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密因子对旱地豇豆产量效应分析

2018-05-14 08:59王娜娜刘恩科姜春霞张伟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34期
关键词:施肥豇豆密度

王娜娜 刘恩科 姜春霞 张伟

摘要 [目的]探索山西旱地条件下豇豆栽培的高产措施。[方法]以中豇1号为研究对象,选取密度、氮肥、磷肥和钾肥为试验因素,按照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分析种植密度和不同肥料配比对中豇1号产量的影响。[结果]各因子对豇豆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且变化趋势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影响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K肥、P肥、N肥、密度;要获得1 875 kg/hm2 的产量,种植密度、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最优取值范围为:种植密度为120 465~128 295 株/hm 施N 40.49~54.66 kg/hm 施P2O5 42.92~56.24 kg/hm 施K2O 57.91~65.93 kg/hm2。[结论]该研究为豇豆大面积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豇豆;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密度;施肥;产量

中图分类号 S643.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34-0027-03

山西省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多地少,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旱地面积占到70%以上,是杂粮杂豆的主要产地,杂粮杂豆占该区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0%以上,2013 年山西省杂豆种植面积为1.2 万hm 平均产量为961 kg/hm2 [1]。豇豆是主要杂豆种之一,可分为长豇豆和普通豇豆2种,长豇豆主要以嫩豆荚做蔬菜食用;普通豇豆因荚有革质层,纤维较多,不能食用嫩荚,主要收获籽粒,以豇豆籽粒制作各种食品[2]。山西是全国粒用豇豆主产省区之一,晋西北豇豆的播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省的4/5,年均种植面积2万多hm2。粒用豇豆作为晋西北,尤其是吕梁贫困片区特色农业资源产品,在强化培植山西省特色产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豇豆因其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独特的保健功效,成为人们青睐的杂粮食品[3],但现有生产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目前,豇豆的栽培技术研究多集中在菜用长豇豆方面[4-7],而粒用豇豆的栽培技术研究仅有少数文献报道。有学者开展了粒用豇豆品种筛选试验,得出适宜当地气候条件下的豇豆品种[8-9]。王洪皓等[10]研究得出在辽宁地区果园间作条件下,粒用豇豆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6.5万株/hm2。在山西干旱气候条件下,豇豆的需肥规律和适宜种植密度方面的研究尚鲜见报道。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是在正交回归组合设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能确保与试验中心点距离相等的试验点上的预测值方差相等,克服了其他统计方法的不足[11],目前已广泛应用在玉米[12-13]、谷子[14]、小麦[15]等作物的栽培密度和施肥研究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鉴于此,笔者以密度、氮肥、磷肥、钾肥为影响因子,以产量为研究对象,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明确中豇1号在山西旱地条件下栽培密度和肥料供应最佳组合,旨在探索该品种高产栽培条件,充分发挥其产量潜力,为豇豆大面积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旱农中心河村旱作节水基地进行,试验地块前茬为玉米,土壤为黄土质淡褐土性土,有机质10.5 g/kg,全氮1.12 g/kg,全磷0.72 g/kg,全钾21.6 g/kg,碱解氮53.7 mg/kg,速效氮125.0 mg/kg,速效磷6.87 mg/kg。

1.2 试验设计

试验包括密度、氮肥、磷肥、钾肥4个因素,每个因素5个水平(表1),采用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共20个试验处理组合(4因素的1/2实施),小區面积为48 m2(6 m×8 m),供试豇豆品种为中豇1号。肥料均做底肥一次性施入。试验开展所采用的化肥为尿素(博大实业N≥46%)、粒状过磷酸钙(九华山牌 P2O5≥12%,S≥10%,Ca≥10%)、硫酸钾(俄罗斯牌K2O≥52%)。试验于2015年5月14—15日人工播种,分别于8月30日、9月14日、9月23日分批采收豆荚。

1.3 测定项目

豇豆按小区单独收获,在豆荚包皮干枯且呈现白色时,及时分批采收、脱粒,计量产量、荚数、荚粒数、百粒重。

1.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03 和DPS v7.05 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X1表示密度,X2表示N,X3表示P2O5,X4表示K2O。通过回归分析建立4因素与豇豆产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因通用旋转设计的常数项与二次项系数、二次项系数之间都具有相关性,为方便对模型分析讨论,保留不显著的各项。将4个因素中的3个固定在零水平,对数学模型进行降维分析,得到以其中1个因素的偏回归模型,并根据该模型做出单因素变化趋势图;在固定其他2个因子为零水平时,求另外2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所建模型进行非线性求解得出最大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豇豆产量比较

豆荚包皮成熟时,分批采收并考种,记录豇豆小区荚数、荚粒数、百粒重,根据密度计算小区产量,再折合成公顷产量,结果见表2。

2.2 豇豆产量对密度和施肥的响应

对田间试验的产量结果做回归模型,得到豇豆产量(Y)与密度(X1)、施氮(X2)、施磷(X3)、施钾(X4)4个因素的回归方程:

Y=2 153.52+35.60X1-55.72X2-64.04X3+70.18X4-71.09X12-88.85X22-121.71X32-99.63X42+86.94X1X4+86.94X2X3

经检验,模型达到10%显著水平,表明该模型能较好的反映田间条件下豇豆产量与密度、施肥之间的关系。

2.3 回归方程的解析

2.3.1 试验因子的产量效应分析。

主因子效应分析,由于试验设计因子均经过无量纲线性编码处理,且各项回归系数间都不相关,所得偏回归系数已标准化。因此,可以通过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小来判断X对产量Y的影响程度。分析模型可知,由各一次项回归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可推断其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K肥>P肥>N肥>密度;二次项系数均为负值,说明产量随各因素提高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趋势变化,即在最佳水平以下时,产量随该因素的增加而提高,当超过临界水平时,产量开始下降;交互项系数均为正值,表明密度和施K之间、施N和施P之间的配合对产量增加有相互协同作用。

2.3.2 单因子农艺效应的解析。

在豇豆产量的回归模型中,通过降维分析得出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将其他3个因素规定在“0水平”编码时,得到各因素的回归效应模型如下:

密度:Y=2 153.52+35.60X1-71.09X12;

施氮:Y=2 153.52-55.72X2-88.85X22;

施磷:Y=2 153.52-64.04X3-121.71X32;

施钾:Y=2 153.52+70.18X4-99.63X42;

由图1可知,在设计范围内,密度、施氮、施磷、施钾4个因素对产量产生一定影响,且产量随各因素的提高呈开口朝下的抛物线状,存在极大值,各抛物线的顶点就是各单因子的最高产量,对应的是各因子的最优投入量。在试验设计范围内,当密度为123 750株/hm2时,产量达到最大,为2 153.5 kg/hm2;施N为52.5 kg/hm2时,产量为2 159.2 kg/hm2;施P2O5为52.5 kg/hm2时产量为2 155.1 kg/hm2;施K2O为58.5 kg/hm2时,产量为2 163.7 kg/hm2;之后随着各因素的增加,产量反而降低。

2.3.3 双因子农艺效应的解析。

根据回归方程的建立,剔除不显著的交互作用因素,仅有X1与X4、X2与X3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分别对其交互作用进行分析。

2.2.3.1 密度(X1)与施K2O(X4)的农艺效应分析。

对产量回归方程令X2(施N)=0、X3(施P2O5)=0,则得:Y1、4=2 153.52+35.60X1+70.18X4-71.09X12-99.63X42+86.94X1X4 。

X1和X4各有5个水平,两两搭配有25个组合。将每个组合的编码值代入相应的双因子农艺效应函数,可得到对应的产量值(Y),见表3。

由表3可知,当豇豆种植密度一定时,随着钾肥施用量增加,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对应于每一个X1因子的固定水平,与X4形成的双因子效应产量,最高值都在X4的0、1水平,且表现为X1在低水平时最高值X4在0水平,X1在0水平以上时最高值X4在1水平。这说明种植密度一定时,应适当增加钾肥的施用,且钾肥的适宜施用范围在0~1水平,如果高于1水平,也会使豇豆产量下降。而X4在-1.682水平时最高值X1在-1水平,X4在-1、0水平时最高值X1在0水平,X4在1、1.682水平时最高值X1在1水平,说明当钾肥施用量一定时,豇豆产量随着密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施K2O在-1.682~0水平时,豇豆种植密度宜为0水平,低于0水平则不能发挥钾肥的增产效果,高于0水平则会因缺钾而产量下降;当施K2O在0~1.682水平时,豇豆种植密度宜为1水平。最高点的峰值点为X1=0,X4=0。

2.2.3.2 施N(X2)与施P2O5(X3)的农艺效应分析。

对产量回归方程令X1(密度)=0、X4(施K2O)=0,则可得Y2、3=2 153.52-55.72X2-64.04X3-88.85X22-121.71X32+8694X2X3。

X2和X3各有5个水平,将每个组合的编码值代入相應的双因子农艺效应函数,可得到对应的产量值(Y),见表4。

由表4可知,对应于每个X2因子的固定水平,与X3形成的双因子效应产量,最高值都在X3的-1、0水平,且表现为X2在低水平时最高值X3在-1水平,X2在0水平及以上时最高值X3在0水平。这说明磷肥的适宜施用范围在-1与0水平之间,当施氮量的增加时,应适当增加磷肥的施用,但不宜太高。而X3在-1.682与-1水平时最高值X2在-1水平,X3在0、1水平时最高值X2在0水平,X3在1、1.682水平时最高值X1在1水平,说明豇豆的适宜施氮量应在-1~1水平,低于或高于该区间产量都会降低。最高点的峰值点为X2=0,X3=0。

2.4 高产农艺组合方案的确定

通过研究得出的最高产量与实际的最佳产量有差异,为了明确种植密度、氮肥、磷肥和钾肥在生产实践中的可靠性,通过频数法进一步剖析,在-1.682~1.682约束区间,所得方案中有115套方案豇豆产量≥1 875 kg/hm2。其优化组合的置信区间见表5。

通过肥密组合最优方案可以看出,如果要获得1 875 kg/hm2的产量,种植密度、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最优取值范围为:种植密度为120 465~128 295 株/hm 施N 40.49~54.66 kg/hm 施P2O5 42.92~56.24 kg/hm 施K2O 57.91~65.93 kg/hm2。

3 结论

密度、施氮、施磷、施钾4个因素对产量产生一定影响,且产量随各因素的提高呈开口朝下的抛物线,存在产量最高点,各抛物线的顶点就是各单因子的最高产量,对应的是各因子的最优投入量。在试验设计范围内,当密度为123 750株/hm2时,产量为2 153.5kg/hm2;施N为52.5 kg/hm2时,产量为2 159.2 kg/hm2;施P2O5为52.5 kg/hm2时,产量为2 155.1 kg/hm2;施K2O为58.5 kg/hm2时,产量为2 163.7 kg/hm2。

试验地区豇豆获得1 875 kg/hm2的产量,种植密度、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最优取值范围为:种植密度为120 465~128 295 株/hm 施N 40.49~54.66 kg/hm 施P2O5 42.92~56.24 kg/hm 施K2O 57.91~65.93 kg/hm2。

参考文献

[1]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统计年鉴-2014[EB/OL].[2018-06-05].http://www.statssx.gov.cn/tjsj/tjnj/nj2014/html/njcx.htm.

[2]李安林,熊双丽.豇豆籽蛋白的氨基酸含量与营养价值评价[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29(6):147-150.

[3]郑燕文.豇豆 CAT 活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28(5):2036-2037,2366.

[4]王卫平,薛智勇,朱凤香,等.豇豆对营养元素的吸收积累与分配规律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3,27(6):158-16 171.

[5]梁银丽,熊亚梅,吴燕,等.日光温室豇豆产量和品质对水分和氮素水平的响应[J].水土保持学报,2008,22(5):142-145.

[6]徐胜光,廖新荣,蓝佩玲,等.两种不同土壤上镁和微肥对豇豆营养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28(2):59-63.

[7]祖艳侠,郭军,顾闽峰,等.播期、密度对红豇豆的产量及部分产量性状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0(6):252-253.

[8]姜春霞,刘恩科,张伟,等.山西旱地豇豆品种鉴选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23):32-34.

[9]王桂梅,邢宝龙.晋北豇豆新品种鉴定筛选与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2016(20):71-72.

[10]王洪皓,徐敏,赵秋.果园间作粒用豇豆播期与密度试验研究[J].农学学报,2017,7(10):45-50.

[11]KOWALSKI J.Optimal estimation in rotation patterns[J].J Statist Plan Infer,2009,139(4):1405-1420.

[12]谷叶,杨克军,林清河.肥密因子对寒地玉米产量效应分析[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7,29(1):22-27,37.

[13]曲威,刘作新,张法升,等.水肥耦合对玉米籽粒全氮含量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0,29(9):1749-1753.

[14]杨艳君,郭平毅,曹玉凤,等.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张杂谷5号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 38(12):2278-2285.

[15]楊洪宾,张建立,徐成忠,等.垄作小麦产量与氮磷钾肥三因子数学模型的优化解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6(4):32-34.

猜你喜欢
施肥豇豆密度
夏季当家菜——豇豆
Informations pratiques Recettes chinoises
渭北旱塬玉米施肥现状及对策
小麦种植过程中施肥技术研究
豇豆新品种连豇3号的选育
高架牵引豇豆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