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探究

2018-05-14 09:56谢焕焕
名家名作 2018年7期
关键词:儒林外史章节研讨

谢焕焕

[摘       要]“整本书阅读和研讨”是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全新内容,所以与其他教学任务相比显得尤为重要。把“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内容分为一个过程的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探究,尤其是对循序性阅读、个性化精读及任务性阅读进行自己的解读或方法上的说明。希望通过这样的阅读形式落实“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  键  词]整本书阅读;个性化;精读;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7-0042-02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碎片化阅读越来越多地占据我们的阅读空间,使得学生对阅读大部头书籍产生畏难的情绪,以至于在整个学习阶段,没有整本书阅读的体验,导致知识碎片化,难以整合形成属于自己知识体系等问题,更毋庸企及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且我们现阶段的语文教育无论从教材还是教学实践都不能弥补学生这方面的缺失。故而2017年的语文新课标把“整本书阅读和研讨”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希望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探究整部书阅读的门径,使其构建起属于自己的阅读经验,从而为以后的阅读生活作好铺垫。

有鉴于此,笔者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及具体的教学实践,对“整本书阅读和研讨”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案进行了一定的梳理,且以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为例进行具象化说明,以期学生对“整本书阅读和研讨”这一课程内容有好的落实。

阅读必然伴随着思考,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思考本身也变得复杂,由原先对内容的设想,到对作品主题的把握,再到对作者构建作品时的创作心理的探究,而且随着阅读重点的转移,其思考也相应改变。故而“閱读”和“研讨”在时间上虽有先后关系,但在阅读方法的探究上,则当一并而论,不当割裂看待,因而本文在具体阐述的时候,基本融合了这两方面内容来设定阅读方案。

一、不同版本的循序性阅读

读书不仅需要好的版本,更需要适合自己的版本。有的版本固然学术性高,但对于刚接触该文本的读者来说,则显得过于艰深与繁复,会降低读者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同时割裂文本的完整性与连贯性,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学生也容易在阅读思维上产生障碍而不能很好地把握文本的主题。就《儒林外史》而言,初读最好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古代小说名著插图典藏系列”本,或齐鲁出版社的“卧闲草堂”评本为妥。前者有对文本字词及文化历史性专用名词等内容的简单注解,而后者则有经典的传统书评,且无论注解还是评论都比较简洁,既能帮助学生对文本深入理解,激发对文本具体章节内含的思考,又保全了文本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学生应该通过初读浏览阶段对文本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再选择高一层次的版本。进行下一轮精读时,则当选择资料性和学术性相对较高的版本,以辅助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培训其判断整合资料的能力,从而成就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就《儒林外史》而言,该阶段可以选择阅读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李汉秋编著本《儒林外史会校会评》及顾鸣塘选编本《儒林外史精读》。通过对这两个版本的对照阅读,则对人物情节、文本内容及章节构建等方面都会有一个更明朗的认识。最后则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兴趣和任务方向,去搜集不同的资料, 来完成对作品的深入研讨,从而构建其属于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学生喜欢探究作者生平历史及文本所影射的历史人物及事件,则可参考李汉秋的《儒林外史研究资料集成》;若学生喜欢对作品主题及思想情感进行解读,则可参考甘宏伟《〈儒林外史〉的现代误读》。

分三个步骤进行循序性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每一个阶段中,教师都需要有任务性的引导和规划,使各阶段的要求得以落实。

二、初读阶段的任务创设

在初读阶段,宜快不宜慢,对整本书的阅读时间需要尽可能地压缩,快速浏览,以了解人物情节为主,把一切疑问都笔记存留,不必过多纠结,因为学生对文本还没有一个整体性的理解,所谓的思考也往往停留在对某个人物形象的预设和粗浅并毫无依据的“臆想式”评价上,故而只有把整本书读完了,才会对先前的问题有个大概的理解。

初读阶段的任务以复述情节,梳理人物关系为主。就情节复述而言,可以有这样几个方面组成。

其一,根据文本的情节设定,绘制各章节的事件关系图,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使该章节人物情节显得更直观。具体任务安排,以周为单位,每周阅读若干章节,在这些章节中选取一个章节来绘制关系图,然后在每周的阅读研讨课中进行交流总结。以《儒林外史》而言,共计五十六个回目,初读以每周十回的进度来展开,每个学生对整本书大概可绘制五到六张关系图。

其二,根据人物重心的转换来复述。这在传统的教学中经常使用,比如《祝福》的教学中,选择以祥林嫂或柳妈等人的视角来叙述其课文内容。对于有些作品,如《儒林外史》作为诸多人物的合传,尤其需要用这种方法来厘定其中情节,在此基础上再来研究各人物在情节安排中作者所运用的匠心。如以王冕、娄家公子、马纯上、匡超人、沈琼之、蘧公孙、迟衡山、箫云仙、虞博士等人物为中心来进行复述,既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考查,也能促进学生对文本信息梳理整合能力的提升。至于非合传类文本,则还是以事件为中心进行复述比较方便,就如中国历史类典籍中的“纪事本末”体,以事为纲,纲举目张,是读初读史籍之门径。

其三,利用连环画把原文对应到相关的画面上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所有的中外名著都被改编成了连环画,借此向民众普及文化知识。对文字的改编固然历史痕迹太重,但是作为主体的绘画却让人叹为观止,其所绘内容和文本情节契合严密,若能把原著对应到画面上,不失为一种对画面解读和文字精准把握的锻炼。且有些改编又往往以事件或人物为单元,这样若要将文字嵌入到画面中去,就势必能考验学生剪裁和筛选的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相关连环画内容,利用电子图书,将文字和图片有机地整合起来,使作品文字更加形象,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入。

三、精读中体现个性化

所谓的精读,是建立在对文本比较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将文本中的内容和思想与自己原有的思想和价值观进行碰撞和融合,在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中,又对作品内容、思想乃至结构主题等都进行反刍式的思考,从而对作品或生活有了更新的认识,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体悟和见解,这种体悟和见解又因人而异,故而个性化阅读也从中得以体现和落实。

精读区别于浏览性阅读最重要的一点,在于阅读者已然从作品情节中游离出来,能以冷静的态度从作品全局的角度去审视作品本身,乃至对作品背后的作者的创作心理进行探索和体认。

没有这样的阅读体验,而只是简单地重复阅读文本,只能算作“熟读” ,即不断地熟悉故事情节而已,很难对作品本身的价值有更深的认识,更不用说作品对学生自己的陶冶了。所以这样的阅读就更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挣脱作品情节和外在的情感因素对读者的束缚,从更高的层次去整合作品所给予的信息,从中去窥探到文字之外的内在含义及复杂情感,进而帮助学生对作品进行时代性的解读。就“精读”的以上要求,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

其一,对整本书的结构进行梳理。对于一部長篇小说,一定存在着支撑整本书中各种复杂元素的有机整合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却又是潜藏在内容之中而不显露的,需要对整本书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以传统章回体小说而言,每一个章节都有其内在的构架因素存在,但是这是容易把握的,对整部书结构的把握,则需要在熟悉每个章节的基础上,再进行有机地整合,甚至需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把各章节根据情节的要求进行组合,再对这些章节的组合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逻辑从属关系,最后制成结构图表。在这样的宏观梳理下,再探究作者创作文本的内在动机,这样才能对作品更深入地认识,而不是在字句语段的分析和模仿上纠结。以《儒林外史》为例,五十六回内容可以划分为九个组合单位,这九个组合又存在着其内在的联系,把这种联系展现出来,则会发现作者隐含着的《易》中“否泰反类”的思想,其具体结构如下:

从宏观的角度看,①⑧照应。王冕身在草野,自学读书,进而成为卓然立世的真儒,并有超凡的见识和洒脱的性情,与第五十五回中恍然自悟于“琴棋书画”当中,出入于市井之内,胸怀不羁之才的四位落魄的小人物在情节设置上有一个周而复始的照应关系。②③④中人物设置越来越卑劣,到④中牛浦郎的出现,到了卑劣的极限,转而出现⑤中唯一的豪杰——杜少卿,之后真儒辈出,真名士汇集,以泰伯祠为高潮,最后⑦中“五河县”的典型环境出现,由盛而衰,至于⑧衰至于极点,泰伯祠也坍圮破旧不堪,但同时又把希望寄寓在市井小人物的真性情当中,与②中的王冕相对应,另一个循环也将再次拉开序幕,只是书到这里就结束了。在这个构架中,蕴含着《易》学中“否泰反类”“君子终日乾乾,反复道也”的思想。

其二,引导学生探究作品情节设置中的关隘,展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先由教师先提出一些话题来进行讨论,之后则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这种关隘。比如《红楼梦》中对作者设置真假宝玉的理解,《儒林外史》中周进与范进两个人物设定的关系,第一回中描写王冕在整部书中的作用等,都可以作为学生讨论和探索的话题。与此同时,征集学生思考所得的各类话题,选择其中内含丰富的进行研讨,把研讨落实为文字。既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写论文的能力。

整本书阅读是为学生终生阅读做一个准备,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来消除学生对大部头书阅读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和深度阅读的能力。在提倡全面阅读的今天,这个课题显得特别有意义,希望能通过高中阶段这样的阅读体验,能让全民阅读有更大的后备力量和更坚实的群众基础。

猜你喜欢
儒林外史章节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网络研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
利用“骨架突破法”,提高复习效率
单宝塔诗
《儒林外史》中的家庭伦理理想论析
从《儒林外史》来看明清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