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法可施

2018-05-14 14:27陈丽雯
课外语文·上 2018年2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策略

陈丽雯

【摘要】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语文姓语,小语姓小。语文在于它的工具性,如果工具性做好了,人文性也就跑不了了。”阅读教学要带给学生什么?学生的阅读就犹如摘玉米比赛,我们希望孩子们在阅读中收获的是知识和快乐,而不是在这场比赛中,反被玉米秆或叶子割得伤痕累累。关键在于,阅读教学要重在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一次培训讲座中教研员向在场的所有语文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一片玉米地里比赛摘玉米,将要比什么呢?”当您看到这个问题,会给出什么答案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引发了一番思考。或许大家很自然地最期望的是比一比看谁摘玉米摘得快,摘得多。学生的阅读就犹如摘玉米比赛,在茫茫书海中比谁读的书多,读的书好。然而,我们是否想过在这场比赛中,摘玉米的人为了摘得最多的玉米,最终发现除了被玉米秆或叶子割得伤痕累累外,他们却忽略了享受摘玉米的过程。同样,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类似的问题,可能因过重的阅读量而疲惫不堪,也可能阅读时无计可施,等等。这不免让我们质疑孩子们的阅读轻松吗?方法有效吗?老师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呢?说到这,我不禁想起了名师于永正老师在一次讲座时谈到了:“我的老师给我留下了什么?许多东西都已经不记得了,老师在课堂上的分析也忘了。仔细想来,老师给我留下了:一是认识很多字;二是教我书写的能力;三是教给了我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还有好习惯。语文的能力是在阅读和写作中练出来的。语文到底教什么……”

仔细想来,我们希望学生们在阅读中收获知识和快乐的愿望是美好的。让这美好的愿望实现,关键在于老师要教给孩子们阅读的方法,重在阅读能力的培养。虽说“教无定法”,但只要得法,就会有收获。日常的阅读教学就是渗透阅读方法的平台。接下来,从具体的课例中谈一谈指导渗透阅读方法的几点浅见。

一、三读文章,敲开其门

无论是一篇文章,还是一本书,要想读懂它的价值,首先要读懂内容。我们必须让学生们明白读文章起步就要三读。一是读通,读得流畅,没有阻碍。二是读顺,了解行文顺序,知晓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三是读懂 ,理解文章内容,知道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让学生试着运用这三读,把文章充分读懂。在日常的精读课文教学的第一课时,就必须落实这三个目标,同时也为学生渗透这三读的方法和意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白鹅》这篇课文,作者重点描写的是白鹅的性格特点——高傲。继而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抓住每一段的中心句,来读懂每自然段的内容,再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读懂整篇课文的内容。另外注重整个单元的课文对比教学,发现共同点,引导学生使用方法,举一反三,更好地读懂内容。古人说,读书有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即丰盛的饭菜),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即用鱼肉等制成的酱)。意思是说,读书既是生活的需要,又富有各种情趣。学生只有在读懂书中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入地读懂书中富有的情趣。

二、品文有法,读懂文本

于漪老师说过:“语文课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要让学生看到悟到感受到他自己个体阅读时看不到、悟不到、感不到的东西,包括文与质两个方面。如果教师的‘教和学生个人的‘学在一个平面上移动,课必然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课上不上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光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还要让学生学会读懂文本。这就需要老师渗透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品文。

(一)精问关键,深入文本

我有幸听到我区名师陆老师执教的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陆老师在教学“第3—5自然段,品读感悟台湾青年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的环节尤为精彩,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教之有道。在这一环节中,陆老师的提问精练而有层次,层层递进。“默读课文3—5自然段,想想余震中,台湾青年和李博士怎么做的?把相关的句子用( )标出。——找到的句子中,最能触动你心灵的词句是哪些?写下你的体会。——‘静静这是在什么情况下?此时的台湾青年的心能平静吗?——哪些语句让你知道台湾青年的内心不平静?——为什么台湾青年要救他?——从‘静静中感悟到了臺湾青年什么?”这些问题让学生深入细读课文段落,思考问题的同时也就感悟到了文中内在的东西。如在探究“哪些语句让你知道台湾青年内心的不平”时,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从文中找出了句子:“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想象青年因内心对亲人的牵挂而不平静。找到句子:“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品悟出青年面临痛苦和危险而不能平静。可见老师抓住关键词“静静”精练提问,让学生读懂了文字表达的内在含义。我们也可以让孩子在今后的阅读文章中学会抓住关键词,提出质疑,读文想开去,读懂文章的内涵。

(二)品读语言,理解文本

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科书里许多课文都有生动的人物对 话,而这些对话往往对学生理解文本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如果能与文本充分对话,文章的人文性就能迎刃而解。如,在教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这课时,以出示巨人醒悟时说的话“换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探究“巨人为什么说自己的心是任性、冷酷的?”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读2—8自然段,找出描写巨人任性、冷酷的句子。学生纷纷找出巨人三次赶走孩子们说的话,以及巨人砌墙、竖告示牌的句段,细细品读,从中感悟巨人的任性和冷酷。当学生汇报交流时,师相机点击课件出示巨人三次对孩子们说的话,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什么,感悟到什么,学生都善于思考说得很精彩。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三句话里都有‘滚出去这三个字,我感受到巨人很不喜欢孩子到他的花园来玩,想赶走孩子!”有的说:“我发现三句话里都使用了感叹号,我感到巨人很生气!”还有的说:“我发现巨人第二次说的话里有‘又字,我感受到巨人更加生气了,因为孩子们还来他的花园!”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把握住这个契机,在学生感悟如此深刻的情况下,指导学生有层次地朗读出来,多些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利用朗读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三)大胆想象,感悟文本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学生的想象力是不可估量的,在阅读中,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不需“告诉”,必有“自得”,感悟文本。

如《巨人的花园》的教学抓住了几个关键点让学生品读句子,充分发挥想象,感悟理解文本。分别在以下几处地方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在一些环节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一,读第六自然段,想象巨人孤独地在花园里度过漫长的严冬。其二,品读“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思考“凝视”是什么意思?小男孩用他会说话的眼睛想告诉巨人什么呢?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充分想象。有的说:“他想对巨人说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有的说:“做人不能太自私,要与人分享。”有的说:“我们来这里玩,没有恶意。”学生通过想象,充分理解了这句话表达的含义。其三,想象巨人在醒悟后拆圍墙的情景。学生的想象更是丰富而恰当。如:有的说:“巨人会迫不及待地拆掉围墙,想孩子们到他的花园里玩。”有的说:“巨人一定是不停地拆围墙,想尽快拆掉围墙,想向孩子们证明他的诚意。”可见,学生已经充分感悟到了巨人的心理变化。其四,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巨人和孩子们在花园里幸福的生活。学生能细致地观察到人物的动作、表情,以及小动物们的活动,从中感悟文中表达的幸福。可见想象可以让学生感悟到语文可以充满灵性,细读文章别有一番滋味。

三、悟在自得,读中自乐

古人说得好: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凡是“告诉”的东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无论语言文字,还是文章表达的意思、情感,教师很难讲准确的,也是没必要讲清楚的。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首先是课本编者的事。他们选的课文有什么“思想性”,学生读了就会受到那个“思想”的教育。张田若先生早就说过:“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如《巨人的花园》是让学生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学生能领悟到这个道理的同时,还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例如有的学生说:“人不能太冷酷无情,否则美好的东西就会离开他。”有的学生说:“只要孩子们有诚心,也可以让冷酷的巨人变得温柔。”有的学生说:“大家一起分享花园,才会更加幸福。”可见任何感悟都是有度的,是在不经意中的,因人而异的。我们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觉,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一个结论;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老师的责任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关键让学生悟自得,才能乐在其中。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语文姓语,小语姓小。语文在于它的工具性,如果工具性做好了,人文性也就跑不了了。”我们应该时刻审视自己的阅读教学,要给予学生的是方法和能力,学生才能在阅读中有法可施。避免阅读如同摘玉米比赛,一味地追求收获,却伤痕累累!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Passage Four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