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写情复写意 恬淡真性溢笔趣

2018-05-14 15:16黄咏
山东画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季羡林技法笔墨

黄咏

微雨初歇,松翠林幽,隐匿在山谷中的白墙红瓦被雨水洗的鲜亮。而远处的山峦起起伏伏,似在用瀑布追赶着前面的山峰。你可以隐约听到林中鸟儿的婉转,可以闻到居山人家飘着的饭香,一切是那么的安谧、美好。

这就是弭金冬先生用笔墨给我们营造的一个有着生命律动,鲜活得可以掐出水来的中国山水画。《微雨初歇》这幅画作,无论是意境、气韵、笔墨章法,它让我们看到了先生驾驭笔墨技法的艺术修养,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弭派继承人一脉传承的深厚功力,也让我们看到她自然亲切的印记。

可以说,弭金冬在画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她的父亲是“山东四大著名画家”之一的弭菊田。从小其父就对她进行严格的教育,他不顾自己年高体弱,带着女儿四处写生、洞察万物。龙洞、四门塔、灵岩寺都留下了他们父女二人的足迹。不管她画出多么得意的画作,父亲从来没有给过称赞,而是找出不足、指出弱点。父亲严格的训练,使她对传统技法驾轻就熟,为她以后进行中国山水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学时代,她又为著名画家、著名美术教育家张彦青收为门徒。在張彦青教授的亲授下,她的技艺更加娴熟。张老说:“画画不能老实,要大胆泼墨,‘不择手段”。父亲的言传身教,老师的耳提面命,使弭金冬的画风日渐成熟,在弭派的苍郁凝重里笔锋变得爽利、有劲,同时,画里又带有女性的典雅秀丽,光大了弭派画风。

弭金冬先生是一位善于思考、注重艺术修养的画家。她认为,一个画家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审美水平的提高,就必须观赏历代名画,要通过对历代名家作品的研究分析,学会正确读画、临画,先领会“古人之心”,从而揣摩古人作品的意境、章法等。在读画、临画的同时还要深入生活、观察自然,这些都是山水画学习的根本。弭金冬先生在济南博物馆从事考古美术的研究工作时,从事1981年灵岩寺40尊宋代罗汉塑像的修复、1984年出土的元代壁画墓的临摹工作,前后历经五年。她牢记父亲对她说过的话:“创作不是临摹抄袭,更不是自然写实。古人常说搜尽奇峰打草稿,画画就要学古人,但不要泥古不化。我们要用传统技法,目的还是在于表现自我的感受,反映时代精神,创作出有自我个性的作品来,这样才会潇洒自然。”她上泰山、登黄山、攀峨眉、爬武夷、游走三峡,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神,写意着祖国的山水,同时也写意着生命的华彩乐章。

由于对艺术的痴迷,被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所吸引,弭金冬先生,这个看起来十分赢弱的大家闺秀,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和困难,一人住在荒郊野外,数月伴着青灯佛影,在潮湿而又寂寞的古墓地宫里忘我地工作着。她仔细研究揣摩古墓壁画,寻找古人雕作朴茂的画风以及浑实的造型手法与持久的艺术魅力,从古代绘画中汲取营养。她的舅舅季羡林对她说:“不要光画,还要多读书,《古文观止》、唐诗宋词都要了然于胸。”“绘画是文化的反映,生活的反映,更是诗情和才智的体现。画家要有学问、有见解、有个性、要见多识广,这样才能体现出画家的情趣,才能创作出意境深远的作品来。”因此她徜徉于古人的美文中,把个人的体悟通过笔墨抒发出来,写意在山水里,使山有情水有意。在她的画作里,她还吸收了西洋技法,用水用墨与众不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

弭金冬先生是个天性率真而喜好自然的人,她不做作、不虚伪,有时像个顽童,有时又简单而不谙世事,这在她的画作里也表现了出来,那就是不拘一格,天然无饰。它可以清灵,也可以伟丽;可以细致,也可以粗狂;既无繁杂的体貌,也无僻涩异怪的姿态,使人有平易亲切之感。《野渡无人舟自横》《南国风光》《峡江帆影》等作品可见其貌。可以说弭金冬先生寻觅到了中国山水画的真谛:中国山水画,承载着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也自在着逸趣。

弭金冬先生不仅践行着父辈的嘱托,在进行山水画创作的同时,以振兴中华文化艺术为己任,她不顾身体赢弱,先后为父亲弭菊田先生策划了“弭菊田先生从艺60年画展”“弭菊田先生师生画展”“弭菊田先生遗作展”。还为其舅舅季羡林大师诞辰一百周年策划了“大家仰羡”全国书画作品展,以及以季羡林先生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研讨会,又以季羡林、弭菊田文化艺术研究会筹委会的名义,为季羡林先生106周年诞辰举办了“仰之弥高,无上清凉”诗歌朗诵、书画作品展等一系列活动。其孝心日月可鉴,这份孝心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化艺术传承的责任感。

尽管人生多有坎坷, 弭金冬先生始终用微笑面对,用画笔记录着人生美好的风景,是那样的情真意切,且恬淡从容。

(编辑/常晔)

猜你喜欢
季羡林技法笔墨
手绘技法表现
作品一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咪咪(节选)
秀秀台
为练笔墨才写荷
黄杨木雕的镂空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