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建
摘 要 调查研究了试验地南繁青稞(云南元谋)蚜虫种类、蚜虫群体数量、温湿度以及肥水条件与黄矮病发病的关系。结果表明:蚜虫种类主要有禾谷缢管芽、麦长管蚜和麦无网长管蚜。蚜虫群体数量与黄矮病发病程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高温干旱条件下青稞黄矮病发病严重。肥水条件好的地块,青稞黄矮病发病较轻。
关键词 青稞;南繁;黄矮病;蚜虫
中图分类号:S435.19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009
青稞是西藏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黄矮病在西藏常有发生,感病后,造成青稞严重减产。我所从1990年开始在云南元谋南繁加代,种植青稞、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在多个年份,田间都有黄矮病发生,尤其是在2013年,我所在新开土地上种植,实验地周围杂草较多,黄矮病十分严重,所有南繁加代青稞都不同程度感病,部分青稞绝收,这对南繁加代工作影响很大,造成部分加代材料丢失,部分品种品系不能及时收获种源。对青稞黄矮病开展调查研究,并形成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是对青稞南繁加代工作的有力保障。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时间
2016年11—12月。
1.2 蚜虫种类调查
黄矮病属于病毒病害,蚜虫是传播麦类作物黄矮病的重要媒介。因此,本研究在青稞南繁加代试验地田间进行多点取样,采样鉴定蚜虫种类,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制订防治措施。
1.3 换季田间杂草寄居蚜虫数量与黄矮病发病关系研究
调查各个试验地周边杂草及蚜虫数量情况,调查试验地发病程度。
1.4 蚜虫群体数量与黄矮病发病关系
拔节期前后,田间五点取样,调查田间百株蚜量及蚜株率。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讨论其与黄矮病发病级数关系。发病级数参照梅红等的分类方法[1],如表1。
1.5 温湿度与黄矮病发病关系
根据历年温湿度记载和黄矮病发病程度,分析温湿度与黄矮病发病关系。
1.6 水肥条件与黄矮病发病关系
调查水肥条件不同的田地百株蚜量和蚜株率以及发病情况,并对发病青稞及周围喷施氨基酸叶面肥,继续观察黄矮病发病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南繁青稞黄矮病传毒蚜虫种类
通过对试验地南繁加代青稞蚜虫取样鉴定,发现了禾谷缢芽、麦长管蚜和麦无网长管蚜等,禾谷缢芽为优势种,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有研究表明,传播青稞黄矮病病毒的蚜虫种类主要有麦二叉蚜、麦长管蚜、麦无网长管蚜、禾谷缢蚜。各个地区传播黄矮病病毒的优势种各有不同,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北方地区麦二叉蚜传毒较多,而云南地区禾谷缢芽多为优势种。
2.2 换季田间杂草寄居蚜虫数量与黄矮病发病关系
农作物南繁加代播种时,气温较高,有利于蚜虫生存。夏季作物收割后,蚜虫寄居在周边杂草及其他作物上,等南繁加代作物播种后,逐步迁移到南繁加代作物上,并大量繁殖,其数量远远大于春季迁移的数量,这是南繁加代作物黄矮病大量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调查了5个试验田播种前周边杂草寄居蚜虫数量和南繁加代黄矮病发病级数,结果见表2。
相关分析表明,黄矮病的发病级数与周边杂草寄居蚜虫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2.3 蚜虫群体数量与黄矮病发病关系
分析百株蚜量和黄矮病发病等级的关系(见表3),发现百株蚜量和发病等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865。即毒源数量直接影响着黄矮病发病程度。对二者进行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建立线性回归模型为y=0.001 4x+2.995 5。
分析蚜株率和黄矮病发病等级的关系(见表3),发现蚜株率和发病等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857。即蚜虫在田间的分布也直接影响着黄矮病的发病程度。单因素线性回归模型:
y=0.202 4x+1.073。
陈红对小麦黄矮病预测模型研究表明,黄矮病与蚜虫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可以通过蚜虫数量对黄矮病发病程度进行预测[2]。
2.4 温湿度与黄矮病发病关系
据试验记载:2013年试验地青稞全生育期平均温度为18.2 ℃,黄矮病发生面积85%,百株蚜量4 000头以上,青稞减产80%;2014试验地平均温度16.5 ℃,黄矮病发生面积15%,百株蚜量500头以下,青稞减产10%;2015试验地平均温度16.3 ℃,黄矮病发生面积15%,百株蚜量300头左右,青稞减产10%;2016试验地平均温度17.0 ℃,黄矮病发生面积30%,百株蚜量1 800头左右,青稞减产20%。据此认为,具有如下趋势:南繁青稞全生育期平均温度越高,蚜虫数量就越多,黄矮病发生面积就更大,产量损失更为严重。
干旱的年份,黄矮病发病较重,试验地2013年、2016年冬季都较干旱,空气相对湿度低,黄矮病发生面积均较大。相建业等的研究表明,在黄矮病大流行的年份,10月到次年4月,气温均较高或者气候干旱少雨[3]。
2.5 水肥条件与黄矮病发病关系
对不同肥水条件的几个试验田進行调查,结果显示:肥力较高,灌水条件较好的试验田,青稞黄矮病发病非常轻微,不易察觉,青稞减产不明显;肥水条件中等的试验田,黄矮病有明显发病,但总体较轻,青稞减产明显;土壤贫瘠、肥水条件较差的试验田,黄矮病发病较重,减产30%~50%。
对试验田喷施叶面肥后,黄矮病发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发病面积扩展速度明显减缓,植株开始由黄逐渐变绿,病情出现好转。
3 讨论
大麦黄矮病病原是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简称BYDV)。大麦黄矮病毒有5个株系,MAV、PAV和SGV以及RMV和RPV,我国有前四种株系[4],主要株系为MAV、PAV和SGV三种。黄矮病通过蚜虫进行传毒,毒源、媒介虫源是黄矮病流行的基础[3],大量研究表明,越冬蚜虫数量与下季栽培作物黄矮病的发生有着较大的相关关系。蚜虫群体数量与黄矮病发病程度有明显相关性[5-7]。
蚜虫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为19~23 ℃[8]。青稞南繁加代,播种时间为10月份,温度有所下降,正适合蚜虫生长繁殖,所携带毒源较多,且试验地为新开不久的土地,周边杂草较多,为蚜虫寄居提供了条件,蚜虫群体数量及蚜株率较高,因此发病较严重。清除蚜虫越冬寄主,控制蚜虫数量,是防治黄矮病的关键。
黄矮病的发病程度除了和毒源有直接关系外,还和植株抵抗力有较大关系。水肥条件好的地块,青稞长势较好,黄矮病发病较轻。在防治黄矮病时,可以通过灭杀蚜虫,同时可以通过改善土壤肥水条件来增强植株抵抗力,达到防治目的。
参考文献:
[1] 梅红,木德伟,李学毅,等.云南青稞种质抗大麦黄矮病抗性鉴定研究.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S1):25-30.
[2] 陈红.庆阳市小麦黄矮病预测模型的建立.甘肃农业科技,2010(8):13-15.
[3] 相建业,冯崇川.影响小麦黄矮病消长的因素分析.中国农学通报,1990,6(5):30-31.
[4] 周广和.小麦黄矮病毒4种株系鉴定与应用.中国农业科学,1987,20(4):7-12.
[5] 徐云,木德伟,梅红,等.迪庆青稞黄矮病和介体蚜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植物保护学报,2003,30(2):219-220.
[6] 徐云,木德伟,梅红,等.青稞蚜虫及黄矮病发生规律及及防治技术研究.西南农业学报,2004,17(1):41-42.
[7] 成萍旎,单宏英,胡小敏,等.西北地区小麦黄矮病流行趋势预测模型.麦类作物学报,2011,31(6):1168-1172.
[8] 宫亚军,石宝才,路虹,等.温度对3种蚜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华北农学报,2006,21(5):96-98.
(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