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冬 丁晓浩 魏娜娜 钟玉婉
摘要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主动实践和创新能力,针对目前园林专业大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主动实践和创新的积极性低等问题,构建了“组、教、练、赛”四位一体的竞赛实践体系和“2+2+2+3”保障体系,并建立学科竞赛中“四年成长”的学习机制以及“竞赛式”实践教学过程模式,形成“以赛促创”和“以赛促学”的主动实践和创新的培养模式,旨在实现应用型园林专业人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主动实践的新途径,推进园林专业学科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 以赛促创;主动实践;培养模式;园林专业
中圖分类号 S-01;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16-0230-04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tiv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emphasizing theory,paying few attention to practice,low initiative of activ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we constructed the competition practice system of “group,education,practice and competition” and “2+2+2+3” guarantee system,and established the learning mechanism of “four years of growth” in the discipline competition and the “competition” practice teaching process model.In addition, the activ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cultivation model of “innovation by competition” and “learning by competition” were formed,so as to realize the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s cultivation of landscape applied talents,explore new ways to improv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active practice,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in landscape speciality.
Key words Innovation by competition;Active practice;Cultivation model;Landscape speciality
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目前,教育部正大力推动地方高校率先向应用型转型,从理论型人才培养转向技术型人才培养,以全面适应创新型产业发展需要。实践能力是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指标,也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1]。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来源就是各种有效的实践训练。
近年来,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国内外高校与教育部门的普遍关注,并取得了许多相关的研究成果。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剑桥大学都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多方面、多种类的计划和措施来锻炼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英国、德国等很多欧洲的高校则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以学校和企业为共同主导,联合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2]。在国内,许多高校和学者也在多方面积极探索教育改革。顾秉林[3]讨论了实践教育在新发展时期的本质内涵与功能,并提出了加强实践教育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姚茜[4]对工程类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对实践教学师资、实践教学基地等提出了解决思路。目前,学科竞赛通过多种方式贯穿于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科竞赛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竞争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运用“以赛促学”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科学、规范、高效、持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竞赛活动为载体,能促进学生变被动创新为主动创新。笔者围绕建立“以赛促创”的大学生主动实践和创新模式、学习机制和“竞赛式”实践教学过程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弥补传统实践教学中的不足,提高大学生的主动实践和创新能力。
1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能力培养理念陈旧,学生主动实践缺乏
随着人们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关注的日益增加,我国高校大多注重实践训练环节,实践内容并不缺少。但实践能力的培养理念陈旧,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效性低。教师通常在实践教学前要确定实践目的、实践对象、实践步骤和方法,学生需要被动地按照实践教学大纲或者教师安排好的方案完成实践内容,对过程进行重复验证[5]。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的实践教学在学生中无法引起共鸣,不能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这显然与普通高校所面临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社会责任相差甚远。因此,更新高校实践能力的培养理念,积极探索主动实践模式,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提高学习兴趣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其学习效果,提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1.2 实践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滞后,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目前,一些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实践教育教学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注重“知识搬运”,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方法仍停留在单一的演示上。在教学内容上,验证式实践所占比例过高,没有或缺少综合性、设计性实践,实践内容的创新性不强[6]。在实践教学改革上,按照既有路线“单独行动”,课程与项目重复设置,缺少系统性和整体性[7]。
1.3 实践教学师资不足,双师双能型教师缺乏
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一支有效保障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指导教师队伍。大学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创新型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同时,也缺乏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机制,无法承担起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任。“双师双能型”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讲授能力,同时又具备实践教学亲自示范和操作能力,能很好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会贯通,从而真正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实现将书本知识向实际应用转变的过程[8]。而实现这一转变就需要一支具有深厚理论功底、专业技术精通、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1.4 缺乏有效的创新性实践支持平台
目前,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的建设不断加强。但现有的大学生实践平台大多缺乏有效的建设、管理与运行机制。例如,一部分平台集中于学生对现有知识的运用,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上得不到有效体现,无法满足创新性实践需要。有些高校学生实践平台竞争性过强,平台设置的门槛过高,仅能使少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大部分学生未能从中受益;更有一部分学生实践平台的建设存在较强的功利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观意识,但对创新实践活动的持续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2 “以赛促创”主动实践培养模式的构建
2.1 构建“组、教、练、赛”四位一体的竞赛实践体系和“2+2+2+3”保障体系
将竞赛实践体系设置为“组、教、练、赛”4 个阶段,即“组、教、练、赛”四位一体的竞赛实践体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助,二者相辅相成。在此基础上实行“2+2+2+3”保障体系(图1),即“2个队伍+2个引入+2层递进+3个保障”,从而使得竞赛顺利开展并得到保障。“组”就是组建“2个队伍”,即学生队伍和指导教师队伍。在队伍组建的基础上,以学科专业为单位,成立“大学生学科技能竞赛团队”。团队学生结合自身情况,从兴趣爱好和特长等方面发掘潜力,指导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类活动和相关学生社团,不断培养实践的积极性和基本技能;“教”着重“2个引入”,构建针对竞赛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竞赛实践教学体系;“练”注重“2层递进”,即从校内到校外、从简单到复杂、从模拟到真实的递进。“赛”注重“3个保障”,分成3个过程(赛前、赛中、赛后)。“赛”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和指导的作用,不断发挥学生参加比赛的实践和创新作用。此外,应加强赛后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不断促进竞赛达到新的高度。
“组” 的阶段注重学生潜力的培养,并不断发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各项竞赛,了解竞赛的相关基本知识和技能单元,带领学生观摩高年级学生比赛过程。“教”和“练”是并列平行的2个阶段。采用“项目+竞赛”的教学模式,在构建案例库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案例构建项目,将项目转化为竞赛或者以实际竞赛开展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结合所授课程和自身特长构建学科实践任务总框架;细分总框架,构建该课程或指导教师的“子框架”;最后,以“项目+竞赛”为实施载体,構建实践任务的“尾框架”。框架式实践教学体系打破了传统实践教学大纲中“师传生受”的旧模式,更加符合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这种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断提高,教学内容得到不断更新,教学过程注重竞争与合作,极大程度上挖掘了教师和学生的潜能以及教授和学习的热情。“创”的阶段主要是将教与练的成果落实到具体的创新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参加各级学科竞赛实施创新行为,变被动创新为主动创新。
2.2 构建学科竞赛中“四年成长”的学习机制
为了使学科竞赛成为实践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构建了学科竞赛中“四年成长”的学习机制(图2),将学科竞赛按级别分成不同的体系,实现竞赛的系统化和全面化,形成学科竞赛“省部竞赛提水平、增创新、争荣誉,校企竞赛增受益、拓思路、强能力,课程竞赛强基础、提兴趣、强协作”的工作思路。
第1年,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和兴趣培养。由指导教师团队在新生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不断灌输实践创新的理念。举办高年级学生竞赛作品的展览,在新生中宣传相关的竞赛活动以及竞赛成果,不定期开展讲座和“新老同学面对面”活动,不断激发新生对学科竞赛的兴趣。第2年,在已组建的学科竞赛团队中吸收新的力量,包括指导教师、竞赛助理和参赛学生。指导教师根据子框架的安排有针对性地开展竞赛辅导和实践教学,定期开展讨论会,围绕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案例或项目、学习心得等方面展开,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在学科竞赛团队中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参加校院以及企业组织的各类学科竞赛,不断积累经验,为参加省部级或国家级比赛做好准备。第3年,组织学生参加省部级竞赛。对参赛学生团队在校院级比赛的基础上进行强化训练,进一步拓展思维和创新意识,加强团队成员协作。第4年,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传、帮、带”。以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参赛经验较强的学生为兴趣小组或竞赛团队的核心,以竞赛助理或实践助理的身份对低年级学生以及新成员进行“传、帮、带”,促进新成员的进步和快速成长。
2.3 构建“竞赛式”实践教学模式
竞赛式教学方法是贯彻快乐思想的一种教学方法[9]。通过竞赛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能在较紧张但又愉悦的环境中完成实践,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对学生完成实践的时间要求较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加强,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意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也不断提高。目前,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达,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学科竞赛提供了多种支持手段,为“竞赛式”的实践教学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竞赛式”实践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实践项目的需求,以大纲为基准,灵活选择与学生能力发展关系紧密的主题。例如,在园林专业骨干课程园林植物造景实践课程教学中,选择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的“园林植物微景观设计与制作”为竞赛题目。要求学生按照现实园林项目中投标的模式,按照任务书时间节点提交作品。提交作品后,按照“开标”的方式安排各参赛组对各自的竞赛作品进行汇报,汇报时阐述作品的主要思想、方案、创新点等。评审采用“大众评审+专业教师评审”的方式。大众评审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从学生中产生,对作品汇报和作品进行提问、建议和评分。学生全程参与设计、制作、汇报,甚至是评审的过程,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生在评审其他作品的同时,需要积极主动思考,给出合理的评判。通过这一系列模拟实际项目过程,可让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竞赛设置不同等级的奖项,获奖率可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对获奖组可以通过颁发证书和小奖品(以园林学习用具为主)加以鼓励。挑选一些优秀的获奖作品展出,增强获奖学生的荣誉感,也为学生学习提供借鉴,对未获奖作品要分析原因、寻找差距(图3)。
3 园林专业“以赛促创”主动实践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3.1 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参与全国性和省部级学科竞赛为契机,积极引导淮南师范学院园林专业大学生参加学校和学院举办的相关竞赛活动,提高学生主动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例如淮南师范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的院徽设计大赛、舜耕兰芝园林协会标志设计大赛以及学校每年举办的“园林周”活动暨风景园林学科技能大赛等。在竞赛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取长补短、相互讨论。积极承担竞赛的各项任务,以达到内容更加规范、创意更加新颖的目的。学生在竞赛团队教师和学生的影响下,积极主动地要求加入团队和参加竞赛,由以前的“教师找学生”转变为“学生找教师”。
在练好基本功的同时,学生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各种竞赛,强化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省部级、国家级竞赛不断增多,竞赛的内容和项目不断增多。园林专业参加各类比赛从2013年的不到100人次,迅速扩大到2017年的400余人次。从2016开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级“园林周”暨风景园林学科技能竞赛。学生们积极踊跃参加,参赛人数不断攀升。由指导教师团队参与辅导的园林专业学生在5个赛项、120个获奖团队和个人中,获得72项,获奖率达60%。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级相关比赛和社会团体、企业举办的各类竞赛,共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18项,获得奖金超2万元。指导学生参加省部级学科竞赛,强化学生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2 设立并持续举办校级“园林周”活动暨大学生风景园林学科技能竞赛
2015年,淮南师范学院开始尝试筹办校级“园林周”暨大学生风景园林学科技能竞赛,并于2016年5月成功举办了首届活动和竞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7年举办了第2届,学科竞赛团队成员积极踊跃参加,参赛人数突破了600人。通过校级竞赛实践活动平台,在“以赛促创”主动实践培养模式的实施下,学科竞赛团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参赛意愿和合作意识不断加强,内容不断得到创新。
3.3 组建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
借助“以赛促创”的学生实践培养模式,指导教师在带领团队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提高。尤其是年轻教师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更加贴近于实际。加上学校的政策和举措,“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快速增长,建立了一支具有很强专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队伍。借助于“竞赛式”实践教学,进一步优化专业教师结构,组建由园林政府部门、设计院(设计公司)、施工企业等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师共同组成专业实践教师团队,共同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科竞赛指导工作。通过不断建設,淮南师范学院园林专业的教师团队中“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从2015年的37.5%增加到68.8%,校外专家由以前的2名增加到8名,专业实践领域涵盖设计、管理、施工、造价、植物等方面。
3.4 园林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教改成果显著 淮南师范学院园林专业大部分实践课程提出并实施了“项目+竞赛”实践教学模式。在实验实践项目的安排上,采用“竞赛式”实践教学模式,安排实践内容。教师紧扣实际,按照实践教学的总框架,不断开展多方位的实践教学方法、内容和思路等改革。通过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主动实践与创新不断加强,实践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团队成员及时总结参赛经验,深化成果。在实施后的最近3年,团队成员共获批各级教研项目、质量工程项目等11项,发表教研论文7篇。指导学生获得省部级竞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8项,获优秀指导教师6人次。
4 结语
主动实践是有效培养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关键之一。近几年,通过对淮南师范学院园林专业主动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探索,尝试将学科竞赛中“四年成长”的学习机制引入本科生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中来。通过这种主动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分析能力、园林创新设计能力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同时,不能以学科竞赛的作为实践教学改革的唯一手段,竞赛的获奖成绩也不能作为教学改革的唯一目标,如何通过学科竞赛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实践、勇于创新,实现应用型园林专业人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目标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探索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主动实践的新途径,也为实践教学思路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推进园林专业学科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帆,张春良,王一军,等.机械专业学生主动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 187-192.
[2] 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5,21(1): 52-56.
[3] 顾秉林.秉承实践教育传统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全面素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1): 1-7.
[4] 姚茜.强化工程类本科生实践能力的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5] 吴萱.提高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 109-113.
[6] 张定群,陈海玲.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层次+模块”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2008(2):57-58,61.
[7] 郭志达,华菊翠.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11): 56-60.
[8] 陈玉新,任梦,秦捷.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7(9): 180-182.
[9] 孙钦花,杨瑞卿.竞赛激励式教学方法在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7): 3868,3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