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威海东门外

2018-05-14 15:16张建国
山东画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商业中心东门城墙

张建国

东门外是老威海人都熟知的一个地名,所指区域为现百货大楼门前及其左右一带。

1403年修建的威海卫城,设置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其东门就在现百货大楼门前的位置,现东城路为东城墙墙基。在四个城门中,东门为重中之重,建得最为雄伟壮观。坚固厚实的墙体内券拱着一条直通东街的内门洞,内门洞之上坐落着高高的二层楼——文昌阁,内门洞东侧又筑一瓮城。无论从防御功能上看,还是从建筑艺术方面讲,东门都可称得上是威海卫城的点睛之笔。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东门成为卫城通向外界的主要通道和重要隘口。据档案记载,英租时期,北南西三个城门天黑之时就关闭城门,唯有东门开到晚上九点。夜间有特别急事进出城,只能叫开东门。

从20世纪初拍摄的照片看,那时东门两侧城墙之外相当宽的区域,还是一片庄稼地,没有任何建筑物。英国人在爱德华港及沿海岸一带开辟商埠区,使威海城区的商业中心由城里转向城外。在英租威海卫的32年里,城内几乎没有添建新的建筑。与其相反,城外却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码头一带洋建筑成方成片之外,东门外两侧也盖满了传统建筑,呈现出一幅“商号聚集,货栈林立”的景象。商业的繁荣使得东门外也热闹了起来,摆摊的、叫卖的、卖艺的、玩耍的、买货的、过路的……人来车往,人气甚旺。

威海卫收回之后,管理公署于1931年拆除了东门,修筑了直通城里的维新路(即现在的和平路)。此后不久又有王文友(别名王二增子)等商家在瓮城位置修建了东盛楼(1953年文化馆搬进后,民众称之为文化馆小楼)。日本侵威前的几年时间,在该楼营业的酒楼、银行、绣品店以及北侧的“一面子街”(新威路路西)上的各类店铺生意都很红火,成为城区一条重要的商业街;东盛楼对面的鸿祥德马车店因城乡马车、黄包车汇集于此,成为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迪化街(后改延安街)的剧场、清华里一带的“红灯区”以及宝泉汤周围的浴池区,众多休闲娱乐场所都集中在这一区域。东门外由此更加繁华。

东门外再一次大变样是在1958年。那一年,人们拆除了东城墙,并利用墙基地修建了一条直通南北的东城路。城墙的拆除,把城里城外彻底地融为一体,东门外的区域功能自此开始发生结构性的变化。首先是文化中心的形成。文化局、体委、文化馆、广播站、业余体校等一批文化事业单位都集中在东盛楼及北面一面子街上,新建的体育场以及后期增添的新华书店、职工礼堂、灯光球场、威海影院等一批文化设施与场所,全在离东门不远的地方。二是行政中心的形成。先是市委机关入驻刘松亭洋樓(现区人大办公楼),后是市人委的迁入,市级机关先后向这一区域集中。1977年市机关办公大楼建成后,市委、市政府以及所属各部门几乎全都在这座楼上以及附近的建筑。三是商业中心的形成。开通东城路之后,城里集市外延:东门对面的女子商店、南侧的海滨饭店、北侧的照相馆一度成为城区重要的商业经营场所。1977年百货大楼的建起,完成了东门外向商业中心区的过渡,宣示了城区商业中心地位的确立。

1980年以后,东门外又经历了多次大的“变脸”。一是1986年东方宾馆的建立与海滨饭店的随后拆除;二是1992年东方商场、职工礼堂的拆除与百货大楼的改造及华联商厦的建立;三是2003年新华书店的改造与金地大厦的建立;四是2012年百货大楼的改扩建、宝泉路改道以及大操场变身“威高广场”。这几次“变脸”的主要特点是:变化周期缩短,建设速度加快,建筑越来越高,道路越来越宽,面容越来越漂亮。随着地级威海市的建立与城区的频频升级改造,东门外的区域功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外移,商业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未署名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常晔)

猜你喜欢
商业中心东门城墙
东门
城墙边做游戏
章宏伟
东门老街
城墙外边
我要吃冰淇淋
残破的城墙
在城墙上画画
电子商务冲击下城市分区中心商业中心的服务门槛人口与居住密度研究
树脂绝缘干式电力变压器安装的技术要点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