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世玉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谈“作文”色变,害怕进行作文写作。因此,如何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于作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成为每个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 键 词]初中作文;教学方法;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5-8854(2018)07-0095-0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作为最能体现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和思想情况的作文逐渐被人关注,引起了更多的重视,但是,在很多地方,作文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成为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作者经过思考,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设法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才有可能让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和学习写作上来。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妨利用一些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让他们主动投身到写作上来。
例如,在教授完七年级下册曹操的《观沧海》之后,我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在你们眼中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的学生说:“曹操是一个坏人,因为他杀了华佗。”有的学生说:“他是个英雄,因为只有胸怀天下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大气的诗词。”由于大家观点不同,各执一词,所以很快就争吵起来。看到这样的情况,我拍了下手,示意大家安静,接着要求学生自行查阅关于曹操的相关史料,看看曹操是不是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并写一篇关于曹操的文章。由于学生始终对自己的观点坚信无疑,于是为了证明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查找了很多的相关资料,力图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并且在文章中也用词激烈,犹如交战一般,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激情和灵感。这样的引导方式,不仅让学生感到写作的快乐,提高了他们创作的欲望,还让他们明白了写作的意义,加强了他们对作文的认识。
二、善于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在日常写作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利用各种手段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且将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当作以后写作的素材。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记录自己的一天,如在上学路上遇到了什么人,这人的穿着、神态、语言都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别的,或者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事情是因为什么原因发生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以及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或者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周围的人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他们都有什么外在的表现等等。这些都可以记录下来,当作以后自己写作的素材。
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如对比法、联想法等等,让学生利用这些方法观察,积累素材。比如,对于人物的观察,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列表法,让学生将被观察者的姓名、观察时间以及穿着、习惯动作等等做一个详细的表格,严格按照表格所列观察。并且在观察完毕之后,还要对不同的人进行对比,看看都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思考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三、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提高写作水平
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如对于那些才思敏捷、文章活泼但是缺乏实际内容和深度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推荐一些名著或者批判性的文章,以此来让他们沉淀自己的思想,写出有深度、有广度的文章,而对于那些文笔稍差、词不达意、基础不好的学生,教师要侧重于一些优美散文和游记的推荐,让他们在感受这些文字美好的同时能够积累词汇,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至于那些不喜欢作文,每次感觉无话可写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看一下叙事类的故事书或者思维扩展的文章,以此来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促进他们思维的开阔。
四、积极进行总结,促进学生交流
除了鼓励学生要读书、读好书之外,教师还要定期举办一些作文比赛和读书大赛,利用比赛的手段,激发他们对作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段名人演讲或者影视片段,让学生就演讲的内容和片段进行赏析,并用文字表述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在表述完毕后,大家还要互相评判,看看谁写的最好,谁的理解更深,以及谁有独到的见解。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优秀的写作范文,让学生阅读和评价,看看这篇文章到底有什么好以及好在哪里。
另外,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作文评改,在肯定他们优秀之处以外,还要给他们提出修改的意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范文,促进他们作文水平的提升。比如,对于一些开头平淡、没有任何特色的文章,教师就要指出其中的不足,并且为他提供同类型的、开头很有新意的文章。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写作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阅读一些提升写作水平的书籍,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他们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琼.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24).
[2]李菊连.谈初中语文作文课堂教学的“实”与“活”[J].西部素质教育,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