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园文化既有配合教育教学的导向作用,稳定教育教学的约束作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凝聚
作用,又有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的融合作用,调动学生上进和学习热情的激励作用以及塑造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高尚思想品德的熏陶作用。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是使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生活方式的总和,是指学校这个特殊场所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包括了校园生活、校园人际关系、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校园物质环境等。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物质环境是基础,制度文化是纽带,活动文化是载体,精神文化是灵魂。在这个体系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是显性的,精神文化是隐性的。但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显性的,繁荣最终是达到隐性的提高。
二、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校园的物质文化是育人的基础,物质文化的优劣决定了育人质量的高低。校园的物质文化的优劣受三个因素制约:一是学校所处自然条件的限制;二是受社会生产力发展规模和水平以及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三是受学校性质和培养目标的制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生活在校园,毫无疑问,校园的一切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我们走进一所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秩序井然、装备精良的学校时,马上就会有一种赏心悦目、舒适愉快的感觉,就会产生幸福感和自豪感。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环境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在一个精神氛围良好的班级或学校中,学生容易耳濡目染一些健康的价值观念,自觉遵守必要的规范。青少年正处于文化需要的渴盼期,如果学校不抓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身心健康就会被所谓的灰色文化所占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从小学高年级开始,稍次的进一般学校的重点班,差的进职校,这样层层筛选,优胜劣汰的队伍就越来越大,他们完成学业困难,主要精力自然被上述灰色文化吸引,学流行歌曲,看言情小说、港台影视,追星便成了他们的爱好与目标。由此可以看出,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是十分突出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土壤”。学生是花朵,老师是园丁,但花朵的盛开必须有一块适宜生长的土壤,缺少这种土壤,一切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雨露阳光”,秧苗的茁壮成长离不开雨露阳光,没有雨露阳光,一切只能是枯枝败叶。三是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肥料”。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对文化的渴盼期,因此更需要文化的滋养。
三、加强校园文化管理,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建立健全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学习、纪律等管理;健全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学生常规管理、班级管理制度;完善卫生管理制度等,从严治校,维护校园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秩序。除强化行政管理职能外,还通过成立学生会、建立红领巾文明监督岗等形式,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能力,从而养成自觉遵规守纪的良好行为。我校还明令禁止学生进营业性电子游戏厅、舞厅等娱乐场所,防御、抵制灰色文化的侵扰。对进入这些场所的学生,学校要进行批评教育,凡屡教不改者,要予以严厉处罚或纪律处分。同时,对管理不善、制止不力的班主任要给予通报批评。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优良育人环境是当前学校工作一项迫切而长远的任务,校园文化建设是无声的课程,它凭借发现、领悟、陶冶来达到目的。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只有大家都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环境育人的功能才会得到真正加强,学生才能真正健康地发展。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我校在环境建设中提出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让校园成为立体教科书”,创设了树木繁荫、四季飘香、优美清新又富有现代气息的育人环境;制作了各种与之相适应的警策、激励的标牌;利用了板报、广播等途径,弘扬学生中的闪光点,不断给学生树立自己身边的典型。学生在不断地受到教育和启迪,真正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建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我校对领导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严格要求,校长严格把关,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我校还十分重视提高师德水平,重视发挥教师的垂范作用。因為教师的思想状况、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校园精神氛围营造的内涵,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基地,是人才的摇篮,学校怎样育人,育什么人,所育之人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理论水平、价值取向、工作作风、生活态度、自身素质等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主导作用,因此,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在学生中深入进行文明班级等系列创文明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直观熏陶或潜移默化的教育。
总之,校园文化既有配合教育教学的导向作用,稳定教育教学的约束作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凝聚作用,又有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的融合作用,调动学生上进和学习热情的激励作用以及塑造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高尚思想品德的熏陶作用。为此,学校领导必须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办学计划,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刘明,女,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盘山县职业教育中心校长,省级优秀教师。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