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潇
济南,北邻黄河,南依泰山,水路交通便利,为齐鲁大地之首府,华北之重城。市内依山傍水,风景宜人,独特泉景享誉中外;早年开埠,工商云集,文明兴起,甚是繁荣。与之一同成长的,还有一部济南城市供水史。她发端自一九三四年,在八十多年的历史跨度中,从更贴近生命的角度印证着泉城市民生活的沧桑变迁。
生长在济南,对于水总有一种莫名的情愫,正如赵孟頫所描述的:“云雾蒸润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水濯尘土,冰雪满怀清与孤。”行走其中,随处可见泉水喷薄而出,汩汩清泉如同济南的脉搏,也为老济南人带来了生命之源。那时的老济南人吃水,主要靠取用泉水、河水以及井水,东西护城河一带是人们常年打水的地方,家家户户都用水缸蓄水。因为喜好泉水,老济南送水的水夫也特别多,济南话管这行叫“卖泉水的”,送水的工具很简单,手推车两边各置一个大木桶,再配上一条扁担、两个水桶,就是全套家伙什儿了。济南城内泉井较多,可以取水的地方自然也就多了,挑水经行的街巷就有了一个新名字——水胡同。
上个世纪初,济南逐渐兴起的工商经济催生着城市文明的到来,得益于泉的恩泽,在河流泉井的民生景象之外,出现了管通万家的自来水。1934年4月,“济南市自来水筹备委员会”成立,1936年10月,“济南市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趵突泉水厂正式供水,泉城老百姓开始有了自己的自来水。为了保证自来水的供给,让泉城老百姓不用再打水吃,1940年至1942年间,公司增凿水井、增设抽水机、铺设干管后,每日的供水能力达到3.6万吨。供水覆盖范围也更为全面,东至青龙桥,西至纬十二路,南至经七路,北至天桥南。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公司定名“济南市自来水公司”。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随着城市的扩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城市用水出现紧张,趵突泉水厂的水量已不能满足城市需要。1958年至1972年,济南自来水公司新建市区水源五处,连同济南水厂的“鼻祖”——趵突泉水厂,在城中央形成了六大地下水源布局,供水范围进一步扩大。
那时,自来水里流淌的仍然都是取自地下泉脉的优质饮用水。但这种采水方式致使市区地下水位迅速下降。1975年以来,济南市泉水年年枯竭。为恢复和保持“泉城”特色,同时保证工业生产与生活用水的需要,济南开始实行“采外补内”的措施,逐渐转移开采中心。1981年起,公司在东、西两郊开辟新水源,向市区供水,并陆续采用地表水源,供水范围东至宿家,西至二环西路,南至二环南路,北至二环北路,同时陆续关闭市区大部分水源。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城市供水再度告急。为缓解市区用水紧张状况,1990年,自来水公司投资1440万元进行应急工程建设,相继建成了七里河加压站、二七加压站、甸柳庄加压站和八里洼加压站,更换29台深井泵、新打8眼井,调整5条输水干管,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用水状况。该工程就是当年的“1440工程”,此举被济南市政府列为当年为民所办的十件好事之首。同时,为保泉应急,济南市委决定引入“客水”资源,建设引黄保泉(一、二期)和卧虎山引水工程。鹊山调蓄水库、玉清湖水库、玉清水厂相继建成供水。1998年,启动引黄保泉一期工程,水源地在西城建设冷庄、桥子里。市区水厂派出技术骨干支援,老市区人凭借着过硬的本领和技术,创造1小时20分钟安装一台深水泵的纪录,开创济南供水史先例。有了黄河水和水库水的补给之后,济南地下泉水从岌岌可危中解脱了出来。自此以后,大部分的济南人远离了泉水的滋润,自来水管里流淌的是水库引来的黄河水,抑或是水库蓄水。
虽然有了充裕的自来水供给,但是喝了几千年的泉水突然“断顿”了,济南人总觉得少了什么。时至今日,也能经常看到济南人带着小桶、瓶子等工具去黑虎泉打泉水喝。为方便市民饮用泉水,政府也增设了饮泉点。
为了保证老百姓的用水质量,提高服务水平,1996年6月21日,“小白热线”正式开通。热线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级劳动模范白维营同志的名字命名,开创全国水务行业主动服务、全面服务的先河。随着时代的发展,济南市供水服务也不断优化升级,2013年,全国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大型供水客户服务中心在济南启用。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推出水费、催缴、停水、温馨提示等“差异化、定制化、定向化”服务,供水服务实现了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服务体系。
目前,济南水务拥有玉清、鹊华等规模不同的水厂32座,供水管线总长约3500千米,最大口径达到2.4米。常规日供水量105万立方米,另外还有一定开采能力的地下水储备水源。供水范围西至大学城、南至分水岭、东至巨野河、北至黄河,供水服务面积约500平方千米,服务人口约320万人。
从1963年趵突泉厂供水至今,济南市自来水已走过八十年的历程。八十年的时间,既是一部城市自来水的发展史,又是一部服务民生的探索史,更是一部展现水务辉煌成就的光荣史。水,如同一个城市的脉搏,源源不断、生生不息,润泽了天地萬物,滋养了城市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