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心灵的“深”阅读

2018-05-14 14:27袁飞
课外语文·上 2018年5期

袁飞

【摘要】小学阶段,写人叙事类文章占的比重很大,这类文章首要价值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品析。教师要引导孩子细细品味人物的语

言、行动描写,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特点,读出人物形象。其次,要学习作者写人叙事的方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中,孩子经历思维碰撞反转、潜心会文朗读、迁移训练表达的过程,能够触碰人物心灵,品悟人物形象,习得人物写法。如此深度阅读,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语言发展的芳草地。

【关键词】深阅读 ;碰撞反转;潜心朗读;迁移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阶段,写人叙事类文章占的比重很大,教学此类文章,笔者认为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懂得抓住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特点;二是学会简单地运用这些表达方式去表现人物形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少年王冕》这篇课文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讲述了元末明初的畫家、诗人王冕,年少时虽家境贫寒,替人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通过刻苦学画,终成画荷花高手的故事。这篇课文是典型的写人叙事类文章,它的首要价值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品析。教师要引导孩子细细品味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特点,读出人物形象。其次,要学习作者写人叙事的方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上,孩子经历了思维碰撞反转、潜心会文朗读、迁移训练表达整个过程,他们走进了少年王冕的内心世界,品悟到王冕坚持不懈的意志和懂事孝顺的人物形象,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笔者以课堂实录的形式,粗浅地谈谈写人叙事类文章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一、思维碰撞反转,触碰人物心灵

《少年王冕》这篇文章的篇幅较长,但母子的对话描写却只有一处。这段对话,使母亲的艰辛、无奈,王冕懂事、孝顺的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动容,感人至深。这样的语言描写一定要让孩子细细品味。

既然放牛时还带书去看,怎么会觉得在学堂读书闷呢?王冕的这番话前后矛盾,话中有话,意在言外。“闷”的意思是心烦,不舒畅。联系下文就能知道原来这是王冕在宽慰母亲,假说“闷”,实则不闷。这一点,孩子通过自读自悟,是能看明白的。但细想想,母亲日夜操劳,供王冕读书,王冕哪能读得安心、读得踏实啊?可能王冕还真闷。这种细微的心理活动就需要教师引导孩子关注、探讨了。在这里,孩子经历了思维的碰撞、反转过程,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走进王冕内心深处,感同身受,深深地体会到王冕的懂事和孝顺,而不只是嘴巴上随便说说。这里的“闷与不闷”就是深度品读人物形象的思维碰撞点、反转点,应该牢牢抓住。

当然,除了语言描写,行动、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同样也值得去品读,也是读懂人物的重要途径。当孩子懂得抓住这些细节描写,找到思维碰撞点、反转点,触碰到人物心灵,就初步掌握了写人叙事类文章的基本学习方法,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二、潜心会文朗读,品悟人物形象

一堂好的语文课,肯定有好的朗读。潜下心来,走进文本中,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通过朗读更能让孩子触碰到人物心灵,使人物更鲜活,形象更丰满。在《少年王冕》的教学中,读好母子的对话,对孩子感悟人物形象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创设情境,通过师生共读、排比式朗读、角色朗读的形式,把孩子的情感一次次推向了高潮,以至于有的孩子感动得眼睛红润。这是对母亲深深的理解,对王冕深深的敬佩!

朗读的方式还有许多种,教师要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文本语言材料的朗读形式;在研究学情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孩子的朗读方式,组织孩子潜心朗读,达到以读促悟、以读抒情的最理想效果。

三、迁移训练表达,习得人物写法

孩子通过写人叙事类课文的学习,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思想上的启迪,提升人生的境界。当然,学习这类课文,非常重要的一点还是学习作者写人叙事的方法,学习作者遣词造句构段的方式,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王冕学画时,文章并没有细致刻画王冕学画的细节,只用一句话做了交代,“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这样简短的一句话,学生怎么能感受到他的坚持不懈、勤奋好学呢?

在这里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文本补白。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表达方式,在这里正好可以学以致用,训练表达。教师让孩子思考:王冕学画要付出多少艰辛的努力呀!他具体是怎么做的,发挥想象,把王冕三个月的学画过程补充完整。思考好,再写下来。在交流过程中,孩子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这个环节既让王冕勤奋好学的形象饱满起来,又训练了表达,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教学写人记事类文章,教师要有“读写结合”的意识,指导学生将学到的写作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堂练笔和习作中,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的细节进行描写,使所写人物有血有肉,从“蜻蜓点水”式的人物描写上升到“丰实灵动”的人物刻画这一层面上来。

思维碰撞反转、潜心会文朗读、迁移训练表达,如此深度阅读,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语言发展的芳草地。

参考文献

[1]黄志成.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弗莱雷的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