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禹
我不常逛街,知道的街名甚少,深圳的街道也就只记得东门了。
我来东门时多半在雨天。雨中的东门,行人稀少,相比平日安静许多,我常常沿着街边走很久,走到深处去。
东门街面上像闹市。街虽宽,道虽长,可店铺挨挨挤挤差点儿装不下。不管是叫卖声,还是乐曲声,都是一家挨着一家,一声大过一声,实在分不清叫卖着什么,歌唱的又是什么。哪怕是雨天,东门也绝不闲着。街面上早开了灯,白光、黄光、红光、绿光、商店橱窗里金碧辉煌的光,直射到黑色的瓦砖上,不断旋转,然后,在空气中漾开。
小吃小食是这条街的灵魂。有名的,无名的,人气旺的,皆在东门。不管怎样,老板都不叫卖,因为自家美食的香气就能吸引顾客。臭豆腐的气息最重,我虽没尝过,但凭着气味也能立马联想到它:呈浅栗色的方块小豆腐,在油锅里慢慢炸至表面金黃色,捞出,豆腐滋滋地冒油。至于后面的工序,我并没有继续观察下去,滞留太久会使我丧失嗅觉,更何况东门的美食太多了。
逛东门内巷的大多是熟客,一般游客对此一无所知。内巷不光鲜,雨天积水很多。巷里也卖各种东西,但从不叫卖,很安静,经常可以听见雨打新叶的声音。巷里有很多地下商店,设施老旧,东西杂多。店主不常拿起手机,他们无事时,会和周围的同行唠家常,或一个人看看货、发发呆。来了客,他们便起身问问需求,不急不躁。他们不像是做生意,更像是人情往来。比起东门街面喧嚣急迫的深圳节奏,东门的内巷则缓慢、平静多了。这些店铺并不出名,但多数已超过四十年。它们的主人见证了深圳的发展,楼高起来了,人多起来了,生活兴旺起来了,但他们仍在这个地方奋斗着。不显眼不代表不存在,就像这里过去的那些时光烙印,已经刻在这座城市的骨子里。
如果你想了解深圳,逛逛东门吧,这里有深圳的过去和现在。东门,拥抱着我们,拥抱着日月星辰,拥抱着深圳这个已长大的孩子。
教师点评
本文前半部分写东门之景,写街道、商铺、光影、美食,集听觉、视觉、嗅觉于一体,细致入微,颇具画面感。后半部分笔锋一转,借东门内巷这个鲜为人知的角落,刻画了一个个真实的、鲜活的、有温度的普通奋斗者。文章写的是东门,展现的却是整个深圳的文化底色:每个深圳建设者都不应被遗忘,以小见大,立意深刻。
小作者善用短句、叠语,语言简洁明快,颇具音韵美。
(包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