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烟台的历史,总与海洋息息相关,早在七百多年前,这里的祖先就开始了自己的涉海生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然的馈赠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烟台人,对大海怀有深厚情感的当地渔民结合传统年节时令,创造出了庙会、渔灯节、花灯会等一个个鲜明的民俗文化要素,形成了独具海洋特色的“渔文化”。其中,尤以渔灯节、庙岛庙会和祭海活动最具代表。
渔灯节:胶东渔民的图腾盛宴
每年正月十三、十四,烟台开发区渔民春节期间的一大盛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渔灯节”都会如期举行。渔灯节从元宵节中分化而来,是当地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承载着勤劳质朴的渔民心中的希望。
72岁的上刘家村老书记林承江自儿时起就每年都参加渔灯节,从跟随父亲祭海到现在自己亲手准备贡品,他对渔灯节有着一份难舍的情感,也见证和感受到了渔灯节的传承和改变。他说,这是渔家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
戊戌狗年正月十五一如往年,午后,渔民们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把早已准备好的贡品——一年来打到最大的鲅鱼,猪头、大花馒头等装进食盒、抬到车上,朝码头祭海大典现场汇集。只见数百条渔船齐聚码头、全体渔民倾巷出动、欢快的锣鼓响彻整个海岸,成为海港一道壮丽的文化景观。
每至此时,各村渔民先到龙王庙或海神娘娘庙送灯、祭神,再到渔船上举行盛大的祭海仪式,面向船头集体虔诚跪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鱼虾满仓。随后,鞭炮声、锣鼓声响彻晴空,渔民们载歌载舞,尽情挥洒,声与影汇成欢乐的海洋。最后进行渔灯节另一重要的祈福活动——“送鱼灯”,祈求海神娘娘用灯指引渔船平安返航。此时,渔村里还会燃放起五彩缤纷的焰火,起起落落,村中海上,灯花相映。
长岛庙会:万人庙会的百景千情
正月十五也是长岛人祈福纳瑞的重要日子。每年这一天,一年一度的庙会都如期举行。庙岛庙会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自北宋年间沿袭至今。
赶庙会的重头戏就是拜妈祖。只见显应宫内外到处张灯结彩,呈现出一片欢天喜地迎新春的喜庆氛围。一大早,海岛群众纷纷乘船来到庙岛显应宫,赶庙会、拜妈祖,尽情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这天中最热闹的时候,是数十支由当地群众组成的秧歌团队轮番表演舞龙、舞狮的时刻。矫健的舞步、优美的舞姿、铿锵的锣鼓、洋溢的笑脸……海岛人民 “勤劳勇敢、质朴善良”的精神风貌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因为特定的海岛文化渊源,千百年来,妈祖庙在长岛人心中有着崇高而特殊的地位,民间相传庙岛妈祖是保佑海上航行的神袛。千百年来的渔家习俗在当下有了新的传承,在妈祖庙撞一下晨钟,敲一下暮鼓,祈纳新一年的美好愿景,让悠扬的钟声、吉祥的鼓声开启新年的新征程。
祭海民俗:渔家人最庄严神圣的祭拜
祭海民俗,是渔民在漫长的耕海牧渔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渔家文化和汉族民俗文化活动。每到祭海那天,渔民们放鞭炮、扭秧歌,朝着大海行叩拜礼,开展祭海活动,祈盼一年风调雨顺,渔业丰收。祭海结束后,渔民开始修船、添置渔具,准備蓄帆向海,新的一年渔业工作就此拉开帷幕。
海阳的祭海活动距今也已有500余年历史。每逢正月十三这一天,渔民们燃放鞭炮,点香烧纸,献上各种祭品,宣读祭文,行三拜九叩大礼,向龙王祈福,场面既喜庆又壮观。与此同时,以海阳大秧歌祭海的习惯也逐渐在沿海渔民中约定俗成,形成了独具海阳地域特色的祭海风俗,并流传至今。那精致的妆容、粗放的舞蹈、铿锵而欢乐的秧歌锣鼓,为这个专属于渔民的节日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氛围。
烟台蓬莱一带的渔村,每年正月十三、十四,渔民有到蓬莱阁龙王宫送灯、进献贡品的习俗,以祈求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烟台芝罘岛东口村村民每年正月十三也会自发地组织祭海神活动。在这天,全村老少爷们走出家门祭奠海神娘娘。对渔民来说,每年的祭海活动就像过春节一样重要。
经过千百年的延续和传承,至今,渔灯节、庙会、祭海等民俗活动仍是海边渔家最重要的节日,不仅规模越来越大,成为人们崇敬海洋、欢兆丰收、祈福平安的群众性民俗活动,还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成为当地一项特色民俗活动。在这些仪式中,渔民对于给予自己衣食富庶的大自然所表露出的敬畏让人惊叹,人类对于同大海和谐相生所流露出的神往和追求也同样让人感动。因为这些仪式的存在,渔家流淌着的图腾崇拜,不再是抽象难解的,而是鲜活的、美满的、可爱的。
(编辑/常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