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虹
【摘要】由两次作文大赛引起对作文教学的思考和改革:变“教师在作文课上现给学生题目”为“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提前一周自己选定题目”; 学生的写作和修改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也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形式,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和修改过程进行了解和评价;在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之间互改,真正實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对部分学生进行面批和略批;作文评讲,教师要少说,学生要多读。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多种多样的作文评讲方式,最大限度地让更多学生评讲作文,展读自己的作品,调动起每一位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作文大赛;选定题目;修改过程;互改略批;学生评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本学期我校语文组连续迎来“初中生世界杯”和“七彩语文杯”两个省级作文大赛。我班踊跃参赛的学生不少。我把作文大赛的题目和要求,详细地给学生讲解一番,着重强调一定要好好构思后再动笔写。学生写完后自己先反复修改,再可和其他同学互改。不要像平时作文课那样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仓促构思,匆忙写作,草草修改。
几天后,参赛作文陆陆续续交上来。我逐篇认真批阅后是意外惊喜。大部分学生的参赛作文和平时作文课上的作文,水平差别很大。有的学生创作出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的记叙文;有的学生创作出语言优美、意境唯美的写景散文;有的学生创作出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的微型小说;还有的学生竟创作出语言犀利、富有思辨性的杂文随笔……
看着这些文采斐然、各具特色的作品,我不禁苦苦思索:为什么学生作文课上写作这么消极被动,参赛写作却这么积极主动?作文课上的作文稿几乎没有修改的痕迹,参赛作文稿大都修改得密密麻麻?作文课上的作文大都选材贫乏、构思单调,不少参赛作文却选材很巧妙、构思有创意?通过深刻反思我意识到,以往那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作文教学是乏味而低效的。痛定思痛,我决定对原来的作文教学模式和步骤进行颠覆式地改变。
首先,变“教师在作文课上现给学生题目”为“学生提前一周自己选定题目”。
反思学生这次参赛作文,我是在交草稿前一周告诉学生题目的,并反复强调要好好构思,没有让学生像以往参赛作文一样过一两天就交。所以,学生构思、写作的时间都非常充足。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学生的写作灵感就有可能迸发,文章的质量自然非同寻常。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写作”有这样明确的要求:“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能力。”“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具体考查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查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但是,如果不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这些写作训练要求是不可能落实的,语文新课标的这些写作要求就成了纸上谈兵。
其实,用充足的时间去构思,这在写作上是最基本的常识。不论是写作专业者还是业余者,每篇好文章的诞生都得经过一段时间的苦苦作前构思,但我们中国的语文应试模式偏偏背离了这一点,要求学生在考场上规定时间里写作。多数语文一线教师为了提升学生临场作文能力,平时作文课大都是课堂上才告诉学生作文题目,并要求学生当堂写好,批改时就抱怨学生写作水平差。这实际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违背了写作基本常识造成的。
把作文题目的选定权提前一周交给学生,就等于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学生提前一周自己选定作文题目”,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教师根据写作训练要求拟定几个题目提前一周给学生;学习大组的学生提前一周商定好本大组的写作题目;爱写作的学生提前一周把自认为好的题目展示在 “学习园地”里;每位学生也可根据自己占有的写作素材提前一周自拟题目,等等。形式不拘一格。
其次,学生的写作和修改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也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形式,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和修改过程进行了解和评价。
有句话说得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文学界流传着一个小故事:一天,莫泊桑又带着一篇新作去请教老师福楼拜。他看到福楼拜桌上放着厚厚的一叠文稿,翻开一看,却见每页上都只写一行,其余九行都是空白。莫泊桑不解地问:“先生,您这样写,不是太浪费稿纸了吗?”福楼拜笑了笑,说:“我早已养成了这种习惯,一张十行的稿纸上,只写第一行,其余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莫泊桑听了,恍然大悟。于是立即告辞,回家修改自己的小说去了。凭着这种对文学精益求精、严谨敬业的态度,莫泊桑最后成为和老师一样有影响力的世界级大文豪。
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也强调了“修改”对作文的重要性:“对写作测试来说,‘修改不属于作文测评的范围,因为作文考试不存在这一环节;而对写作教学来说,‘修改无疑应置于中心,可以说,写作就是重写或修改。像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作文都是一稿定音,不修改,也没有时间修改,或者将修改只当作校订,仅仅在写完之后迅速看一遍,改改错别字,改改病句而已。实际上是以测试篡代教学。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造成极大的伤害,对此决不能以‘无奈为借口姑息养奸。”
可见,真正关注中国语文教育的专家们是深谙一线语文作文教学真实状态的。但扭转此等恶劣写作教学状况的人只能是我们这些语文教学最前沿的一线教师。
以前不论是参赛作文还是平时作文,我都是要求学生在作文课上写作,并要求学生在作文稿纸上写好上交。这次大赛,由于给学生留的构思时间比较充足,也没要求他们一定在作文课上完成,什么时候有灵感什么时候就写。可在作文稿纸上初拟草稿,也可在读写笔记上先打草稿,也可用电脑直接打出电子档的草稿。因此,最后交的稿子就多种多样。
教师特别强调学生写好草稿后,自己一定要先用红笔反复修改。要敢于对草稿动“大手术”,大胆取舍,大胆增删。而不是仅仅改改错别字、标点、病句什么的。教师要根据上交的草稿详细了解每位学生修改的具体情况。所以,学生最后交给教师的稿子大都改得面目全非。到学生全部定稿上交时,教师粗略调查了一下,每位参赛学生的草稿平均改了三四遍。
有的教师一定认为,中考、高考明确规定作文就得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并且只能在考场上才能见到题目。那这种提前一周告诉学生作文题目,又不给学生限制时间和地点的写作训练,到考场上还有用吗?学生现场还能写出来吗?
我认为,只要平时不浮躁、不功利地真正遵循写作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扎扎实实去训练,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对待写作教学的态度,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和能力。如果初中三年坚持这样训练下来,到中考时学生现场作文的临场发挥能力不仅不会差,而且一定会涌现出在各方面有创意的美文佳作。
再次,在学生自己反复认真修改作文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他们同学之间互相修改,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最后对部分学生进行面批和略批。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的评价”中也强调了互改的重要性:“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查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虽然修改作文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但如果让初中生仅仅停留在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上,作文水平的提升也见效不大。所以还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进行互改。这样在帮助同学修改作文的同时,也会使自己的作文水平有较快的提升。
要想实现真正高效地互改,首先要根据学生写作水平的参差不齐合理编排好学习小组,尽量做到优差互补交换修改。这样作文水平差的学困生修改学优生的作文,实际上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他们边修改,边会根据写作要求在选材、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受到启发,获得收益。学优生修改学困生的作文,不仅在写作的技巧策略方面能给学困生以指点和帮助,还由于学困生的作文问题较多,会在修改时养成字斟句酌、锤炼字词的好习惯,严谨认真的写作素养就会逐步提升。所以,只要教师根据每次的作文要求指导落实到位,学生互评,对每一位学生而言都是一个双赢的举措。
学生互批时,要力求做到每一篇文章最少由两位学生批改,并各自要在被批改的作文稿纸上写下自己的评语。批改好同一篇文章的两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评语进行交流。两位学生的意见如果分歧过大,再让第三位或更多位学生批改后共同交流。能达成共识,就和被批改的学生再进行交流。如果,两种意见还是分歧很大,就把分歧大的作文在班里朗读后全班进行大交流、大讨论。
学习小组互相交流后,教师要留足够时间要求学生根据批改者的建议当堂进行二次升格作文修改。把修改后的文章再给批改者进行二次修改,直到批改者没有提出新的建议为止。
学生的作文虽然经过了自改和互改两个环节,但由于他们毕竟还是初中生,写作素养相比较教师而言还是浅,所以教师的批改在初中阶段是非常重要和必需的。既然要全部批改,如果再篇篇详细地书面评语式批改,语文教师的工作量就太大了,并且这样批改的效果未必多好。在指导作文大赛时,我发现根据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效果很好。既省去了教师书写评语的大量时间,还能非常迅速地指出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及时地进行第三次或更多次修改。
在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略批时,对那些学生点评中肯的作文,重点关注小作者對文章进行的升格修改。对互批点评中失之偏颇的作文,教师不仅要和小作者一起详细面批,还要和批阅者一起面批,这样便于一起指出他们共同存在的写作问题。
教师在面批时尤其要关注那些作文水平高和作文水平低的学生。作文水平高的学生大都是喜欢读书、对写作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对他们的创作欲望语文教师一定要精心呵护,在写作上尽量少给束缚,多给自由。要更加用心地对他们的作文进行面批,多表扬,多激励,尽可能地创设更多的平台展示他们的美文佳作,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对于作文水平低的学生,语文教师更要用心。一方面,一个班级的整体语文水平,不是取决于那寥寥无几的极少数优生,而是取决于学困生的数量;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学困生的转变上才能真正体现工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转化语文学困生作为自己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参考,而作文兴趣的培养是最重要的衡量依据。
对于作文学困生,要从最基本的写作要求关注起,细心地去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不能把他们和学优生的作文水平相提并论。其次,要在学习大组中细心地安排他们和学优生成为学习对子,以便学生之间互批作文时“优帮差”效果更显著。再次,语文教师要对班级里作文特别差的学生进行逐一面对面评讲。最后,还要要求这些学生把自己修改后、同学互改后、老师面批后的文章进行二次升格作文再创作,再进行第二轮自己修改、学生互改、教师面改,这样循环反复,直到他们的作文能达到中等水平。由于,学困生每次作文改动的遍数较多,注重了质量,所以在写作的数量上就适当减少,不能每次作文都做统一要求。
最后,对于作文评讲,教师要少说,学生要多读。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多种多样的作文评讲方式,最大限度地让更多的学生来点评别人的作文,展读自己的作品,以调动起每一位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的评价”中重点强调了这一点:“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还可以采用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提倡学生在成长记录中收存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和有价值的典型案例分析,以反映写作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正如“好文章是作者自己改出来的”一样,我认为“写作好兴致是学生读出来的”也有一定的道理。对于刚刚进行规范写作的初中生而言,我认为消除他们对写作的恐惧感,培养他们对写作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写作的自信心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写作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认真指导外,教师提供一个平台让更多的学生点评别人的作品,展读自己的作品是最能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作文教学手段。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去做:让评讲同学作文观点和教师的观点一致的学生到讲台前进行作文点评思路的梳理分析;让点评同学作文观点和教师观点差别大的学生说说自己点评的理由,和其他同学进行共同探讨交流;由修改后由三类卷升为一类卷的学生朗读一下修改前后的两篇文章,其他学生进行对比交流;由自己修改和老师面批后进步大的学困生朗读自己修改前后的两篇文章,其他学生进行对比交流。当然,形式并不拘泥于这些,语文教师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能动性和主观创造性。
教师还可以在教室里的“学习园地”中,展示每次作文的美文佳作,让更多的学生慢慢品读欣赏。建议他们以读后感的方式张贴在“学习园地”里,进行大交流、大讨论。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媒体时代的优势,建立QQ群、微信群、博客、公众号等,将学生的佳作美文展示在上面,以激起学生的写作成就感和自豪感,自然而然,学生写作的浓厚兴趣就慢慢养成了。
总之,这两次省级作文大赛,像一场飓风给我的作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反思和改进契机,我非常感谢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刘薇.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中激励性评价实施的调查研究[D].天水:天水师范学院,2017.
[4]庞丽英.作文教学之考教结合初探[J].青年作家,2015(2).
[5]刘佳.基于生活的写作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6]葛军贤.注重作文修改 提高写作能力[J].甘肃教育,2011(18).
[7]郑春兰.小练笔——习作因你而精彩[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1).
(编辑:马梦杰)