方式,有所不同的是,临时改变了曲调的音程关系,原来黯淡的小调色彩荡然无存。取代之的是明亮的二级大三和弦,也可以认为是副属和弦的运用,本身就丰富了乐曲的色彩。但最终乐曲还是收束于小调上,渐渐地,乐曲的氛围趋于淡薄、深远,而人的内心也趋于暂时的平和与静寂。
(三)尾声音调的特殊处理
在结束句中,舒伯特让属音上行越过主音,并在主音的上方构成一个小三度,然后再下行,最后回到主音上。他运用这种手法其目的是想表现一种变化了的、没有结果的过程;剧烈的痛苦但又无法去反抗的命运;爱恨交织最终选择原谅的情感;心情就像起伏的音符,虽然“如今世界多凄凉”,但是“为什么不愿离开,为什么还留恋”……爱之而不得,弃之不甘,责之不忍。
结束句:
dich hab ich ge-dacht.
我 曾把 你 留 恋。
四、结束语
舒伯特艺术歌曲代表了德奥艺术歌曲的巅峰,他以高超的音乐才华使音乐不再成为诗词的背景而是与诗词并驾齐驱,相互辉映,给了艺术歌曲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与独特的魅力。无论是从创作技法还是从内容上都独具匠心,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歌唱性与极高的艺术价值,为艺术歌曲的发展提供了一各更广阔的空间。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在很多声乐教材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还展现了德奥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演唱其作品能够提高演唱能力与艺术修养。《晚安》这首作品是声乐套曲的代表作,展现了舒伯特艺术歌曲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与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因此,艺术歌曲《晚安》的演唱研究是很有意义的,能够让我们去领悟浪漫主义艺术歌曲中富有的深刻意义与情感,为今后的音乐学习提供必要的参考价值与指导。
参考文献
[1]白华.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D].太原:山西大学,2013 (05).
[2]岳雷.舒伯特艺术歌曲的艺术表现和审美内涵[D].济南:山东大学,2008(03).
[3]宋志军.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认识与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07(05).
[4]张梅.论舒柏特艺术歌曲的特色[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4(06).
[5]秦晓燕.德国早期艺术歌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2(01).
[6]刘蓉慧,影响舒柏特艺术歌曲创作的几个主要因素[J].人民音乐,19970.
[7]刘也愚.艺术歌曲的体裁界定及其艺术特征[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0(02).
[8]沈峻弘.舒伯特艺术歌曲演唱风格之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